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播种

2021-01-18 08:16徐洁
幸福家庭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读物笔者速度

徐洁

阅读活动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引导孩子感悟周围的环境,帮助孩子创建充实的精神世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要重视阅读活动的作用,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同时,教师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书籍种类,了解孩子的身心特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认为,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这三个阶段贯穿于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阅读体验过程,在三者之中,基础性阅读主要在小学阶段完成。在第一阶段,孩子可以阅读简单的读物,学习阅读的相关知识,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初步感受阅读的快乐,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因此,教师要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孩子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基础性阅读活动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次级阶段。

1~2年级是小学低年段,教师要让孩子多出声阅读。这一时期的孩子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为孩子选择一些便于理解的、以儿童诗为主的文学书籍,丰富孩子的语言词汇量,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表达句式,训练孩子的基本朗读技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勇于发问等。

笔者发现,低年段的孩子喜欢说话,有层出不穷的问题,读到好玩的内容就会急于找人分享。这时,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肯定孩子的发现,尊重孩子的见解,让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孩子保持表达的热情。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对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语感,帮助孩子理解读物的内涵。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朗读,引导幼儿大声说出自己的思路,幫助幼儿依靠语音、声调来理解读物的内容。朗读活动有助于增强孩子对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孩子语言的表现力。在朗读时,孩子能将看到的文字在脑海之中进行重现,将概述性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像,以此来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课文、儿童诗都是比较适合孩子朗读的材料。

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在读到“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这句短语时,笔者改变了重读的位置,帮助孩子理解了句子表达出的多重意义。例如重读“种子”,它强调的就是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重读“泥土”,它强调的就是种子睡在哪里;重读“松软”,它强调的就是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这种对语意的把握就是孩子的语感,即对语言的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孩子特别强调自己理解到的关键词,引导孩子们一定要学会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停顿。

很多短语中有很多拗口的语句组合,如果孩子处理不当,那么他们的理解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偏差。比如,在阅读“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作品1号《白杨礼赞》)。这句话的主要意义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白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孩子只有在理清了短句的主干才可能正确地停顿,才可能读懂环境的恶劣和树的坚强品质,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在书声琅琅中,孩子的表现力以及自信心都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3~4年级是小学中年段。在这个环节,教师要优化语句的内容,倡导孩子记住一些名人名言、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摘抄一些佳词妙句,以丰富孩子的阅读体验,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帮助孩子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笔者发现,记叙文、说明文是该阶段孩子阅读的兴趣点。教师要培养孩子默读、复述、分析、概括的基本能力,重点培养孩子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师和家长要逐渐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培养孩子的默读尤其是持续性默读的能力。默读的关键在于不动嘴只看文字,它也被称之为目读。在刚开始进行默读时,孩子很难做到目读。据笔者观察,很多孩子在看书时嘴巴会念念有词,他们是在逐字读书。孩子从大声朗读到静心默读有个过渡阶段,即“大声朗读—轻声读—不出声读—目读”。从不出声读到目读最难,孩子需要他人的帮助或是提醒。

同时,中年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觉醒,孩子不太愿意看书,这是很多家长的苦恼。笔者建议,家长在引导孩子持续默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三读法”,尽量避免因为大人和孩子关注的书籍类型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一部分难度较低的文字进行阅读时,孩子可以使用这种浏览法,大概了解读物中的内容,通过看前情提要以及标题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有时候阅读是为了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例如找到问题的答案、专项收集主题资料等。这时,孩子可以一目十行,快速地进行阅读,让大脑飞速运转。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以及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孩子都要仔细地阅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揣摩作者布局谋篇的艺术,赏析经典语言的魅力,通过仔细地咀嚼,吸收书中的精华内容。

好的文章需要孩子细细品味,甚至背诵下来。教师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孩子边阅读边拿笔勾画语句,仔细感受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符号进行标记。同时,教师要教会孩子做批注,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感悟,引导孩子自主表达、自主理解、自主感受,支持孩子从不同的问题引发不同的联想。阅读理解是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关键途径,概括内容、复述内容或写下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孩子不断比较、不断分析、不断联想的过程。

5~6年级是小学高年段。笔者发现,此时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不能仅停留于愉悦孩子的身心、增加孩子的见闻,还要引导孩子深入理解读物蕴涵的道理。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记叙文、说明文这两种文体,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帮助孩子了解表达的完整过程,提升孩子的理解感悟能力。在这一阶段,孩子要开始阅读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目前,中小学孩子的默读速度普遍达不到要求,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孩子缺乏速度意识,平时做作业慢慢悠悠、磨磨蹭蹭。二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手指指读,有的孩子习惯于轻声读或唇读。三是孩子集中精力阅读的时间较为短暂,有的孩子文章读到一半就分了心,或是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四是孩子没有掌握快速阅读的方式,不知道怎样提升阅读速度。

其实,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不仅有利于大量阅读,还能培养孩子认真阅读的品质和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和家长需要辩证地认识速读训练的几种关系,以下将会分点陈述。

一是理解和速读的关系。理解和速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熟练的读者,他读的是文字,想的却是文字蕴藏的意思,容易建立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全文的内容。快速阅读能提升孩子的阅读思路,帮助孩子重点获取阅读的知识,引导孩子快速掌握文章中的要点。

二是阅读速度的快慢关系。强调速度并不意味着要求孩子一味追求快捷。第一,阅读速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速度过快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这会降低阅读的效果。第二,读者、读物等变量因素都能影响速度的变化。读者的年龄、性格、知识背景等,读物的难易程度或是类型等,这些都会对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第三,阅读的目的不同,其速度的要求也不同。以精读为例,孩子要控制适当的阅读速度,深入思考字句的寓意。最佳的阅读者不是快读者,而是能快、能慢、能主动掌握阅读速度的读者。

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技巧,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之情。相关教育人士认为,阅读能维持人们生命中精彩的诗意。阅读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活动,还是一种具有重量的精神活动,有利于孩子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读物笔者速度
速度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秒速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