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捷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自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化生产逐渐代替手工业,全球经济呈高速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对地球资源的大量开采与消耗。人类对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以及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致使生态问题逐渐显露,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逐渐下降使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发展过快导致的不平衡状态及自然环境良好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追求舒适、绿色、保护生态为主的价值观念逐渐风靡并走向国际化,被称为绿色设计。绿色设计这一概念的核心要点为“可持续性”,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设计趋势,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百衲衣是百衲织物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早期多流行于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是人们的御寒之物,而后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习俗不同,其形式、称谓也逐渐呈多样化发展。“百衲”亦作“百纳”,“百”为量词,比喻很多,“衲”意为补缀[1]。百衲衣即将裁衣所剩的边角料拼缀成衣,泛指多处补丁的衣物。
中国古代制作衣服以皮革、麻布、绢帛3种材料为主,自宋代后,棉花和棉布由南洋传入,成为中国百姓主要的服装面料。因此,大部分的中国传统百衲衣面料以丝绸、棉布、动物皮毛等为主。
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距今五千年前,中国人已开始通过养蚕吐丝进行纺织。麻布是比丝绸低一等级的服装面料,价格低廉、结实耐用,成为最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服装面料。宋代,棉花传入中国,又因棉花种植过程劳苦,人们便尝试将麻与棉结合编织成面料,这样的棉麻不仅少了麻布的粗糙、多了份细腻柔软,还价格低廉、结实耐穿,逐渐流行开来,也是百衲衣常用的面料之一。早期,兽皮是人类的主要服装材料之一,被统一称为“裘”。此类材料加工简便,耐穿性强,不易破损。
这些面料材质无论是原材料的提取亦或加工过程,都以人工制作为主,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都是微乎其微的。
节俭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是古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当代社会,绿色设计理念与古人的观念如出一辙。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出现百衲衣这一服饰,起初是由于物质资料匮乏,而后兴于人们对碎布料的喜爱。“减少浪费”“提倡节俭”的节约思想和环保理念始终贯穿在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中。中国传统百衲衣承载了古老的岁月和物资紧缺的时代里人类的智慧,将破洞的衣服通过手工缝补修缮完好,传达了某种协调与美感以及妇女为家庭操劳的忧思。爱惜一切自然赠予的礼物,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惜福惜物”的思想。
清代,阶级森严,服饰制度繁复,除了童装,民间百姓的衣着打扮深受限制。因此,汉族服饰文化在清朝童装上反而得以延续,百家衣便是由此而来。清代医疗水平较为低下,儿童病死率较高,为了祈福求孩童平安,父母们尝试各类偏方,试图替自己的儿女躲灾避难、逢凶化吉,百家衣便是其中的产物。百家衣是指向附近邻里街坊取零碎的旧衣布片缝制成新衣,也有用人们遗弃的破旧衣物缝纳而成的,又称儿童百家衣,寓意百家祝福趋吉避凶、长命百岁、少灾少难。“百家衣”无论是美观性,亦或是对破旧衣物的二次利用,在今天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借鉴意义[2]。
百衲衣的风格多样,受面料的质感、肌理、图案、色彩、拼接手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异色异质面料拼接,也有同色同质面料拼接。前者是不同色彩的布块组合拼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1所示,这件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彩缎菱格百家衣,以六色菱格缎面拼缀成面,辅以红色缎带,色彩冷暖搭配协调、相映成辉,其拼布技巧和缝制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百衲衣色彩斑斓的特征;后者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温和,遗留了斑驳的岁月痕迹,如图2所示,僧人穿着的百衲衣,由密密麻麻的针脚和多次拼补的碎布制成,岁月的痕迹赋予了别样的斑驳,也给予了独一无二的美丽。百衲衣很好地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中的“可持续性”原则,当其中一块碎布在穿着时磨损或沾上洗不掉的污渍时,便可单拆下来缝补一块新的上去,巧妙地延长了服装的使用寿命。
图1 彩缎菱格百家衣
图2 穿着百衲衣的僧人
20世纪80年代,绿色设计风潮席卷全球,设计师纷沓而至,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受此影响,设计师马丁·马吉拉乐于在收集和解构各类旧衣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价值语言,他认为“复原”这个概念,可以让废弃的、破旧的服装实现美丽新生。
在马丁·马吉拉策划的第一期《A》杂志中,他拆分步骤为读者亲身演示了如何用8双棉袜组成一件套头衫,内容通俗、易操作,且实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作品,如用扑克牌拼成的马甲、用皮革废料拼接而成的新夹克外套、用女式的旧皮拖鞋改制而成的外套等,这些拼布艺术的服装作品,无不诠释着他的奇思妙想。
时装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服装界和生态保护行业被广泛谈论的话题。中国服装品牌再造衣银行在这一领域中迈出了一大步。自成立起,再造衣银行一直主张环保理念,并将其付诸行动。设计师张娜通过日常的经验总结,整理了一套完备的旧衣物料标准化设计和生产模式。设计师将数件旧衣物拆解后,巧妙地运用了百衲衣的异色异质面料拼接手法,呈现出来的作品既有旧衣物独一无二的质感和特性,又有百衲衣质朴的美感[3]。
中国传统百衲衣服饰文化与绿色设计中的“3R”原则不谋而合,体现在以下3点:(1)减量化(Reducing)原则。百衲衣材质是趋于天然、加工程序少的面料;百衲衣是将制衣的边角料拼缀成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2)再利用(Reusing)原则。百衲衣的拼接使其便于缝缀和修补,当衣物破损后,可拆下破损处的布块,重新缝补一片上去。(3)再循环(Recycling)原则。百家衣作为百衲服饰的一种,多用破旧衣物拆下的面料进行拼接缝制,充分做到了回收利用。百衲衣从制作原料、面料来源、缝制工艺都确切地做到了绿色设计,为当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