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 美术教学问题链设计思考

2021-01-19 13:19陈铁梅
中国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

【摘 要】问题链教学是提升美术学科教学品质的重要方法,通过寻找问题源、抓取核心问题、设计递进子问题等方法架构教学,引导学生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达成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能解决当下美术教学存在的浅层、低效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学 问题链设计 持续理解

陈铁梅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省市“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美术学科基地、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领衔人。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督导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四次获全国美术评优课一等奖,在《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给孩子喜欢美术的理由》《审美人生教育让生命绚丽成长》等专著,主持研发《百幅名画欣赏》等6项课程,获评“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倡导“审美人生教育”,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诠释和新时代综合育人观的具体落实。以美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共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美术教学的目标标准是“育人”和“核心素养”,包括“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标准是“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1]5,两个标准相互作用、互为推进。作为实现美育育人途径之一的美术教育,要实现这两个标准,提升学科教学品质是最重要的途径。

一、教学现状观察和分析

观察实际美术教学,有一个问题本应得到重视却屡被忽略——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低开低走,尤其是对问题的设计随意松散,导致教与学的浅层低效。

以一次教研活动展示的六节课为例。这次教研围绕“漫画”展开同课异构,六位教师中有的重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漫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有的侧重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漫画代表作品的社会价值。总体来说,他们展示了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素养。但问题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被动。六位教师在45分钟教学时间里,人均讲授约23分钟,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约11分钟,实践操作约7分钟(不包括其中一节课因侧重漫画技能分析而用时15分钟),评价和总结约4分钟,分别占总教学用时51.1%、24.4%、15.6%、8.9%,由此从一个侧面看出,学生的学习少有思考、质疑、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学生兴趣不足。提问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六位教师也关注问题导引,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人均提了30多个问题,占据教学语言的一半左右。问题主要由二类构成,一类为事实性记忆问题,如“《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谁?”“漫画的种类有哪些?”,这些问题在教材上能直接找到答案;另一类属陈述性问题,如“描述《三毛流浪记·不准看书》的故事情境”,此类问题大多属于“看图说话”。作为生动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漫画理应深受学生喜爱,但如此浅层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三是学生思維乏力。提问是一种艺术,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和无尽探索。六位教师除了“丰子恺作品《瞻瞻底车》中的瞻瞻小朋友胯下骑的是蒲扇吗?”等无效低质的问题外,最多的是有效却低质的问题,如“《磨好刀再杀》的作者是谁?”“张乐平的代表作是什么?”“那一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漫画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新的思想的诞生。”没有从学生心智成长规律出发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层阶始终在低阶状态徘徊,甚至造成思维习惯性断层,继而无法突破惯性局限,无缘冲顶高阶思维,“思想的诞生”更无从谈起,那么让教和学都走向深度和广度也就近乎痴人说梦。

因此,问题链缺失是美术教学浅层低效的根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以问题链架构教学,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思维上的智慧挑战,帮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培育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不失为应然之举。

二、相关概念解读和明晰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提出了“以终为始”概念,也就是为达成教学设计之初预期的结果而进行教学“逆向设计”,它由三个阶段构成,即“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续理解?”“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2]。这三个阶段让教与学之间获得更大的一致性,其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就是“理解”,他们认为并强调“理解和知道是不同的”。那么,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呢?这种区别是否与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提升有关联呢?问题链的设计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1.“知道”与“持续理解”

《庄子·秋水》说:“知道者,必达于理。”这里的“知道”是指明晓道理;“知道”还有“明白事情发生的经过、情况”的意思。而“理解”一词,也有了解、认识的含义,但还有顺着脉络或条理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说理分析,以及见解等解释。所以,“理解”包含“知道”,是“知道”的上位概念,也是比“知道”更为理性的思维整理活动,具有概括、升华和深入等特征。

所以,威金斯认为“理解”是指能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回忆和再现层面上的“知道”。他们进一步用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对“理解”进行了界定,如此,对“理解”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解释,那就是建立在知识、经验提炼基础上的重要推理,能帮助学生对学习内部进行有效打通,对学习外部进行有效迁移,继而在遗忘了大量教与学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之后,还能在大脑深处保留重要观点、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等,并长久地、连续地刺激他的成长,成为他未来成长乃至生命成长中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学习主题本身的持续价值,就是“持续理解”,它“是直至成年后,都可以长久保持的艺术观念与过程;是在技能或细节遗忘后,依旧保持的艺术理解;是通过行为与迁移呈现出来的对于艺术的深度理解”[3]。

2.问题链与问题链设计

问题链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把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它们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问题链设计是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着力设计一组以核心问题为线索的高品质的问题链,继而能有序、有效推进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燃学习动力,激活思维,提高教与学的水平和质量。

3.问题链设计能帮助学生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

(1)问题链设计通过围绕核心问题的一组子问题的层层剥离,引导学生从知识表层走向知识内核,揭开蕴藏其中的真相、真理、规律、概念,这剥离的过程能促成持续理解的达成。

(2)问题链设计是以学生个人经验为基础,所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经验、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时候,学习就能成为一种持续行为。

(3)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启发思维,帮助学生打通知识隔阂,形成知识结构系统,并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稳定这一知识结构系统,继而支撑下一个持续理解。

综上所述,问题链设计让“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1]5成为可能。

三、问题链设计方法和实践

要达成持续理解,离不开问题链设计,但这需要理性梳理与感性实施。

1.寻找问题源

教学中问题无处不在,但只有好的问题才能促进教与学走向深入。那么,好的问题源自哪里?

(1)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问题源。也就是从学情出发,围绕学生的已知寻找问题。学生对漫画的认知度普遍较高,但大多停留在“喜欢”的浅表层面而少有研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深入探索,而是缺少机会和素材,这就是教与学的矛盾点和冲突点,那么问题链的设计就以此为契机,引爆教学燃点。

(2)基于学科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问题源。问题链教学直接指向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漫画”一课而言,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理解漫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审美文化走向,掌握漫画的基础知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艺术特点、种类、构思方法及表现形式等,并在这基础上进行表现创作。所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漫画的发展历程及其审美文化走向”和“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效问题、关键问题就从中生发而来。

(3)基于前两者互为补充、螺旋上升的经验、困惑、思考的问题源。因为“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

2.抓取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抓取,是问题链设计的关键所在。如果将一组问题链比作“洋葱”,那么核心问题就是“洋葱芯”,是完成从知道到持续理解的引导点、支撑地和生发处。

“漫画”一课的核心问题是“漫画是如何与时俱进的?”和“漫画是否一定要用夸张手法?”,那么,抓取这两个核心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呢?

(1)《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要求,它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方向。《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有明确规定:“在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持续理解下列基本观点:图像诉诸视觉……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括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1]10因此,将这两个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就是希望通过对图像的识读和研究,来解答、解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教材,包括正文、图例、思考与探究和练习,它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初蓝本。如教材有“漫画是锋利的战斗武器,其意义在于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黑暗面……”的表述,既揭示了“与时俱进”这一课题,又揭示了漫画这一艺术形式传达出来的审美特征和品味,那么教学设计就是紧抓这一文字信息而生发核心问题,继而为持续理解做好铺垫。

(3)其他课程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教学实施提供了足够宽广的空间,让教与学更加生动和丰满。

而对核心问题的抓取,可以来自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经验的整体把握,以及在对学生学情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设计;也可以来自倡导学生主导,帮助学生在被激发的学习兴趣中完善和补充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更深入地达成持续理解之中。

3.设计递进子问题

核心问题宏观而且开放,要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容易操作,所以要将之化解为相互关联、不断递进并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组问题,形成问题链,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

以“漫画”一课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漫画是如何与时俱进的?”为例,它指向漫画的社会文化价值,聚焦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那么,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以下一组子问题,就是在细化核心问题。

第一问:“喜欢漫画吗?为什么?”这指向的是漫画概念解读,教材上有相应文字表述,属于表层知识,属“知道”层面。达成“知道”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学生读教材、PPT展示,但最佳的方式是问题情境下的思考,因为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迁移,也就是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对旧经验的提取和归纳,是建构新知的基礎。

第二问:“最喜欢哪一幅漫画?”这依然属于“知道”层面,因为教师提供了学程单——课笺,其中包含“时间、国家、代表作、经典形象、表现手法、绘画工具、绘画种类、画面寓意”等研究类目。但这一问题的价值不限于在教材和资料中找到答案,而是为达成“理解”提供了研究素材和基础。

第三问:“这些漫画涉及了哪些主题?这些主题为什么用漫画来表现?”这一问是引导学生解读“究竟是为什么”,以此向“理解”层面迈进。

第四问:“研究分析课笺,哪一个阶段的漫画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原因是什么?”这是“理解”的高阶状态,课笺的作用开始显现,那就是学生根据此前完成的课笺研究类目所提供的信息,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技能维度进行深层的探究,以此推动学生的个体经验发生迁移。

第五问:“与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相比,中国漫画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有何办法实现追赶和超越?”这一子问题已经完全走向了“持续理解”,引导学生打开思维限域,从更广、更高的层面架构关于漫画的知识体系,走向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从而实现从审美感性向审美理性的超越。

子问题设计还可以继续,如“未来已来,你可否预言未来的漫画发展?”等开放性问题可以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再次翱翔。

当然,第二个核心问题“漫画是否一定要用夸张手法?”也以同样的方式方法展开,如设计子问题“纵观漫画发展历程,‘变是主旋律,但唯独表现手法‘夸张没有变,为什么?”“观察其中一幅漫画,哪些特征‘夸张了?是怎样夸张的?夸张表现是否一定是嘲讽、贬义?”等。通过子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从“知道”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走向“理解”漫画的文化内涵,继而深刻领会漫画家那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丰沛的家国情怀,以达成持续理解。这样的理解终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被长久保留、沉淀为已有知识的一部分,“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他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反过来,这些影响着他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子问题的基本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围绕核心问题的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在内容上,表现为以核心问题为中心问问相连、环环紧扣;在目标上,表现为朝向核心问题的步步深入、由此及彼。

而在这过程中,无论是对核心问题、子问题的设计,还是将它们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心中要有“学生第一”的理念,“学生是一切学习的主体,所以尽可能将问题链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将问题研究的时间留给学生,将解决问题的空间摆给学生,将展示评价的机会送给学生,将思维进阶的成果许给学生,唯有这样,才能让学习充满动力,让学习真正发生”[5],核心素养才能得以落实。所以,“只要世界还在坚持问问题,就会有希望”[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

[3] 胡泊,刘海兰.一张图一个概念读懂美国未来艺术教育走向——课程设计新思路:逆向设计法[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7(3):52-56.

[4] 约翰 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5] 陳铁梅.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美术深度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J].新课程评论,2019(9):21-31.

[6] 基里洛娃·格奥尔基耶娃.只要世界还在坚持问问题[J].徐谦谦,译. 读者,2019(1):1.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
浅论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议新课标下美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体验时间沉淀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