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1-01-18 02:25杨春华
考试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感态度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只有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主体的变换,即完成由“知识为本”向“学生为本”的转变,才能让教育本质得以真正回归;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活动,才能打造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只有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课堂的精彩得以绽放,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快乐地发展。

关键词:情感态度;个性品质;自我需求

一、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当前的课堂教学早已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但是,很多教师总是围绕着优等生设置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忽略了学困生的存在。教师必须秉承“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而不是只关注所谓的“学霸”的畸形教育。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爱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走进学生心灵深处,顾及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终生受益。

(一)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贵在和谐相处,只有改变“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才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感情压抑。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师生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多给学生表扬与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竟然是方形的脑袋,他的母亲喜忧参半,开始很是嫌弃。还好他的父亲见多识广,安慰着说:“没事,等孩子长大就会好的!”爱因斯坦一直就在这样一个时刻充满着鼓励和赞许的犹太人家庭中成长。恰恰是父母每一句鼓励的言语与每一份赞许的目光为他的努力和前进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久而久之,谁也没有想到,他后来竟然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

(二)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讲授式”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需求与发展。为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究之中。例如:在《认识7》的教学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一年级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7”。这样的问题设置,给学生提供了无限思索和想象的空间,把解决问题的自主权真正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激活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一出,顿时就出现了诸多想法:有学生画出了一条线段表示7厘米、也有学生画出7个小圆片(左边2个、右边5个),还有学生编出‘合唱队男生有4人,女生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的应用题……全班45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相同的想法,答案异彩纷呈。实践证明,设计这样的智慧情境,小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让他们的思维、情感与创新有机地交织在了一起,孩子们在思考、交流、分享中感受成功与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从小抓起。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通过小学生动手折、画、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魅力,深刻体会大自然中正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轴对称图形,才能使大千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又如在三年级认识《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参与辨析。描述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路线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作用与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 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截然不同。成功的教育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教师积极展示教学的艺术与魅力,通过情理交融,才能让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张扬学生个性

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都能创设别开生面的生活情境,但是却设计了“扎袋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思路得不到认可,让学生被动式落入了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陷阱”。比如《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索之后,得出:①长+长+宽+宽=周长;②长×2+宽×2=周长;③(长+宽)×2=周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仅算法多样化,而且非常思路清晰、缜密,真是可喜可贺!但是,为了体现算法最优化,与常用的计算公式接轨,有教师只是高度肯定了(长+宽)×2=周长的想法,还满心自豪地表扬这类学生的想法也是数学家的做法,却大大冷落了其他两种解法的学生。孰不知解法①和②正是解法③的原形,如果没有解法①和②的思维过渡,直接抽象得出解法③的孩子能有几个?况且解法①和②是一般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与基础,虽然解法有些烦琐,但却是周长的定义的化解,也是解法③的知识和思维本真。更何况,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岂不知计算(一边靠墙或多边靠墙)长方形的周长都是四条边吗?为何教师总是喜欢厚此薄彼呢?教学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这些想法、个性得不到教师应有的肯定与“接纳”之后,孩子们的天性就会被教师的冷漠而慢慢磨灭,学生的个性品格得不到锤炼,学生就会出现无知地盲从。

(二)积极有效评价

积极的评价是最能体现人文思想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要吝啬评价语言。针对错误的学生说道:“你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吗?”“对你的想法还有什么补充?”“你的一句我明白了,让老师知道你离真理已经越来越近了!”这种鼓励与肯定的评价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小学生自尊心的呵护,会让小学生对老师倍感亲切。有效激起學生挑战自我的信心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树立人生理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式教育是最优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时刻给学生树立光辉榜样,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祖冲之是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数值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在内心产生伟大的精神力量,从小树立理想的人生目标。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小学生的内心萌发,对人生价值的初步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关注学生自我需求的发展

(一)学习方式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要尽量满足小学生这种表现自我、自主探索的需求,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例如教学《8加几》的教学时,教师先出示“8+9”,教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尝试完成解答,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广阔,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随即而生,有学生把9分成了2和7,8加上2得10,10再加上7得17。也有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把8拿来分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了1和7,9加1得10,10再加上7得17。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有一位学生在计算19.99×4时,用乘法分配律巧妙迅速地计算出了结果:19.99×4=(20-0.01)×4=20×4-0.01×4=80-0.04=79.96。起初,多数学生不明白该学生的解题思路,后来通过该学生阐明自己富有个性化的想法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为这名学生的独特解法竖起了大拇指头。教师也赞赏地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很有创新意识。”

在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能力得到自主发展,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二)学习内容动态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关注教学中生成的新资源,也就是“节外生枝”。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比》时,当学生已经明确‘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一概念时,课堂上却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还有三个数相除的比呢?”教师追问:“你举例说说看。”学生兴奋地说:“金龙鱼广告不是说1∶1∶1的吗?这是怎么回事?”顿时,课堂上一片肃静。“这是怎么回事?”大家正在沉思之时,又有一个学生大声叫道:“不是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为什么比赛场上还经常出现2∶0呢?”学生的质疑声接踵而来,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时,教师并没有被学生的疑问,停住了教学的推进,而是当即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大讨论,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1∶1∶1”它并不是一个比,而是表示三种物质的分数关系。“比”是表示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后项不能为“0”,而体育赛场上的比是两队的比分,表示相差的关系,也就是此“比”非“彼”也!这样的生成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如果此环节的教学,教师死守住备课的教案,按部就班,那么就会让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得不到允许,得不到满足。恰恰相反,教师不是直接评判解答问题,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随机调整了教学计划,从学生开心的笑脸上看出了收获的喜悦。学生的身心也得到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

(三)重视学生感悟体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参与、感悟、体验的过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好的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不断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测量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到可以利用化曲为直的办法测出圆的周长。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有的学生拿圆形物体滚动一周,有的测量绳子的长度,有的负责记录测量结果,小组各成员间既分工又协作,忙得不亦乐乎!陶醉在“化曲为直”的活动中。最后,学生经过艰辛的探索、亲身的感悟,比较得出每个物体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活动,学生动手动脑,情趣黯然,参与面广,学生的协作、交流、表达能力均获得整体性提高。

通过探究与实践证明,新课程理念构建新课堂,教师应树立“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学生内在的自我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品质、高能力、具有生命意义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刘东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杨春华,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趣味教学让小学英语课堂更精彩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2016年重庆中考语文试卷简评
高中体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基于学生成长的数学评价方式探究
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情感态度的因素研究
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