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闫彦峰
当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具体培养体系包括三种,分别为专业化培养体系、学校化培养体系以及体教结合培养体系。其中,专业化培养体系的具体运行模式为:首先,进入少体校;然后进入青年专业队,再进入专业体工队;最后进入国家队[1]。在这种培养体系中,国家每年下拨一定资金,其培训方法主要以专业训练为主。学校化培养体系的具体运行模式为:首先,在小学、中学及大学中进行培养;然后进入职业队;最后进入国家队。在这种培养体系中,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深刻理解,从而获得一个庞大的体育专业人才后备库。而体教结合培养体系的具体运行模式为:首先,进入业余体校;然后进入传统体校或运动体育学校;最后,进入进修学院或运动技术学院[2]。这是一种由小学到大专的体育教育系统,能够融合互补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
以上三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均存在一定缺陷,包括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较低、知识学习不够系统等。因此,需要针对缺陷制定相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并深入研究其就业路径。目前,国内外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路径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国外相关研究的开展,主要针对制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而国内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路径的研究则侧重于规划其多种就业路径等方面。为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基于分层教学法制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并提出其多种就业路径。
结合术科与理论进行教学,将相互知识点进行渗透,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并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3]。在一般教学中,将二者相结合,对体育这一学科中包含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巩固学生基础知识,避免学生过于偏重日常训练。
基于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实施针对性较强的分层教学,实现不同教学层次的目标[4]。具体步骤及其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分层教学具体步骤及其内容
各体育专业与院系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以及寒假暑假等时间,积极开展多种体育社会实践。比如,从大三开始,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到职业院校、中小学等学校实施教育社会实践;或通过专业体育人士分批次带领学生进行体育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就业树立努力方向[5]。
首先,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师,政府应退出微观管理事务,提供宏观指导与政策支持;然后,在市场引导下,明确体育产业对应市场,对产业定位进行规划,优化体育产业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体育产业中优秀市场资源,对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最后,社会参与[6],对社会力量进行充分利用,以推动体育领域的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委员会与产业学院,加强校企以及校校合作,构建校内外培训、教学基地,引入企业课程,并对企业中兼职教师进行聘请。
构建体育领域产教融合机制,推进体育领域的产教融合。管理部门需要以创新发展体育产业为理念,构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一流体育校企合作平台,统一完善、规划产业教育一体化的具体实行细则,确保产业教育高效运行[7]。引导企业和学校构建协调的内部控制机制,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持续完善优化。创新体育产业教育整合的运作模式,拓宽整合广度和深度;注重规范整合,提高校企应对风险能力。发挥学校一方自身的科研优势,探索新的融合途径,科学解决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校方合作的企业,可以对相关课程进行开设,提升学生操作能力与专业水平。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品牌、资源等领域的管理体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投身于产教融合事业中。
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路径包括户外扩展教练、体育器材销售、公务员、健身教练、体育教师、专业教练、裁判、运动员。其中,户外扩展教练主要负责通过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知识,对户外扩展进行指导,指导内容包括自我管理、人格、心理、生存、体能、相关项目的专业知识等。此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心理素养,能够从容面对并处理突发事故、危险以及外伤等,对各项户外扩展活动进行细致指导[8]。
体育器材销售主要负责体育器材的销售,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备高超的销售技巧以及管理能力。
体育专业方向的公务员岗位也是体育专业人才的一种就业路径,该方式较为安稳,但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并且难度较高。
健身教练主要负责指导大众健身。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健身教练这一岗位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对大众进行健身技巧与健身知识的指导。这一岗位具备弹性工作时间的优点。
体育教师属于教育行业,适合体育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持有教师资格证,并且有一定的学历要求。体育教师工作岗位较为稳定,且具备弹性工作时间。岗位范围较为广泛,从小学到大学都需要体育教师,选择面较广。
专业运动员教练主要负责通过专业体育知识训练运动员。通常适合退役运动员担任,需要具备长时间的运动员经验,对各种体育比赛的相应注意事项掌握详细,以及需要具备强烈的奉献精神,愿意投入到我国体育事业中,为体育事业发光发热。并且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做到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跟上时代的脚步,具备强大的压力承受能力。
裁判的性质与专业运动员教练具有一定相似之处,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对体育赛事规则了如指掌,具备公正廉明的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并且做好投入到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准备。
运动员这一就业路径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需要长期进行专业训练,具备百折不挠、强大的自控能力,乐于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健全我国当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帮助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寻找更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