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娟
作者单位: 425501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普儿科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指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发生的、与抗生素相关且无其他可能诱因的腹泻,抗生素自身不良反应所引起的腹泻也属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2]。近年来,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儿科中,进而也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3]。儿童在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时,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几率为11%~40%;而应用抗生素后4~5 d则是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阶段。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如未接受及时有效治疗则会使患儿机体内环境出现紊乱,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伪膜性结肠炎等,进而使患儿病情加重,对其预后构成直接负面影响[4-5]。本研究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治抗生素相关性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120例,依据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1~36(20.2±5.1)个月;抗生素应用类型:头孢菌素类22例,青霉素类21例,大环内酯类17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1~36(20.2±5.1)个月;抗生素应用类型:头孢菌素类20例,青霉素类22例,大环内酯类18例。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患儿家长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者肺炎,接受大环内酯类、头孢类、青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治疗;(2)符合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标准,经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确诊。排除标准:(1)伴免疫缺陷、无法控制的感染等疾病患儿;(2)伴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儿;(3)接受抗生素治疗前已出现腹泻患儿,引起原因如食物中毒、慢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入院后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结合患儿脱水情况进行静脉或口服补液,并予蒙脱石散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60010)治疗,患儿年龄<1岁则给药剂量为每次1粒,每天2次;患儿年龄>1岁则给药剂量为每次2粒,每天3次。低龄患儿可将药物溶于50 ℃以下温水或牛奶中服用,给药时间应该与蒙脱石散间隔30 min。2组患儿均接受1周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腹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IgM、IgG、IgA)水平差异。IgM、IgG、IgA等免疫功能指标检测: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儿静脉血2~3 ml,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经72 h治疗,患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性状等情况均无异常;有效:患儿体征、症状及大便次数、性状等情况均显著改善;无效:未满足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1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腹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IgM、IgG、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组IgM、IgG、IgA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腹泻是临床儿科多发、常见病,为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发的消化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不成形,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全身症状及胃肠道不适[6-7]。抗生素的发展与其在儿科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治愈了多种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预后明显改善。但抗生素所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亦随之成为了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为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多发病,故儿科临床上抗生素应用较广泛;且因小儿自身体质特殊,肠道微生态屏障功能尚不完善等,免疫功能也未发育完全,尤其体液免疫功能不佳,致使患儿接受抗生素治疗易导致其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衡[8]。故儿童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时,易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临床研究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1)抗生素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同时在变态反应的影响下,损伤肠道上皮绒毛和肠黏膜功能,进而致使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不佳等,如果破坏了上述结构的正常功能,则会对营养物质吸收造成影响,从而引起腹泻。(2)抗生素的关键作用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抗生素在将病原微生物杀灭的同时,也会导致肠道的正常菌群被杀灭,进而降低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致使益生菌数量减少,且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如果病原菌数量增加,则会形成大量的内毒素及氨类物质,进而对肠黏膜功能造成一定损伤。(3)应用抗生素会对糖代谢及胆汁素造成感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及代谢,最终导致渗透性腹泻。(4)抗生素的应用会影响胆汁酸代谢和多糖发酵。选择抗生素治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肠道常驻菌群,明显减少有益细菌数,降低糖类代谢,多糖无法有效转化为短链脂肪酸,肠道内存在较多的未发酵多糖,进而增强肠腔内的液体渗透压,进而引起渗透性腹泻;除此之外,抗生素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肠道内微生态评分,减少优势菌群,在去羟基的作用下而导致鹅去氧胆酸浓度增加,对大肠分泌功能造成强烈刺激,进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可知,在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积极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并注意保护肠黏膜屏障。
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制剂不但能让肠道功能维持正常,而且还能让其菌群数量维持正常,让生理菌群有效繁殖、生长,除此之外,益生菌还能使微生态保持平衡,让宿主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正是因为益生菌制剂具有上述显著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选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其组成成分包括蜡样芽胞杆菌、粪链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能让肠道正常菌群数量明显增加,致病菌无法有效繁殖,明显减少其数量,使肠道菌群能维持平衡和正常;蜡样芽胞杆菌能有效形成厌氧环境,为有益活菌的繁殖创造便利条件[9-10]。除此之外,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不仅能让肠道菌群维持平衡,而且还能促进合成维生素,明显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双歧杆菌则能让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提升,进而来对氧自由基进行有效清除,实现抗氧化应激的效果,对肠道黏膜功能进行有效保护,让其维持正常。
免疫球蛋白是经B淋巴细胞分化、活化成为浆细胞后,释放、分泌到组织液以及血液中,是组成体液免疫系统的主要部分。当机体发生感染时,最早出现的抗体为IgM;在全部的人免疫球蛋白中,IgG占比约为75%,是实现抗感染效果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黏膜防御中,IgA则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观察组腹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IgM、IgG、IgA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抗生素相关性小儿腹泻能明显提升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治抗生素相关性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缩短患儿腹泻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