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邱亮
【摘要】 本文以一节对话课的两次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循序渐进地处理文本,在活动设计时应有梯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会自主创编对话,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对话教学;语言运用
笔者参加了区“新苗杯”预赛,经历了整个磨课的过程,深有感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 A Let’s talk。本课是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围绕节日主题展开对话,涉及到的句型:When is …? It’s on …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询问并回答节日的具体日期并在情景中运用。
一、 第一次教学
1.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T: I like May.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Why?
S: I like December. Because I like Christmas.
S: I like November. Because I like Thanksgiving.
(2) 新课呈现
教师呈现人物Zhang Peng和Mr Jones,提问:Which month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播放Let’s try录音。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
T: April is special.Do you know the special days in April?
(3) 文本处理
学生对四月的节日猜测后观看课文动画展开问答。
T: What special 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S: April Fool’s Day and Easter.
T: When is April Fool’s Day?
S: It’s on April 1st.
T: When is Easter?
S: It’s on April 5th this year.
(4) 句型操练
学生问答不同节日的日期操练重点句型。之后,再次观看课文动画,逐句跟读。
(5) 课后拓展
① 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
② 创编对话,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节日创编新对话。
There are some special days in… What are they? When is…? What will you do?
2. 课后反思
(1) 缺少主线,没有创设合适的语境将所有教学环节串联。
(2) 仅仅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日期是不够的,可以深入挖掘节日信息。
(3) 对于文本和重点句型的处理,教师采用的方法单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 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笔者对原设计做了修改,创设Zhang Peng和同学们想找出每个人心中最特别的月份的语境。笔者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设计有梯度的活动,在拓展中添加了小组探究活动,旨在展现更多元化的创编。
1.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创设Zhang Peng和同学们想找出每个人心中最特别的月份的语境。师生对话如下:
T:August is special for Zhang Peng. Because his birthday is in Aug.
June is special for Sarah. Because she likes Children’s Day.
Which month is special for you?
S:… is special. Because ….
(2) 新課呈现
呈现April相关,展开对话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pril? 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do you wear in? What can you do?
(3) 文本处理
T: April is special. Zhang Peng will have a sports meet. What are other special days in April?学生看动画后回答。之后教师播放两个节日视频,发散学生思维后描述I will…on…
(4) 句型操练
学生思考并讨论其他节日的日期,操练重点句型。之后播放课文录音,逐句跟读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
(5) 课后拓展
① 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巩固新学句型,加深对文本和重点句型的印象。
② Group work:我为月份代言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负责代言
2. 课后反思
第二次教学中,教师能循序渐进处理文本,把每个教学环节尽量做到紧密相扣,把课堂还给学生。
本课中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特色,每个人对节日的偏爱也不同,通过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月份和节日的代言,自发地了解相应的文化和英语表达,创编出不同的句型,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本课也有诸多不足,各教学环节的提升仍需教师做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 [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