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
ICU 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普遍为急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机体营养不良的问题。有研究资料显示,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效果。通常情况下,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极大程度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预防肠衰竭、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最大程度改善机体状况,提高机体救治成功率[1,2]。由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使临床无法准确把握肠内营养支持的最佳时机,进一步影响总体治疗效果。为了改善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非常关键。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102 例ICU 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机械通气时间均>7 d;预计生存周期>3 个月;所有家属均签署知情相关医护干预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心肝肾脏器衰竭及电解质紊乱患者。将患者采用随机盲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 例,女25 例;年龄41~78 岁,平均年龄(62.58±7.6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7 例,女24 例;年龄42~79 岁,平均年龄(62.57±7.6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机械通气48 h 后行肠内营养支持,即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平衡机体酸碱及抗感染治疗等,机械通气48 h 后,利用鼻空常营养管等手段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1.2.2 观察组 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即:于机械通气24~48 h 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支持为基础,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全面评估其机体素质及抵抗力水平,再结合评估结果,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其中,具体营养支持期间尽量选择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德国MilupaGmbH 公司,注册证号H20170170),控制其注入剂量≤250 ml 且注入速度≤20 ml/h,尽量保持24 h 内持续输注状态,并且营养剂注入量增加10 ml/h。同时,结合患者机体情况适当调整营养剂的注入浓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3,4]水平,营养不良、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后,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为(102.42±3.05)mg/L,血清总蛋白水平为(89.37±5.07)mg/L,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96±3.62)mg/L;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为(126.42±3.24)mg/L,血清总蛋白水平为(71.36±5.11)mg/L,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6.13±3.53)mg/L。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18、17.867、4.477,P<0.05)。
2.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营养不良、VAP 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13 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5.49%;发生VAP 10 例,VAP 发生率为19.61%。观察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2 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92%;发生VAP 1 例,VAP 发生率为1.96%。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VAP 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57、8.254,P<0.05)。
2.4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116.87±15.76)h,住院时间为(25.13±3.88)d;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92.11±10.37)h,住院时间为(19.86±3.11)d。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73、7.569,P<0.05)。
近年来,相关学者经临床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支持对提高ICU 内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效果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及新陈代谢功能的改善,而且还能有效维护胃肠道系统的完整性。由此可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适用于无绝对禁忌证的急危重症患者。与以往肠道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及致死风险,有助于减少住院时间,特别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死率,有助于恢复患者机体抵抗力[5,6]。同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保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屏障,真正意义上做到改善预后,尤其是进入ICU 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48 h 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缩短ICU 入住时间,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大量实践案例显示,术后24 h 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降低患者致死率,例如:以创伤严重的患者为例,创伤后24 h 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降低致死风险。由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机械通气的难度较高,存在引发并发症的可能性,特别是正压通气后,对于患者消化道功能的影响相对深远,例如:胃肠道黏膜上皮及血流等,促使传统观念错误认为患者恢复胃肠道功能后方可再进行肠内营养支持[7,8]。即便胃肠道外途径能向患者机体提供所需营养及热量,但是仍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应用缺陷,例如:胃肠道缺乏食物刺激极易造成肠黏膜出现萎缩的情况;通透性增强及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则可能引发肠道细菌移位,以至于出现肠源性败血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ICU 机械通气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及VAP 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因此,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