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阅读的代入层次

2021-01-18 23:34王雷
新校园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

王雷

近二十年来,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经历了“语文素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变化。两者的达成途径呈现出紧密相关的一致性,即听说读写四种实践活动。这在理论上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須要充分重视文本阅读,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随着课程修订工作的进行,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特点和选材特点也逐渐明朗并凸显出来——阅读量的陡然增加,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无论阅读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还是古代诗文文本,要真正读懂读透,就必须被代入其中。这是语文阅读实践的重中之重。在与学生共读共学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代入,均会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现将心中所悟总结为三种代入层次,并结合统编教材具体的阅读案例,寻得指导学生阅读的一条蹊径,以期和各位方家共同探讨。

一、身临其境,静观眼中之物

语文是美的传达,阅读也应该是传达美的通道。文本是创作主体内在表达诉求达成的产物,由内而外;阅读是读者在形象中探求作者柔软心底的活动,由外而内。故,阅读和创作,既并存,又逆向。世间常见之人、常见之物、常见之景则是连接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撩动作者内心、激起内心创作冲动的触点,是写作的原始出发点,也是鉴赏者进行阅读最为显性的第一手资料。

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作为阅读活动主体,我们应凭借相对敏感的语言感觉,代入到文本所选用、加工、组合而形成的人物、事物、景物当中,视目所及皆为作者所见所闻,暂且将所有杂念抛诸脑后,只需静观眼前之物、静赏眼前之景,“山只是山,水只是水”。此即所谓“身临其境,观其眼中之物”。此时,读者务必隐去主观参与,只需站在作者所在的位置,丝毫不差;只需凝视作者呈现的画面,原汁原味。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作者的隐身旅伴,静静地,冷冷地,不让他觉察你的存在,不破坏周边的气场,更不急于探寻文字深处最为隐秘的思想内核。还有,一定谨记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的劝告——“一字未宜忽”,阅读时不要漏掉任何言语。

“书声琅琅,是对语文课堂最大的尊重。”想到了这句话,也想到了程翔老师,想到了他执教的《荷花淀》。这堂课很正宗,没有过多的讲解。刚上课,学生便遵从程老师的要求,眼睛闭合,身心放松。随之便是程老师饱满而充满磁性的嗓音,“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读的篇幅很长,我也闭上眼睛,跟着学生一道站在了水生整洁的庭院中,吹着那夜间的凉风,看那苇眉子来回晃动,聆听水生夫妻二人的悄声言语。此时此刻,我们被代入到冀中地区那特有的场景中,欣赏最为质朴的一场夫妻对话。仅止于此,我们就可以判定,这是一节很美妙的语文课。它还原了文字最为原始的魅力、最为鲜活的生命力。小说的环境和故事需要我们静心感受,诗歌中人物形象亦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子,世人皆喜爱之绿植,竹林,则更显清雅。缓步慢行其间,春雨骤至,给了肌肤以温润,给了双耳以韵律,总感觉,纵声吟咏的不应该仅仅是苏东坡,难道不也是阅读者吗?至此,阅读代入的第一层面才算结束。

二、入乎其内,细品心中之色

《文心雕龙·神思》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于任何作家,无论其身份地位、生活习惯、品行癖好、认知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都能发现他们的一致性:心中的感情潮水是丰沛的、易起伏的,这汩汩泉源又总能与“山”与“海”完美契合,将那可触可感之景完全粉碎,重塑成另一种存在形式的“山”“海”。

周围周身都能再现作者所真切感受到的信息,这是走进作者的新起点。紧接下来,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大脑敏感起来,那就发射出一个个飞驰的问号吧!“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眼前之景“色彩”为何?这个人的心中“色彩”为何?“色彩”底色到底由何而来?……问题追溯,是处理众多问题较为理想有效的方法。所有人,都是既往历史经历的积淀和融合,此时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水平也只是对过去的总结。所以,我们总能在现在读着以前的文字材料,体味着作者当时心里遗留下的痕迹。常规而言,作品文字的“色彩”色调和作者内心的“色彩”色调是一致的,心喜则景乐,心伤则物冷。需要尤其注意的是,作者有时也会“言不由衷”,需要我们知人论世,了解真相。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经典豪放之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中,“万” “层”“漫”“遍”“尽”一连串词语以及“争”“击”“翔”等动词的精用,渲染了山红水绿的浓艳,突出了江面上昂扬热烈的场面。两相组合,构成了一幅“壮阔奋进”的秋景图。“壮美”也便成为这特定秋景的底色,那又何尝不是毛泽东的情感底色?毕竟,身处革命风暴之中,加之毛泽东本身具备的浪漫主义情怀、积极的革命主义理想,红色的信念、红色的形势将我们代入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和浪漫乐观的心底。作为读者,我们领略到了风景的美好,更领会到了领袖积极投入革命运动的高尚品质。

又如“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的鲁迅先生,他的《拿来主义》文本极富画面感,“大宅子”“鱼翅”“烟枪和烟灯”,寓意深刻又通俗易懂,“孱头”“昏蛋”“废物”则体现出极强的指向性。阅读这些可感的形象,再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大背景、大事件、大争议,我们便可解读到鲁迅先生处理事情的理性思考和不平则鸣的慷慨陈词。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作者选取事物进入作品的煞费苦心。

三、出乎其外,培养高远之格

作者将笔满足地搁置,并不意味着创作价值的实现。《法言·问神》中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自此,“言为心声”的说法产生了。作品的诞生问世,固然可以让作者将郁积于胸的情思倾泻而出,一吐为快,而后顿生轻松愉悦之感,甚或面对作品时会微扬嘴角。随之,也会让后来的目睹者随文本创造者的情绪而起伏,还让他们透过文字了解作者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质。但如果就此断定这个作者和这篇文字的价值使命彻底完成,那也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何出此言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使命。其实,《大学》的开篇目,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立德树人教育传统的较早体现。但这“德”又该如何诠释呢?它应该包括对人性中恶的克制、善的发扬,包括知识广博、品行正直,包括自律反思、积极乐观,还应包括物我相融、格调高雅。要真正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作用,就应当让阅读者从作品和作者的狭窄范围内脱离出来,站在俯瞰宇宙苍生的视角,提升自己,升华自己,引领自己,臻于至善。突破个体的独立,涵养物我相合的大思想。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必定指向一个更为宏观、更具指导意义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产生于个体的体悟,更具有居高临下的高格远调。它可以是在生活中所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和哲理,可以是在观察自然中所培养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还可以是在个体与整体发生矛盾时所探讨解决方式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归结起来,它应是在作者主观思想上所形成的更高一层的思想境界,更能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极具新闻评论属性的文章,不仅结合实际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更是指出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尊重劳动,追求卓越,奉献社会。阅读《赤壁赋》,我们会被苏轼旷达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虽在现实中历经了磨难,可作者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宣泄不良情绪的媒介,让自己摆脱黑暗的漩涡。这才有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醉沉于美景,有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苦苦思索。这些的终极则指向苏轼“天人合一”的深邃境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借助别里科夫的形象告知读者,懂得以开放悦纳的胸怀来为人处世,方会发现周边的美好。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到此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由眼中的客观再现,到对作者的情感体味,直至对读者的格调引领,这是读者在阅读时被文本带入的逐层加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作者被接受,他是满足的;读者被洗礼,他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语文俱乐部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