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党委
扎根衡水 坚持“四个服务”办好应用技术大学
衡水学院党委
地方高校要紧扣“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勇担“四个服务”的重大使命,坚定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衡水学院要瞄准办好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扎根衡水,切实找准在推动衡水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合作办学的具体思路,找准服务地方的对接着力点,优化发展理念,凝练学科特色,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实现互惠共赢。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切实回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衡水学院立足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培育一流应用型专门人才,坚持需求导向和创新引领,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趟出了一条“立足衡水办大学,服务社会谋发展”的办学新路。当前,在滨湖新校区硬件设施“立柱架梁”跨越提升之时,推进办学质量同步飞跃,办好应用技术大学,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重新明确地方高校与社会发展关系定位,扎根衡水,实现互惠共赢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学校健康长久发展的治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全面提高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首先就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努力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要求高校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国际坐标,立足中国现实,审视、发展、践行教育使命,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回应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关于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九个坚持”,系统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性问题。关于培养什么人,2019年3月18日,在第一次由党中央召开的思政课主题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并强调,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这“一个必须”“两个绝不能”,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重大安排。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为国育人的立场,站在讲政治顾大局、党和国家命运兴旺、以人民为中心及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等角度,肩负起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立足我国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独特国情,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这要求高校必须深刻认识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全局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从和服务于一定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导向,就要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办学导向,解决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评价的“五唯”化等指挥棒问题,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把师生的知识才干真正放飞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服务和具体工作中去。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潜力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重新科学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准更接地气的要求。这既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也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本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必须以敏锐的时代意识和责任担当,以强烈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担当,切实优化发展理念,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有的优势资源及产业发展需求,精心寻求协同发展的契合点,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年来,衡水学院深入探索“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的转型发展理念,全面拓展办学外延和服务职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构筑校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内涵式发展新生态。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进一步壮大合作的朋友圈,全面拓展服务的同心圆,有力提升了重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带动内涵式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育人导向,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突出应用导向,强化实践实训,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培养路径。坚持创新教育手段,实施多元评价,培养面向地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突出卓越导向,围绕“六卓越一拔尖2.0”人才培养计划新要求,探索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的卓越素质与卓越能力。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以应用为导向,以文、理为基础,工、教、经、管、艺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思路,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十三五”以来,新增本科专业17个,撤销专科专业13个,停招专业1个。围绕增强创新服务能力,积极对接衡水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及学科团队建设。建立了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9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育了5个与衡水及周边发展关系密切的重点学科。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交叉学科及学科群为补充,以及大健康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类、商科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现代农业类”等6个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专业群,学科体系的“本土化”更加明显。
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平台,建立有效及时的对接机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共同发展。设立了85个、564人的高素质专业服务团队,创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业孵化园等,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坚持应用研究的价值导向,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和成果转化,成功研发并生产系列精酿啤酒、酵素等产品。建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7个省级学术研究平台和29个校级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在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衡水湖湿地保护、防贫救助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获评“影响衡水”十佳社会组织之首。
直接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走产学研用结合、产教融合之路。“十三五”以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2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发明专利授权1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7项,转让2项。先后为老白干酒业、养元饮品、菜鸟物流、冀衡化工、泰华地产、宝力橡胶、衡板钢铁、华强玻璃钢等重点企业集团进行产学研攻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以有序的合作共荣机制,打造多元互动联合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先后与地方党政部门签订了几十项合作协议,在董仲舒研究、董子故里恢复、园博园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项目中出谋划策推动落实。全方位服务地域文化研究、文脉梳理、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地方立法、园林设计、节会赛事、志愿服务、人才培训、智慧城市大数据建设等。先后成立了董子学院、董仲舒思想国际研究院、衡水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国民体质检测中心、环境监控中心、农科教创新联盟、格局商学院衡水学院分院等高端智库或研究机构。参与打造了周窝音乐小镇麦田音乐节等知名品牌。地方经济社会已经成为师生成长进步的广阔舞台,学校也成为地方党政部门的重要智囊。
坚持内引外联,质量强校,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及国际合作办学。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与韩、美、日、意、泰及马来西亚等国的23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力推进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的讲话要求,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经教育部批准,与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作创建了衡水学院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实现了国际化办学跨越式发展,成为国际合作办学的最新重大成果。这对于整合利用国际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打造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衡水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区位、优美的自然生态,充满了英气和活力。但是,衡水不靠山不临海,缺乏可圈可点的资源禀赋,国家、省也极少摆放大的项目于此。由于历史原因,区划多变,基础单薄,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近年来,衡水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谋划长远,化危育机,后发崛起,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一三五+”总体部署,牢固树立换道超车、跨越发展思维,牢牢守住稳定、发展、生态三条底线,坚定走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八个新高地”的总体发展思路,实现了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新提升。
尽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外发展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等重大战略机遇的叠加聚焦,使衡水在区位、交通、产业、生态、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特别是作为雄安新区交通“南大门”、产业“新腹地”、生活“近郊区”、环境“后花园”,依托雄安,打造协同配套、支持雄安的供应链基地,建设“雄安研发、衡水制造”基地等,给衡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衡水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和制造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3+2”市域主导产业体系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打造产业发展、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生态质量、民生福祉、市域社会治理“八个新高地”,对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也给衡水学院在服务地方发展上提出了新课题,明确了新方向。
根据2020年1月衡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分析,衡水市还存在诸多发展困境。发展不平衡仍是当前主要矛盾,换道超车、跨越发展的路径和载体还不够清晰;缺乏大项目带动支撑,高质量有效投资后劲不足;企业停减产面较大,个别区县经济增长乏力;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改革开放需进一步深化,打造京津冀发展环境高地还需下更大气力;防贫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污染防治、防风险守底线任务依然繁重;等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社会发展整体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重大项目、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短板缺项暴露得更加明显,中小微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些也是衡水学院服务并弥补地方发展短板的空间和发力之处。
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衡水,首先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持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模式;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有质量的“稳”支撑可持续的“进”,走既稳健又增效的发展轨道;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延伸和壮大“3+2”市域主导产业和“9+5”县域特色产业的持续产业化、生产链条化、规模集群化,依托良好的民营经济基础,形成具有衡水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拓空间、以创新求突破,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迭代,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要促进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补齐发展短板,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这也是衡水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提升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现实导向。
衡水学院在“升本”之初,较早地探索形成了“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的转型发展理念,推动建设应用型高校。可以说抢得了先机,赢得了主动,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果,已经被确立为河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当前要加快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的落地落实,培养更多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谋取直接利益的经世致用人才。
衡水学院围绕“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总体发展思路,从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技创新、合作办学等多方面细化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新目标。这是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到建成应用技术大学的全新定位,也是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使命和新实践。
当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精神,依托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一三五+”发展战略。即,瞄准建成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目标,坚持“新规划指引新航向、新校区展现新作为、新大学引领新衡水”的三个维度,努力打造衡水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技术与研发、服务地方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新高地。按照“一三五+”总体部署,围绕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打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滨湖新校区建成搬迁”两大攻坚战,扎实推进“人才强校、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系统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扩大合作办学,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大健康、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形成一批在同类院校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专业,建设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的发展平台和京南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服务衡水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客观规律决定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才需求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追求规模数量向教育均衡发展过渡、追求硬指标向软实力转变等教育理念转型升华后的必经之途。
1. 优化发展理念,坚持特色化办学之路
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资源竞争转向资本竞争、人力竞争转向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坚持内涵与外延、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双轮驱动,因势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进行模式改革。切实调整和优化发展观念,将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将打造办学特色和培育优势学科作为竞争制胜的发展主线,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活力、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让鲜明特色成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保障。
2. 凝练学科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由于历史原因,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短缺、师生比例失调、学科发展不平衡及传统办学模式与地方产业发展实际不协调等问题,必须结合自身的历史积淀进行科学分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导向下的内涵式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之变,主动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汇聚优势教学和研发资源,先行壮大基础良好、特色鲜明及在解决社会需求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的“头雁”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要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及特色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实现以特色学科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延伸优化,聚焦地方高校核心能力建设。
3. 践行服务使命,实现互动性合作共赢
服务社会是高校五大重要职能之一。地方是高校生长的土壤,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广阔空间。地方高校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扩展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首先必须坚持和面向区域性,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支撑。要把服务地方作为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自觉行动。必须坚持面向地方产业发展,努力培养踏实能干的适用人才,做出持续贡献,实现良性互动。
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有为求有位”。通过深入的调研对接,练好内功,增强能力,提升高校的社会贡献度、满意度和社会发展契合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学育人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1. 加大对外宣传展示,增强校地认同度
从推进校企校地合作研讨情况来看,学校部分师生缺乏对衡水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了解,师资队伍以“学者型”居多,而能参与地方发展的“专家型”团队力量还显不足。这既有自身服务能力的关系,也有对潜在的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和不相适应的困难。教学科研更多地停留在学术中来学术中去,直面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和科研导向不够明显,还没有真正把论文写到衡水大地上。同样,衡水各界特别是企业产业等庞大的消费和需求群体,在基本破除了“师专印象”后,却对转型发展的衡水学院印象比较模糊,对学校的产学研用、产教融合等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成果等,缺乏客观认知。故而惯性思维认为地方大学“不能为”及迷信高大上的名校专家等原因,转而舍近求远,却往往蜻蜓点水,远水难解近渴,服务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亟需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展示学校底蕴、办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及服务地方发展的迫切愿望等,强化信息沟通共享。引导师生“睁眼看社会”,启发社会“客观看学院”,增强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地方认同感,有效解决“两个互相不够了解”问题,打通合作办学的开篇一环。
2. 明确精准对接需求,深化合作契合度
基于“两个互相不够了解”的实际现状,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思路,以精准对接求精准服务,进一步明确和解决“学校能提供什么,地方发展需要什么,如何开展深度合作”等根本问题,达到互惠共赢。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学校层面组织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调研活动。由校企合作中心牵头,筛选组织相关处室及二级学院的人才和研发资源,支持学科带头人发挥示范效应,壮大现有专家团队力量,有针对性地组建调研组、课题组、研发组等,分批次“进机关、进企业、进村镇”开展考察调研。切实了解准确把脉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短板缺项,摸清需求底数,对接重点项目,寻找合作机遇。以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统筹制定全校层面的服务地方发展计划方案,进行科学的细化分解,有序组织对接合作,推动服务纵深化。一方面,要坚持“引进来”。要广泛搭建对接平台,举办校地校企联谊会、党政干部经验分享会、知名企业家报告会、产业政策分析会等,邀请县市区长、企业老总、领军人物等带项目进校园,畅通校地校企之间的服务与信息需求共享渠道,加强交流互动,形成常来常往的“走亲戚”效应。以致信、函件、征集等形式,主动邀请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重点骨干企业分析问题,提出需要议案,明确对接需求,再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度洽谈和对接服务,提升合作的时效度,增强合作的针对性,加强技术支撑、技能培训、团队共建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3.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增强服务支撑度
要进一步加强校级层面顶层设计,完善校地校企之间干部人才在协同培养、挂职锻炼、评聘管理、绩效分配、奖励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一体协同的保障机制。要总结已有合作办学经验,进一步提炼深化,建立进入退出机制、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合作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流程。要进一步探索并建立企业化的实体性研究院所或校办企业,或与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合作设立驻校分支机构,密切联系,共拓市场,资源共享,服务共担,形成一批对接平台和服务实体。要借助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加强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瞄准地方需求,探索实施“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协议、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的产教融合模式,共担“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基地共建、机构共管、校企共需、契约共守”的服务责任,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形成定向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双向成长。要坚持辐射带动,在服务衡水的基础上,辐射河北及周边区域,扩大覆盖面。
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才能成为推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署的教育事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主要体现在社会建设部分,同时要求教育在其他建设领域找准贡献点和服务点。衡水经济社会及特色产业发展的机遇需求与优势、存在的短板缺项、部署的重点任务,正是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唯一的本科高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目标导向和服务空间。在推动衡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先天的地缘优势及人才、研发等资源优势,从政府、企业、群众等多个维度,构建校地相适应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双赢格局,打造不走的地方生力军。以强大的专家团队,实现无缝对接,精准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1. 当好资政育人的参谋智囊
衡水学院作为传统地方院校,具有比较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体系和学科门类。要坚持“四个服务”,充分发挥优势,重视育人与资政的双重职能,努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化价值引领,加强理论建设,提高资政水平。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扎根衡水大地做文章,在衡水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心等基础上,建立更接地气的新型智库智囊机构,在基础教育、社科普及、法律援助、城市规划、营商环境、防贫减贫等方面,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贡献学术智慧,当好参谋智囊。
2. 当好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要。衡水学院作为衡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至关重要。要倡导和瞄准“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支持专家团队,针对“3+2”市域主导产业体系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在音乐、马产业、医疗康养、智力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上,以广泛深入的调研和高质量的成果,实现有效的成果转化,当好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3. 当好服务群众的讲师能手
地方高校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针对衡水作为传统农业地区的显著特征,衡水学院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需求中的新办法。针对深州蜜桃、饶阳蔬菜、安平生猪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及特色果品、特色养殖、功能瓜菜、药材花卉等高价值农业及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等,派驻专家团队深入对接解决实际问题。要强化人才和技术支撑,大规模开展县域乡村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业提质、农村繁荣,以实际成效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专业领域的讲师能手作用,延伸政府服务触角,弥补公共服务缺项。
4. 加快地域文化资源挖掘
推动文化传承、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加强地域文化研究,不仅意义重大,也是责任所在。衡水是董子故里、大儒之乡,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历史欠账较多,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有序地传承利用。文化概念、文化符号、文化形象等,都需要做进一步论证和统一。衡水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历史、遗存、人物、艺文、风物等,按照“先面后点,由大及小,逐步深入,形成体系”的原则,重点对衡水历史区位及沿革、儒学文脉发展传承、历史名人及宗族文化、文物古迹等风物遗存、以非遗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以晚清北京琉璃厂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两个第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衡水湖为核心的水运文化等进行专题研究,厘清并挖掘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积极融入《文化衡水》丛书编纂工程、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项目,展现新时代的新内涵新形式,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转化成为独特的发展优势,延续文脉,以文化人。以此坚定文化自信,筑同心、增信心、激活力、塑形象,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全面推动“文化衡水”建设,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5. 加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
衡水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截至2019年6月,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788所(包括幼儿园972所、小学600所、初中114所、普通高中56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34所、高校2所),在校生90多万人,其中普通中小学生70多万人。面对巨大的基础教育规模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衡水市委、市政府通过规范办学,化解教育风险,转变发展方式,补齐教育短板等,推动基础教育规范化健康发展。目前,从群众对基础教育的需求来看,仍面临普惠性学前教育、城区义务教育、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足等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完全有效解决的困境。尤其是在消除大班额、解决优质高中教育问题等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师资缺口压力。衡水学院作为以“师专”起家的地方高校,多年来为地方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有力地推动了衡水基础教育发展。当前,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传统基础良好、毕业生便于就业及人才留得住等优势,全面加大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与中小学及幼儿园等建立良好的实践实训及定向培养机制,为解决衡水基础教育的师资缺口问题,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
6. 加快新兴行业人才培养
衡水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一县一业、一县多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丝网、玻璃钢、橡塑制品、铁塔钢构、食品医药、高铁玻璃、化工、皮毛、家具家居等特色产业,以及中西乐器、内画年画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均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这些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亟需破解转型发展瓶颈,都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是衡水学院人才培养、深化服务的重要着力点和对接点。同时,随着衡水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马术、航空、电子商务、研学旅游、智慧物流、教育康养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快速崛起;以“一谷一港一中心”创新平台为依托的“院士经济”等新型经济体,都亟需强大的地方专家团队提供家门口的服务支撑。特别是在从上到下的媒体融合改革进程中,传统媒体全面转型移动端,实现融合发展。目前,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内容生成等方面的新型融媒技术人才严重不足,能从事新闻生产策、采、编、发、审等一体化流程的专业人才极度紧缺,全媒型、专家型、高水平的新媒体人才,正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最大困境,这也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短板。因此,加快培养融媒人才也是合作办学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不仅亟需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高校综合改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各高校要下大力气解决改革面临的问题。地方高校要抓准改革的内涵、改革的目标、改革的主次、改革的方向,对标“与国家改革步伐一致、与国家上位法一致、与高校现阶段发展需求一致”的要求,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坚持目标定位导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衡水学院要在对独特校情、市情及发展战略和形势机遇科学审视分析的基础上,把准建成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夯实推动地方发展的服务导向。按照分类、分层、分阶段原则,进一步调整管理架构,创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大幅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岗位职能,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以“因事设岗”为原则,以“岗位绩效”为导向,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调整办学责任主体,理顺校院两级权责关系,明确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的管理主体责任,释放基层组织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双轮驱动,相向发力,重新配置、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办学规模层次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文化、师资素养、教育方法、教育质量等内涵式发展,激发活力潜能,形成最大合力,凝练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实力和竞争力。
2. 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的重中之重。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要紧密对接地方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树牢供给侧改革思维,建立有效的学科专业评估体系和预警退出动态调整机制。要及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聚焦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内生力、拓展力的学科体系和一流专业,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竞争力。要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创建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于一体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突出育人导向、应用导向、创新导向,构建通识与专业、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创新与服务等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拓展课程教学深度,创新学业评价考核,打造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本科课堂,努力把育人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资源。
3. 加强人才选用育留,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师资是高校的战略性资源,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高校的基础性因素。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选用育留,创新柔性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持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四个服务”,坚持“四有标准”,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要推行校地校企产学研用联袂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共建培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打造密切联动的产业服务链条,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保障体系,形成产学研共同体。要加快壮大专家团队,培育后备梯队,建立“校地合一”的师资队伍,培育和带动教师队伍走出去、沉下去,实现专家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要切实增强科研创新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并大力承接地方横向科研项目,加快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执笔人:曹宝武
曹宝武(1986—),男,甘肃镇原人,衡水学院办公室督办科科长,馆员。
责任编校:曹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