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婉璐
摘要: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领的主阵地。而“感恩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更是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强调通过班会形式影响学生看问题的方式,唤起学生对身边的每个人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对身边点滴小事的感激之情,点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本文将从感恩教育的意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几个方面作具体详实的阐述。
关键词:重要性 必要性 班会内容 形式和策略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感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最基本的修养;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对于进入现在的孩子而言,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难免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唯我独尊的坏毛病。进入高中后,更是处于青春期有时候难免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发生冲突,而这个时候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结合我们学校进行的系列感恩班会教育来谈一谈。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培养的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人才,是一个心有祖国,感恩祖国的人才。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如果能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心存感恩和感激之情,那么他每时每刻都会得到爱和情感的回报,他的一生将充满快乐与幸福。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 感恩教育,心灵教育。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互联网信息参差不齐,对于好奇心重,没有信息鉴别能力的学生们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扭曲,给社会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地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的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控。
2. 感恩之心,重拾信心。 每个学生,都是一台潜能无限的发动机。当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时,他们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而感动,进而以行动进行回报。学生如果懂得了感恩老师,那么他们便会通过加倍努力学习来回报老师,成绩自然而热便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如果懂得了感恩父母,那么他们便会通过体谅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父母。学生如果懂得了尊重同学,那么他们便会通过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来获取幸福感和归属感。
三、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内容
1. 感恩父母。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给我们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家。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幼儿园到高中,父母无私的关爱陪伴了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关键性阶段。然而当学生们真的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长了翅膀飞出父母身边以后,渐渐淡化了父母的恩情,总以没时间为借口来搪塞,社会留守老人的现象突出。如果一个孩子连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爱国家呢?教育孩子们去报答父母,可以从以下小事做起:放假回家时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觉完成作业;控制玩手机和上网的时间。
2. 感恩教师。尊师重教,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感恩教师便是促进孩子们去理解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是让学生明白教师是因为爱他们,所以才教育他们,让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一来,教育才有意义。为了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股合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换位思考。让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彼此感受对方行为的初衷,真正做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第二,互诉心中所想。很多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误解,都是对对方的语言或者行为不理解造成的。如果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那么误会便会一直存在。而有了误会的两个人,在进行接下来的合作是便会出现貌合神离,敷衍了事的现象。
3. 感恩同学。同学是求学期间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偶尔放假回家都能跟父母吵起来的学生们,与同学相处了较长时间之后,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问题一直不解决,情绪不断积累,直到某一天情绪爆发,两个人的怒气值上升到极点之后,一场世界大战也就在所难免。而一旦事情发生到不可控的状况,那么不管是老师,学校,家长,社会都会显得被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潜在的不好的事情扼杀在摇篮之中。通过宝贵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孩子们多去观察和总结同学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引导孩子们向有好习惯的同学请教和学习,激励孩子们进行互帮互助,用心对待身边的同学,成为对方的依靠。
4. 感恩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会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律准则用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如果这时候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会打心底里不认可这些规矩,自然也就谈不上遵守和敬畏。自然而然的,违纪现象屡禁不止,思想教育和惩罚手段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又何谈对学校的尊重和热爱呢?
正如魏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提到的,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一来,学生会认为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是他的助手。班会教育对于一个班级风气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让班会真正地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服务,如何让班会真正地触动学生内心,完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上的认知,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终身的事。
参考文献:
1. 楊华《对提高班会课实效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1期。
2. 张秀梅《高中新课改下的德育教育》,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