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究

2021-01-18 23:34杨晓娟
新校园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互文鼻涕古文

杨晓娟

文言文是指周秦至两汉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也包括后代的仿古文言,如唐宋至明清时期的仿古文言。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文言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为源流关系。所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研究也因此而具备主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难已成了教育界所公认的事实。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文言文的教学策略单调、乏味造成的。由此看来,文言文教学确实还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探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运用“章旨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串讲的主要表现为“读(读课文)—讲(讲解疑难字词)—串(串文通意)”,即先读课文,再逐句讲解字词,接着疏通句意,然后再解词串句。在实施串讲法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章关系进行归纳,而这归纳的策略,就是“章旨法”的运用。“章旨法”与传统教学法中的“串讲”教学法息息相关,离开了“章旨法”,教师的串讲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使听者不得要领,满脑子字词意思,却不知这些字词句要表达的主旨或中心是什么。

目前“串讲法”有两种主要教学方式,具体可分为“总—分—总”式串讲和“分—总”式串讲。所谓“总—分—总”式串讲,即在讲解一段或一层文章时,先点明章旨(文章一段或一层的中心意思),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段或层的中心意思,为下面理解具体句子以及字词的意思做准备,然后围绕段或层的章旨逐字逐句地展开讲解,最后再次归纳主旨。而“分—总”式串讲,即先串讲,末了再归纳综合一章的中间意思,总结出章旨。这种串讲的讲解方式,合乎高中生的认识规律,当然无疑也是一种适合其他文言文学习者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之一。“章旨法”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策略。

二、利用汉字学知识讲解字词的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所选择的文言文篇章都不会很难,但是要真正弄懂其中的意义,离不开了解其字词意思,而要想弄通弄懂文言文字词,不得不弄清古字的特点和规律。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复杂的用字情况,是当今学生学习古文的一大困难。接下来笔者便借助古今字来进行解释。古今字,这里面隐藏着两个含义,拆分开来理解一个是古字,另一个是今字。实际上这是同一个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写法。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而言,较早产生的那个字称之为“古字”,产生在后的则称为“今字”。

譬如,《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大意是“不冬狩也不夜猎,为什么(能够)看见你的庭院里悬挂着猪獾啊”。“县”字的金文写法像是一个人首悬挂在木头上的形状。《说文解字·系部》:“縣,系也。”由此知“縣”的本义就是“悬挂”。后来“县”字不再表示悬挂这个本义,因此又加“系”旁造出“縣”字,用来表示“悬挂”本义。

再如,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文选《秦晋崤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其中“辟”字在课文中给出的注释为“辟,躲避,后来写作‘避’”。《说文解字·辛部》:“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避,回也。从辵辟聲”。由此知道,“避”是后人为古字“辟”的假借义(回避、躲避)所造的今字。应让学生认识到,在上古代文献里,还没有“避”字,“避”这个意义是由古字“辟”字表示的;后来的文献里才有“避”字。

由上述例子可见,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古今字,如果用今义来解释古文的话,那文章的意思便会出现错误,是行不通的。如果让学生懂得古今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了解汉字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字形上推断及辨析汉字的意义,对于其阅读文言文是很有好处的。

三、以训诂学知识为工具的教学策略

以训诂学知识为工具的教学策略要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修辞学和校勘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是帮助高中生理解古文、解决疑难、学好古代汉语的有效工具。

1. 利用字典辞书解决识文疑难问题

字词、句式、语法理解不了,整篇文章也很难继续学习下去。教师充分利用相关字典辞书,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古文阅读中的词句疑难问题。“以古释古”是解释古文的最好策略。目前,我们通常借助最多的训诂书籍是《说文解字》。除了古代的训诂工具书,近代以来所出现的字词工具书也不可忽略,例如《康熙字典》和《辞海》。《康熙字典》收录的字和词以“存古和博采”为主,因此其中收录了许多冷僻字;《辞海》收录的字和词主要以实用为主,二者各有优缺点,在使用中可谓是相辅相成。

譬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选《楚辞·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涕”字,现在的意思为“鼻涕”,但是在这一句中如果把“涕”理解成“鼻涕”的意思,虽然在文意上能够翻译得通顺,但是却不符合当时背景下的意思。因为“涕”在上古时期是“眼泪”的意思,而“鼻涕”在上古时被称为“泗”,又被叫作“洟”。因为哭的时候,往往眼泪鼻涕一起流。所以在此处把“涕”解释为“鼻涕”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说文解字·水部》:“涕,泣也,从水,弟声。”大约在汉代时,“涕”才有“鼻涕”的意思。可见,此处的“涕”应译为“泪水”“眼泪”而非“鼻涕”。

2. 利用古汉语修辞知识解决文言文字句疑难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言语表达方式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点之一是都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修饰文章。因此,要想让高中生真正读懂古文,体会古人的表达方式,从而学好文言文知识,那么修辞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利用“互文”修辞解决阅读疑难

古人在表达文章的内容之意时,为了符合文言文体表达的某些需求或避免单调的写作,通常会将一个具有复杂含义的句子划分成两个或三个,而这些划分出来的句子之间的含义是隐含的,并且是彼此互补的,我们称之为“互文”。

譬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如果不懂得它的对文修辞,把句子意思理解为“主人下马,客人上船”,那就成了笑话。懂得它的互文修辞,就能准确地把它解释成“主人和客人一齐下马来到船上”。

(2)利用“對文”修辞解决阅读疑难

“对文”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词性相同,在意义上具有同义、类义或反义的关系。实际上“对文”与“互文”二者有所区分,“互文”是使上下文具有互补性,在进行解释时需要将上下文相互结合起来理解,侧重于特定语境中的语意;而“对文”解释的则是侧重词义,旨在避免同一词的重复使用。

譬如,《吕氏春秋·察今》中便有“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这一典型的“对文”例子,其中“东夏”与“古今”便是一个“对文”,二者在词义上都是反义对的关系。“东”指东方蛮夷,“东夏”即“夷夏”。

由对“互文”和“对文”的叙述可知,利用互文修辞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古文阅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由此可见,利用古汉语修辞学的知识帮助阅读并解决疑难,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结语

几千年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中教学文言文一直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之一,研究文言文教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的写作目的在于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教学策略,以文字学、训诂学和修辞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工具,探讨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服务于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注:本文是2020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究”〔课题编号为:GS[2020]GHB237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互文鼻涕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互文
鼻涕瀑布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受不了
大象会吃到自己的鼻涕吗?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