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靓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服装设计业的变革,新兴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我国居民开始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近几年,汉服、旗袍等民族服饰不断兴起,消费者购物的偏好发生了变化。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必须在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立足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为我国的服装市场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华文明发展历经五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数千年来华夏儿女的精神内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国力衰落以及西方文明的进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华夏儿女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是符合大众审美且有益于本土文化传承的。因此,服装设计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动力源泉。“艺术属于少部分人”,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不高,使得艺术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但是,在服装设计中融合使用传统文化因素,可以提升产品亲和力,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拓宽服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市场空间[1]。
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我国民众文化意识逐渐觉醒,服装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逐渐成为了人们彰显个性的载体。服装设计以及相关产业要想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多样性,注重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汉服、旗袍(图1)等传统服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中,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服装设计的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模仿国际大牌,不注重创新,无法满足新时代服装市场的实际需求。另外,学生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一味地照搬各种时尚元素,除了丧失了艺术原本的美感以外,还忽视了服装的文化价值。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部门需要立足于市场需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解决创造性和特色缺失的问题,为服装注入全新的文化价值,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独特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服装设计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图1 旗袍
首先,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课程设置与时代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无法适应服装市场的需求。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起步比较晚,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照搬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没有和中华本土文化的特点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得服装设计培养出来的人才思维僵化,无法在个性回归的背景下,满足社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而是需要借鉴成功经验。此外,服装设计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面知识,应提升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其次,服装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除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以外,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的情况,学生虽然掌握了足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初步了解服饰从设计到出售的各个环节,但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其无法灵活地利用基础知识,无法及时地掌握流行服装的款样、材质、制作工艺等信息,不能达到服装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2]。
最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教学体系并不完善。服装设计教学除了需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与就业相关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经验。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门需要重新整合和利用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传授实用性知识。但是,现阶段的服装设计教学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于设计理念,不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合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个性回归和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需要与时俱进,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如果服装设计以及相关产业想要在全新的文化回归背景下实现进步,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服装设计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需要融合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立足于文化背景,站在综合的角度上,对中国现行的社会价值、民族精神以及时代风貌等进行审阅,树立创新思维,把握整个服装设计发展的脉搏。由于我国服装设计以及相关产业长期脱离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无法体现本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神以及人文内涵,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时,需要融合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多元发展,推进我国服装设计业走向国际化。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与我国服装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为服装设计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如果想解决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彻底对服装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3]。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向学生传授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将传统文化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使得通过服装设计教学可以培养出和市场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另外,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保证改革的作用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在文化回归和传统文化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脱离社会实际,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模式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工作素质。比如学校可以搭建平台,邀请校外服装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入社会企业实习,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可以利用“企业制”的教学模式,或者在校园内部举办设计大赛,并且设立相应的晋级制度,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图2),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图2 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的工作素质是保证我国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服装设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外,还需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教师作用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服装设计教学的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因此,教学改革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将传统文化储备、传统工匠精神等纳入目标体系中,使服装设计行业可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服装设计行业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背景,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多样化需求,着力体现服装设计课堂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