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娟
【摘要】小学年级英语学习范围较广,但是基本没有学习深度,所以教师大可以放松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生兴趣为引导,本文以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旨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引导学生感受核心素养教学下的英语课程,使教学活动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高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引言
小学英语学习仍然是基于教材内容,让学生背诵英语单词,解读英语课文内容,久而久之会将英语学习热情磨灭掉,教师可以将每篇文章为切入点,融入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的学习章程,真正贯彻到小学英语学习中,展现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效果。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主动性
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锻炼和提高等方面,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及时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获得成长。尤其在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学习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学习一门语言,需要的是环境和兴趣,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设计,并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增强对英语学科的喜爱。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和学生做游戏,学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讲解通俗易懂的英文故事等等,当教师愉快地和学生进行互动时,学生便觉得英语学习不是那么困难,相反还会觉得有趣,进而便会主动地去学习单词,去练习发音和对话。久而久之,在不断地探究和练习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会越来越高,相应地,英语综合水平也会获得提高。
二、优化导入环节实现高效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的课堂导入环节是引导学生积极跟随教师学习英语的良好开端,激活小学生的探究思维,促使他们产生一种想学的迫切感。因此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或采用谜语的形式,使用网络动画视频,呈现出英语的趣味性和节奏性,或用英语为学生讲解自己上班路上的见闻等等,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但无论采用哪种课堂导入方式,都要与本课所授内容息息相关,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当中,也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進而促使学生带着浓浓的好奇心,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小学生记东西很快,但同时忘得也快,小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但又缺乏一定的专注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针对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立足所教内容,提高学生探究兴趣以及英语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英语学习生活化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效运用多媒体。例如在学习问路、指路这些句型时,如果教师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学生可能会接受得快也忘得快,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上的动画和地图标识功能,学生便能通过直观思维来对这些句型进行理解和掌握。用多媒体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安排有趣的视频情景开启课堂,以娱乐的方式,可以在这样有趣的情境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辅助下,根据学生的创作想法,帮助孩子应用正确的语法知识,衍生出更多新奇的语句,引导学生创建新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树立信心,积极探索学生的语言潜能与创造力。
四、运用对话表演,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
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对话形式的,这时教师便可以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的思考和理解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起初,可以对照书本进行对话练习,在熟悉对话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脱离课本,进行一定的情境对话表演。在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之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任务的设计关键点是教学交互和表达。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对话,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对话互动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英语交流对话。当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之后,便能非常熟练地进行口语对话了,这时便会更加自然、流畅。通过对话表演,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其英语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发展,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高。通过不同的场景对话,能够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也使得英语课堂更加开放和包容。
五、开展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英语学习,贵在练习和实践。诚然,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但是丰富的课外活动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带领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交流会,与当地其它学校的学生组织起来参与活动,通过结识新的朋友,进行英语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知识来表达、来沟通,促进他们的英语思维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例如可以开展讲英语故事活动,写英语手抄报等等。同时教师对这些课外活动要积极给予评价,及时鼓励、肯定学生,进而掌握更为扎实的英语知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教学思想是新时代的产物,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入小英语教学,能够为英语学习营造更加丰富的文化氛围,从而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其符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时代趋势,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使用频率,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左艳华.多媒体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