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起凤 邓子康
【摘 要】草书中“空中运动”是书写运动过程中锋毫离开纸面部分的运动路线。实用书写便捷功能、人体生理结构与笔锋状态是书法运动规律的客观依据,草书“空中运动”既顺应这一运动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通过草书“空中运动”生灭形态的分析与研究,书法运动路线的归纳,映带型路线模型的初略建构,从而把握草书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风格的宏观变迁,认识历代草书的衰颓与振起的规律,以此推进草书的创作与教学。
【关键词】空中运动;势;映带型路线;生灭;狂草;风格变迁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2-0032-03
【作者简介】1.赖起凤,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343009)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2.邓子康,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343009)人文学院本科生。
一、引言
人们对于可视的实在线条运动较为关切,而对于空中运动似乎迟钝得多。正如唐太宗《圣教序》所言,“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如果我们将注意力由对字结构实线的关注扩展到作品中所有的虚线或空中运动,崭新而微妙的天地即刻呈现。这实际上向我们开启了另一种感受、理解、欣赏书法的门径。
对于虚空的追忆,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人们对于曾经占有而一度隐退或失却的事物的怀念、追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1911年,巴黎卢浮宫内的“蒙娜丽莎”像失窃,销匿两年之久。此间前往瞻视那一片空白者竟超过以往12年观看名画人数之和。绘画中为了表达空间的迷幻,以虚幻的云烟作为调节、衔接与缓解各大山头之间的关系。复原与构建虚空,也成为书法家的愿望与能力构成之一。
一件书作通常不离点画形质、点画形质之外的“意线”及“势”。古代书论中不乏以“势”论书的篇章,诸如蔡邕《九势》、卫恒《书势》、王羲之《笔势》。“势”既有“书体”之意义,更表明书法的运动趋势。“势”具方向性,意线可从“势”中寻求;意线无形体,读者却分明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
“势”意味着潜在的动态与能量的待发状态,即古人所谓“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空中运动”着重于书写运动过程中锋毫离开纸面部分的运动路线及其状态分析。鉴于“空中运动”确实存在而形质无端的特点,对它的考察以相应部位“实体运动”的状态为研究支点。实用书写便捷功能、人体生理结构与笔锋状态是书法运动规律的客观依据。书法运动路线的归纳与映带型路线的模型建构筑基于此。
草书有章草、小草、大草之分。本文的讨论主要限定在大草的范围,但论述的铺陈不得不对章草、小草有所论及。本文试图对书法尤其草书中意线所走过的路程即“空中运动”这一微观问题进行初步论析。通过对书法运动线路的规律性探讨,进而窥探草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书家个体风格的宏观变迁。笔者以为,分析与研究草书“空中运动”的生灭形态,对认识历代草书的兴衰演变以及推进当代草书创作与教学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书法运动路线的归纳与映带型路线的模型建构
《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形;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孙过庭语)“使”,是笔的上下左右的运动;“转”,是曲线的转换方法。草书的根本笔法和主要特征皆由使转来完成,即草书中众多的笔法变化、线形线质,都由连续完整的使转而实现。
古书论中有关草书的论述可资深味: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姜夔 《续书谱》)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刘熙载 《艺概》)
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唯胆大,而在心小。(刘熙载 《艺概》)
姜夔所谓之“引带”,即为相连之处;刘熙载所谓“筋节”,即是“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盖与姜夔所谓之“引带”同。他们的提法,其实对应我们今天所讲的牵丝映带的两个方面:实在的牵带(引带)与笔断意连(映带)。至严的“草书之律”中有对牵丝引带的要求。
落实到书写材质上的实在线条内部复杂的笔锋运动带来笔法的丰富性;离开材质虚的空中运动远没有如此复杂,因而丰富性也相应减弱。考察虚的空中运动确存难度,但并非完全没有依凭,我们可以通过经典碑帖中同样的部分以实体线条呈现的运动形态来加以研究。连续运动过程中离开纸面的空中运动即便消失于无形,笔锋离纸与触纸形成的形迹依然是进行准确而客观的判断较为可靠的依据。
“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各断开的笔画之间,笔锋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某些字凭借游丝而透露出运行的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点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这种运动路线与点画内部笔锋的运行密切相关——他们本来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点画内部运动都不易观察,这给点画间运动轨迹的判断带来困难。合理的空中运动路线,保证了点画准确书写时的方便、快捷。”邱振中所言的“一定的规范”,据笔者揣测,主要是指单字内点画间的运动规律、连接上下字之间关系的牵丝映带的运动规律。相对篆、隶、楷诸种书体,草书的字内字间运动具有更加严格的内在规范,连续完整的运动应该遵循合理的路线与方式。
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清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关于笔法发展的历史线索,为我们理解笔法运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汉字线条大致分为纵、横、斜三种方向。书写无非涉及两条或数条相同方向的横、纵、斜,以及交互关系的纵与横、撇与捺等的连续运动。隶书波状点画书写的运动轨迹大致为<F:\教育8本书\江苏教育2020\江苏教育12期\书法12期\邓子康 赖起凤《试论草书“空中运动”的生灭》-F590\image1.jpeg>。据此,连续两条或数条相同方向的横线的书写运动轨迹,则可以如图1(1)所示加以描绘。以同理推之,连续的纵线或斜线的书写运动轨迹以及更为复杂的交互关系的縱与横、撇与捺等的连续运动轨迹也可以相应归纳出来。[图1(2-5)]
出于适应人体手腕的生理结构与配合笔毫锋面所作的顺逆变化,运动的路线确有细微的差异变化。
上述书写运动轨迹的归纳,因其来自隶书笔法发展的系统,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称为隶书笔法系统。按此运动轨迹书写,锋毫时常逆向翻折,多呈现墨色层叠变化的丰富效果。王羲之距离隶书盛行的时代较近,必然承袭较多的隸书笔法系统。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令这一笔法系统沿用至今。
若波状点画俯仰朝向相反,运动后手腕重新归位而弧线段相互吻接,则书写运动轨迹出现另一种有别于隶书笔法系统的情形。[图1(10、11)]出于对更为远古的法度之眷恋,我们可以暂将其称为篆书笔法系统。按此运动轨迹书写,锋毫顺势旋转,展促收放更为轻松自如。
在实际的书写中,作为阴阳的两个方面,上述两种笔法系统通常被交替使用。
《祭侄文稿》“赞”、《兰亭序》“茂”、《丧乱贴》“奔”等古典杰作中若干单字被当作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的典范而提炼出来,以供反复训练以至于对笔锋顺逆朝各个运动方向连续交替转换的熟稔。[图2(5-7)]
有关字内点画间运动关系的两种运动路线同样适用于连接字间关系的牵丝映带。若将上述两种运动路线类型合置于一个近似于方形的图形中理解,会变得更加简洁明了。[图2(1-4)]连接斜角A、B两点的线段AB 为右上至左下的最短距离。顺、逆两种类型的运动路线以线段AB为对称中心左右分布,形成理想状态。实际书写时的运动轨迹幅度可大可小,运动路线走过的路程便有长有短。顺者或逆者最为彻底的情形是直接经勾股双边,即经由点A至点D至点B或由点A至点C至点B。由于汉字造型与书写的规律,除部分单字草法因约定俗成的原因或连贯的需要使首尾起讫有所变化外,大部分汉字首笔起于左上部,末笔结束于右下或右上部。上字末笔多从右下或右上顺(逆)势而下,引向下字的左上部,此构成上下连接的主要类型。正合于上述模型的建构。
牵丝映带线形的丰简与线质的优劣成为衡量书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王羲之《丧乱帖》中“深奈何”三字联结字组的牵丝映带呈现出或内擫或外拓的状态,关系变化处理得精巧微妙,恰合阴阳之道,后人难以企及。
上述关于单字内点画间运动路线的初步归纳与字间牵丝映带路线模型的大致建构,基本适用于各书体。它们对于我们把握草书的生长尤其便利,也为本文研究空中运动的生灭提供了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