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2021-01-17 05:50:39陈光洁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手稿异化

陈光洁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是马克思写于 1861 年 8 月至 1863 年 7 月之间的一部经济学著作,共23 个笔记本,1 472 页。它是《资本论》手稿中篇幅最长、内容最多的一部,通常被人们称之为“《资本论》的第二稿”。目前,国内外学界多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手稿》进行研究,而从伦理学维度探究的则较少。

一、国内研究现状

当下,国内学界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探索,散见于一些学者以其他选题作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中。对这些成果,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 关于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批判研究

顾海良[1]13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所有制进行了批判,并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进行了探索。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阶段,工人与资本家在形式上都是“自由人”,而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阶段,资本主义所有制对劳动来说就是“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这一阶段潜藏着资本主义所有制自我扬弃的因素,它要被“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代替。余达淮[2]220-221指出,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大量篇幅提出了劳动对资本的两种从属理论:一种是形式从属,其建立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之上;另一种是实际从属,其建立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之上。而在后一阶段,劳动变成了“异己”的所有制。它反映了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实质,其根由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徐强[3]111-112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系统分析了资本统治下工人的异己存在,指出单个工人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消除资本家对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改造成“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能为工人提供自主发展的可能性。

可见,关于《手稿》中的所有制问题,学者们基本上达成共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所有制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异己的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下,劳动者的劳动发生了异化。这种所有制是带来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不道德现象的根源,亦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不平等、不公正的经济伦理关系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状况,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要去变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应当指出,学者们的上述看法找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问题和弊端的症结所在,这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交换伦理和消费伦理的根本之处。

(二) 关于生产伦理的研究

唐正东[4]9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将资本的生产过程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再仅仅从资本同劳动之间不平等交换的视角对剩余价值进行分析,而是更具历史感地从商品内在矛盾发展过程的维度进行解读。马克思不再把商品作为某种现存的东西,并且认为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被生产出来的,这一思想后来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得到详细的阐述。胡贤鑫[5]164-167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 年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应用的经济伦理进行了考察。马克思阐述了资本应用机器的目的一在于降低商品的价值,即缩短生产单个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二在于减少有酬劳动,增加无酬劳动即剩余劳动。而动机一是延长工人的绝对劳动时间,也就是延长他们的总工作日;二是抵制工人罢工和他们提高工资的要求;三是用机器来替代工人,提高资本的利用率。资本应用机器的这些动机表明,资本主义条件下使用机器是有着伦理双重性的,而其只能归因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张钟朴[6]142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尤其是对机器部分的论述尽管不如《资本论》成熟,但在论述和材料方面却更丰富。甚至它还蕴含一些《资本论》中所没有的内容,特别是指出了马克思研究机器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毋庸置疑也包含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伦理关系。并且,张钟朴还对《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所包含的历史和道德因素进行了说明:马克思在《手稿》中实现了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修正,它不仅包括身体因素,还蕴含一定的社会因素。孙赫[7]19-20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批判具有道德向度,指出资本逻辑制约着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且二者的发展是一致的。

综上,学者们关于《手稿》生产伦理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手段之伦理批判上,尤其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应用伦理的两重性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指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社会生产力以及财富创造等的作用,也就是看到机器的道德进步意义;另一方面指出资本家应用机器的动机、目的及其对无产阶级造成的贫困,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关系日益紧张等不良后果。但是,学界关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形式的伦理批判却着墨不多,并且即使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手段的伦理批判上,也多是批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机器应用部分,而对协作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阐述却较少。此外,尤为重要的是,对《手稿》中马克思所建构的生产伦理原则的研究成果尚未发现。

(三) 关于分配伦理的研究

余达淮[2]223-224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掩盖剥削的花招,并且特别分析了资本积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不断两极分化,社会财富分配日益不公,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愈加不和谐,而这一切在他看来要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条件的私人占有即私有制。刘琳[8]88在《资本现代性的伦理批判——马克思〈资本论〉 及手稿的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在《手稿》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中,对资本主义“三位一体”即财富的分配公式进行了伦理批判,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作为“普照的光”,在最富有拜物教即资本拜物教的形式上,实现了对工人阶级在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口号下的经济及政治统治。徐强[3]110-111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相对于前几部手稿,马克思在《手稿》中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进行了揭示,并且认为资产阶级想方设法掩盖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其动机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避免不了的,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由上可见,在关于《手稿》的分配伦理思想方面,学者们认为马克思多是从剥削这一视角对资本主义的分配伦理进行批判。他们认为马克思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必然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深,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过多,而其真正创造者雇佣工人却获得过少。显然,这种由于资本家的剥削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必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此还极力加以掩饰。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学界没能从更细节的地方入手,具体地对资本主义分配伦理的景况进行分析,并且也较少阐述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主张的分配伦理原则。

(四)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的研究

刘召峰[9]17-22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主要包含“拜物教性质”(社会存在) 和“拜物教观念”(社会意识) 双重理论,而人们往往只看到后者,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错认”。他还指出,相对于《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初步形成,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在《手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资本论》中得以“定型”。而他正是通过这一理论的批判,特别是对《手稿》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中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出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了物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被遮蔽了。这事实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的不公正。李锐[10]32对《手稿》中劳动对资本的两种从属形式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资本尚未成为社会的主宰,资本家同工人之间对抗性的经济伦理关系还不激烈;而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阶段,资本统治了整个社会,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在“形式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成为被异化的劳动者。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经济伦理关系变得异常尖锐。刘琳[11]251-252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关系主要界定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劳动伦理关系。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此的厘定是建立在他的劳动力商品理论基础之上。她还指出,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伦理关系分析的过程中,预见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必然要被未来“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取代。

由上可知,学者们多是从“三大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以及劳动对资本的从属理论入手来考察《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的分析。他们多数认为,马克思解读视域中的“三大拜物教”是依次转化的,它们从根本上表征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经济伦理关系即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伦理关系日趋恶化。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雇佣工人所遭受的剥削被遮蔽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意识也被消解了。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在《手稿》中不光谈到这一点,还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斗争意识逐渐增强,日益由“自发”变为“自为”阶级。他们不仅敢于在道德上控诉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也在实际行动上,例如在争取正常工作日以及提高工资等福利待遇方面同资本家进行不断的抗争。

(五) 关于《手稿》的其他伦理思想研究

章海山[12]91在《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研究了《手稿》中所体现的马克思的人性论思想。他指出,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手稿》 《资本论》中,不仅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具体的人性,而且还对人性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其原因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复杂的,对其人性的研究能够为分析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以及人性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提供钥匙。由此可见,他认为马克思的人性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进行研究的理论前提。胡贤鑫、李放[13]37在他们合著的《资本与劳动异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一文中对《手稿》中蕴涵的资本与异化劳动的关系进行了伦理分析。孙要良[14]54-55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资本与自然力的关系作为主题对《手稿》 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探索,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自然力异化进行了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自然力的异化,要克服这种异化必须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综上而论,国内学界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除了关于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批判,对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的研究以外,还包括对马克思的人性论、异化劳动,尤其是资本与异化劳动的关系等维度的分析,而对《手稿》中的交换伦理、消费伦理等方面的探索则较少。但应当承认,从现有的国内研究成果观之,已经有学者看到了,研究包括《手稿》在内的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经济伦理思想需要考察人性。如若把这种观点延伸一下,我们也可以说,解读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可以把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抓手,并紧扣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这也是我们阐发马克思《手稿》中四个经济环节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路径和逻辑线索所在。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异化劳动以及资本同异化劳动的关系较多。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异化概念来说,马克思并不是第一个使用者。但异化劳动(又称劳动异化) 概念却是由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且,他还对异化劳动学说进行了系统阐发。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异化并被物与物的关系遮蔽。对此,马克思通过对“三大拜物教”的批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同雇佣工人之间是雇佣劳动伦理关系的实质。关于这一点,《手稿》中的论述虽不及《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实,但某种意义上却更深化了。此外,学者们关于《手稿》中资本同异化劳动关系的探讨,毫无疑问也指向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交换伦理的批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手稿》中的交换伦理思想。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以“《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 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为题目的论文和著作目前也尚未发现,对它的研究散见于一些相关主题的论文和著作中。

第一,前苏联学者柯冈对《手稿》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伦理解读。他撰文指出,学界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往往囿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对他的其他经济学文本却关注不够,从而得出的观点有失完整。柯冈在该文中:一研究了人格化的实质;二分析了马克思提出的工人自由时间异化的问题,认为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是劳动异化导致的一个恶劣后果;三探讨了以革命的方式克服劳动异化的必然性问题[15]8-12。

不同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柯冈指出《手稿》中的异化以及异化劳动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所以不能局限于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去进行相关研究。而他分析的工人自由时间异化问题,实质上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进行伦理批判中已经阐述过的。而以革命的方式克服劳动异化,事实上即是实现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讲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公有制。当然,客观上说,柯冈并没有展现马克思《手稿》中异化以及异化劳动思想的全貌。例如,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关于工人劳动能力所有权的异化问题、关于“异己的所有制”的问题等,柯冈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解读。但其从“异化”这一伦理色彩浓厚的概念切入去对《手稿》进行分析仍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美国学者诺曼·莱文撰文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经济思想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怎样的一种逻辑关联。他具体研究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逻辑学》中本质范畴的应用、对资本主义的重新定义以及对剩余价值分配的伦理分析,阐明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研究、社会理论阐释中是如何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吸收和融合的[16]22。可见,诺曼·莱文看到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分配伦理思想是围绕着剩余价值的分配进行阐述的。这实际上指出了《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关键所在。那就是,马克思《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线索贯穿始终的。

第三,前民主德国马列主义研究院科研人员尤·容尼克尔和C.桑德尔,在他们合著的《国际版上新发表的1861—1863 年手稿 (〈资本论〉 的第二草稿)》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他第一次阐述了劳动力价值规定中历史和道德因素的作用,为此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最低工资观点,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价值是一个可变量而非不变量,这一观点对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具有重要的实际政治意义[17]178。尤·容尼克尔还在《马克思关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的内容及意义》一文中,对这两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实际上也包含二者的伦理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形式从属阶段,雇佣工人拥有表面上的自由,资本家与工人形成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在实际从属阶段,容尼克尔指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的革命”。而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降低到接近于奴隶关系的地步,雇佣工人完全成为机器的附属品[17]405-408。

第四,德国学者温弗里德·施瓦茨在《马克思经济学第二手稿(1861—1863) 中第1 册结构的完善过程》一文中,针对《手稿》中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两种不道德手段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马克思指出资本家运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具体做法不同。前者包括两个特殊的方法即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工人数量,后者包含三个前后相继的方法即协作、分工和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并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及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都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17]210-213。

第五,前苏联学者C.M.格里哥里扬对技术尤其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伦理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方面,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家创造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增加了社会财富;但另一方面,却加重了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具体表现在:机器的应用实际上延长了工人的无酬劳动时间,机器的发明本来应当服务于人,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并且部分工人还成为“过剩人口”,无产阶级的境况更加悲惨[17]417-423。

由上可见,在为数不多的国外学者关于《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中,生产伦理、分配伦理和经济伦理关系是被考察的主要向度。具体而言,国外学者较多关注于《手稿》中的异化、异化劳动、剩余价值分配、劳动力价值新规定、资本家同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伦理关系、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伦理批判,尤其是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伦理的分析等问题。虽然说从目前来看,国外学者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取得的成果要少于国内学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取得的这些成果仍能为我们推进《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与展望

对国内外学者已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检视,不难发现,在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上,存在着“四个较少”。

第一,关于《手稿》交换伦理尤其是消费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少。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主要聚焦于对《手稿》中蕴含的生产伦理和分配伦理思想的探索,并且业已取得初步的成绩。但对交换伦理和消费(这里讲的消费指生活消费) 伦理思想的探讨却不多。对《手稿》中的交换伦理思想,学界当前主要从资本同异化劳动的关系入手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而对消费伦理思想的研究则更为缺乏,其缘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重点解读的是生产消费。在资本家看来,工人的生活消费实质上是为了再生产其劳动力的生产消费,所以马克思对消费伦理阐述的不多。

第二,关于《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成果较少。目前,学界虽然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其依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考量,所取得的成果也大多是经济学的,研究视域较为狭窄,并且数量也有限,且比较凌乱和分散,尤其是缺少与马克思其他经济学文献的比较研究成果。理论界目前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探察多局限于《手稿》自身,对它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等马克思其他不同时期经济学著作中经济伦理思想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够。

第三,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最新版本为依据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对《手稿》已有的学术成果较多依托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第一版。当然,应当看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第二版还尚未出版。自1998 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第二版出版第32 卷以来,学界关于《手稿》研究的成果也不多,其中一本代表性的专著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6 卷):〈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 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年版)。但它是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的,其收录的31 篇文章是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手稿》的文本演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资料。

其内容涵盖:第一部分“文本研究”,主要包括有关《手稿》的情况说明,以及学者关于该手稿各笔记本写作时间争议的考证等相关成果;第二部分“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马克思在该手稿中所论及的重要理论问题探究,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价值和剩余价值、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积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以及技术进步等问题[17]1。时至今日,李善明的《〈资本论〉 第二稿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依然是系统、全面研究《手稿》 的典范。但上述两部著作依托的仍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最新版本,例如,后者依托的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第一版。不容否认,这两本著作中包含有一定的经济伦理主张,但也应看到,它们仍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手稿》进行研究,缺乏伦理关怀的向度。

第四,专业的研究者队伍较少。当前从事《手稿》,尤其是《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专业学者较少,尤其是国内。现有的学者多集中在科研院所,与企业、社会等之间的互动不多,或者说实践性不强。目前,在学界令人尴尬的是,研究经济学的多集中探讨西方经济学,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又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少数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又多关注于探索《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等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文本,并且成果也多是基于经济学的视角。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以及相关学术成果的取得。

不容否认,《手稿》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又基于以上论述可知,当下学界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虽然说已经获得一定的理论成就,但却依然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急需加以解决。但也正基于此,我们可以主要进行如下几点展望:其一,《手稿》自身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空间较大。《手稿》蕴含着异常丰富的理论内涵,顾海良把《手稿》称之为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而也有学者把《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界定为“界碑”,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8]12。并且,顾海良还把《手稿》的主要内容比较全面地概括为八个方面即:“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质及其关系、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关系、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理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未来社会经济关系。”[1]9因此,学者们应当增强从事《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勇气和学术担当;其二,对《手稿》与《资本论》等马克思其他经济学文献所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还是较少开发的研究领域,亟待理论界深度犁耕;其三,增加对《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其四,强调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最新版本为依据开展研究,并关注对《手稿》中交换伦理和消费伦理思想的探索。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手稿异化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