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2021-01-17 05:40邵伟海阳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
环球市场 2021年30期
关键词:救助精准服务

邵伟 海阳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

当前我国已经完成全面脱贫任务,但财富差距造成的相对贫困还有待解决,之所以会出现相对贫困主要是缺乏权利、能力、机会,与绝对的贫困有本质上的区别,绝对贫困是由收入因素所致,随着致贫原因的转变,社会救助也逐步从短期的物质救助向综合性救助“物质+服务”发展,也就是说对绝对贫困实施的社会救助是单一的物质救助,而相对贫困是在物质救助的基础上再提供的服务救助。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在提供社会救助服务时给予救助需求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加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尊严,从思想意识上引导他们对相对贫困的认知,将其内生性动力激发出来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从根源上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救助制度秉持尽力而为的基本原则,恪守社会政策托底之要求,以社会组织、民众力量为辅助,构建社会融入能力为根本的多层次大社会救助体系。

一、社会救助概述

社会救助以社会中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其具有兜底性目标定位、多元性救助主体、选择性对象确认、复合性救助手段等基本特点。作为社会保障安全网中最下层的"网",社会救助在大多数国家将其目标定位于国民基本生活的维持、对保障贫困人口生活起兜底作用,而维持基本生活的标准也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失去劳动能力、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的部分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不能维持,此时社会救助成为最后一道防线开始发挥自身的作用,为被救助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有效保障,不难看到,其对社会保障安全网充分发挥作用所产生的意义是深远的。可以说,在国家的治理中其是最有效的手段。在社会救助精准治理中也反映了政府在整个社会救助中是极为关键的责任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统筹规划、广泛宣传、财政大力支持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而社会力量的积极加入救助治理工作中,更能够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使社会救助主体更趋于多元性,救助主体中社会团体、集团公司、群众的踊跃加入,在扩大社会救助网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救助需求者的全面需求[1]。

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极大便捷的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在不断地增加,现实生活中频繁发生诸如地震、火灾等灾害,使得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成为救助的实施对象,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我们可以从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看到,受其影响的通常是少数群体与个体,他们成为救助的对象。由于社会救助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意外事件发生后对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却又是巨大的,很多群众急需要政府、社会提供的物质服务,但真正符合条件获得救助的人却是非常少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能通过采取严格的家计资格审查,切实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的贫困对象得到救助,社会救助的意义才能够得以体现。基于被救助对象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常状况下实施社会救助以现金、实物、服务等项目为手段,依据救助对象的需求开展。多数国家采用现金救助方式,实物与服务救助加以辅助[2]。进入21世纪后,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救助水平也大幅度提升,所提供的社会救助服务更是获得了高度重视。当老百姓遭受严重的灾害时不仅仅只是需要资金、物质的支持帮助,他们对多样性救助服务也是有需求的。故实施社会救助时,在现金与实物救助的同时将服务救助引入其中,提高社会救助的效果。

二、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助推精准救助

面对近些年出现的相对贫困问题,只有将救助对象的认定机制不断完善,构建主动发现机制,将救助需求精准把握,优化评估程序,才能够实现在制度、人群、需求三方面的全覆盖。借助政策组合,在民生、心理、立法等多方面形成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合力,不断对社会救助覆盖面持续扩大,加强跨区域、城乡统筹衔接。依据申请家庭的规模、实际经济情况、具体需求,在多维贫困标准、MPI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救助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以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需求评价机制为依据,融合未成年人、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实际现状,依据其特征划分建档,采取分层分类管理并不断完善管理手段,给予救助需求者以特殊化、个性化的救助服务,尽可能地将个性化服务在多个层面满足救助需求,实现政策、服务、资源社会救助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救助对象融入社会的能力提升,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3]。为了提高对重点救助群体的危机事项的预判能力,需要开展定期监测工作,从缩小相对贫困角度,参考目前经济、物价、最低工资等要素,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构建动态调整机制。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救助的精准匹配,需要深入了解救助需求者家庭具体状况,只有在主动掌握并摸清楚致贫的原因和其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救助的针对性、精准情才能提够有效升。

实现社会精准救助离不开健全完善的评估体系,围绕精准救助,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涨幅等要素,设计开发用于计算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的综合评估认定体系,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此项工作的开展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救助的门槛适度放宽,将没有雇佣他人进行经济活动的个体户,特殊情况造成重大资金支出、赡养义务人虽然拥有车辆却由于刚性支出过大诸如就医、就学等造成家庭陷入困境的可以列入救助范围。对救助范围要进行精准划分,破除户籍制度将特殊困境未成年人、同父母生活在一定的困难子女家庭均列进单独保障范围,对共同生活家庭必须进行成员的详细框定。针对原保障家庭需要制定新就业子女列进渐退期政策,不再将其纳入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将贫困代际传递破除,实现评估体系向“以算为主”的转变,彻底摒弃“以评为主”的评估体系,将抚养费用核准难、隐性收入核查难、共同生活家庭认定难等疑难问题有效突破,促进社会救助的认定更加公开、精准,将社会救助领域中存在的矛盾有效化解,对树立政府权威也是非常有利的。其次,加快社会救助的网络化互联互通建设,救助程序进一步优化,对经办人员除了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要强化其业务政策、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培训,简化社会救助办理流程,为救助对象提供受理、审核、审批一站式服务,提升救助的时效性,促进服务管理的转型。

三、加强合作共治,完善社会救助服务

贫困不仅只是缺乏基本生活物资,在心理、教育、社会资本与服务、信息、社会参与等诸多方面也严重缺乏,它是一个多维概念。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社会贫困治理也将呈现出新得“相对贫困”这一形态,仅依靠资金与物质帮助很难满足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他们更需要情感与文化的救助服务。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必须与需求者的变化相适应,积极发展服务型“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依托大数据先进技术在将政务数据流程优化的同时,促进数据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尽管大数据技术在各领域行业中已经基本普及,社会救助工作中也已应用了这一高科技技术,但却并未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联信息共享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在落实社会救助政策过程发生滥用福利资源的现象。因此,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时必须强化资源互通共享,依托互联网构建数据互通共享机制,将各类救助信息高效聚合,实现救助资源信息的对接。在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的新环境下,要求将社会力量融合进社会救助中,推行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作共治,但需要对政府的责任范围界定好,保证给足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活动的空间,并对救助资源加强统筹管理,形成“智慧+”的合作共治救助体系。

依托街道组织实现社会救助服务下沉,打造社区救助服务综合平台,吸收志愿者、居民加入,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促进主动发现机制的优化。在社会救助体系中要逐项厘清楚项目的制度边界,减少各项目在内容方面存在的交叉重叠诸如特困人员与最低生活保障等,推动项目优化重组[4]。对发展社会救助服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积极探索,对于就业与康复救助等项目可以将服务救助作为其实现的方式,借助采取系列措施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介入的扩大等,以此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加入社会救助服务之中,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力量。

四、结语

自21世纪以来,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也已经构建起来,在社会救助精准治理、民生保障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目前仍存在短板,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发展。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相对贫困问题则是后续将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意味着还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救助制度与新时代的新要求相适应。

猜你喜欢
救助精准服务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水下救助抢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救助小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