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文化视阈下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研究

2021-01-17 05:36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抗战题材和平

李 丽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文学是人类社会历史和生活的记录与反映,战争是其重要的主题之一,战时战争文学、战后战争文学、和平时期战争文学的延续、发展和深化,证明了战争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传播媒介,电视剧在对战争题材的表现上可以说成绩斐然,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在21 世纪以来出现了异常繁荣的景象。

一、好剧不断: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成果及突破

我国影视创作者对抗日战争的影像呈现是与历史同步的。1937 年“七七事变”后,便有《卢沟桥事变》等相关电影出现。相比较于电影来说,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晚得多,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此类题材电视剧才开始兴起,第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是1984 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随后便出现了一些抗战题材或以抗战为背景的电视剧作品,如1985 年的《四世同堂》等,其时的创作还不是很丰富,未能形成强劲的创作潮流。21 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电视剧,如《历史的天空》 《亮剑》《潜伏》 《雪豹》 《生死线》 《沂蒙》 《中国远征军》 《悬崖》 等。2010 年,中国视协在北京举办“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 周年优秀电视剧推举活动”,各地电视台选送的2005 至2010 近六年间创作并在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达到了54 部。据统计,2012 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 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 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同年,江苏卫视黄金档播出的22 部电视剧中抗战剧有9 部,占比约为41%,横店影视城150 个拍摄剧组中有48 个涉及抗战题材,占比为32%。2015 年影视剧市场掀起了抗战题材电视剧播出热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级卫视都播出了抗战题材及反法西斯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抗战剧的收视率也居高不下。随后,这种热潮有所减弱,但是抗战剧的创作生产和播出仍然在电视剧作品中占据较大比重。

2020 年7 月16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5 周年电视剧播出安排的通知》,在对思想价值、选题立意、艺术品质、团队实力、播出效果等综合考量的基础上,从新创作和已播出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剧目中精选出24 部作品作为播出参考剧目,分别是《太行之脊》 《彭德怀元帅》 《河山》 《猎手》 《誓盟》 《天下娘亲》 《谍战深海之惊蛰》 《东北抗日联军》 《太行山上》《黄河在咆哮》 《巨浪》 《刀尖》 《南侨机工英雄传》 《历史永远铭记》 《二十四道拐》 《亮剑》《八路军》 《延安颂》 《新四军》 《吕梁英雄传》《正者无敌》 《战长沙》 《51 号兵站》 《我的故乡晋察冀》。所选剧目创作态度严肃、剧情编创严谨、艺术制作精良,是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成果的优秀代表。从内容上看,这些剧目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人民14 年抗战风云的整体进程,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景象,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中不同地域、不同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阶层人民的奋勇反抗和艰苦斗争。作品较为深刻地诠释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除了数量上的突飞猛进,21 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在主题蕴涵、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在主题蕴涵上,抗战剧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英雄气概,也对战争本体进行观照,对战争本质进行思考探索,对战争与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做了深层探究;在战争场景的呈现上,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战争进程,立体展现被战争打破的生活秩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破了“二元对立”“单一化”的人物塑造模式,挖掘战争状态下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在历史书写上,表现抗战过程中国共合作抗战的情节,还原被遮蔽的历史;在叙事结构上,通过对直接暴力情节的血色渲染和隐性暴力情节的深层展现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在价值取向上,表达慎战的态度和对战争胜负意义的终极拷问,将对正义战争的胜利的宣扬转换成消除战争、维护和平的追求。

文学作品在主题和内涵构成上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的寓意。表层寓意即作品呈现的直接的、具体的、鲜明的主题思想,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功利性和政治寓教功能。深层寓意指隐含的、普遍意义上的、延伸性或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思想内涵。严肃的文学创作不仅要充分体现表层的直接寓意,更要注重对深层寓意的挖掘呈现。抗战题材电视剧蕴含的表层直接寓意表现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无耻意图和罪恶行径,揭示日军铁蹄践踏下国家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水深火热生活图景,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进行的英勇惨烈、不屈不挠、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表现了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体现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的真理。抗战题材电视剧蕴含的深层寓意是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形象性的影像记录和再现,在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吸取教训、弘扬精神的基础上,从战争本体认知出发,以战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为观照视阈,透彻理解战争的本质,深刻探索战争与人的关系,而不是战争与“我方”或“敌方”的关系,从而获得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最终体现出战争与战争文学的终极取向:战争不是目的本身,战争是和平的手段;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因此战争文学应该是和平的,反战是战争文学最鲜明的特征。

和平文化视阈研究下,21 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暴力叙事等方面,在表现深层寓意上实现了一定突破,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以往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往往直接表现“在战争的人”,人物在战争中成长,性格塑造在一次次战斗中完成。21 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深刻挖掘战争环境下的复杂人性,反思现代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塑造出“被战争的人”的形象。在《亮剑》 《生死线》 《中国远征军》 《雪豹》 《民兵葛二蛋》 《沂蒙》等抗战剧中,创作者突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塑造模式,更多地关注民间、草根、甚至痞匪抗战力量,塑造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性格英雄、低调英雄、草根英雄甚至匪莽英雄。这些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不再是各种优秀品质组合而成的模范,而是一个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浑圆人物。在对国民党军人的描写中,创作者能够正视史实还原被遮蔽的历史,表现国民党军队在抗战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突出抗战过程中国共合作抗战的情节。在对敌军的塑造中,能够从人性的角度给予观照和尊重,在揭露他们作为侵略者和帮凶的凶残丑恶的同时,也挖掘战争带给其心灵和情感上的折磨与痛苦,从侵略者的角度更加深刻地揭示战争的残酷无情[1]。

21 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在表现、反思战争暴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在情节设置、场面渲染、技术运用、细节处理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首先,21 世纪抗战题材电视剧展现了战争暴力作用于外在的物质空间及人类身体上的破坏损害。通过战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故土家园的毁坏,揭示了战争无处不在的破坏性,通过对具体的战斗、流血、牺牲的血腥残忍场面,即战争暴力作用于肉体上的戕害的细节呈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伤痛,真切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惨胜”的历史真实。其次,新世纪抗战题材电视剧除了在表现战争暴力作用于外在的物质空间及人们身体上的破坏损害之外,更深刻地挖掘了战争暴力对人的精神的损害,表现在对精神、思想、情感的伤害及对人性的扭曲上,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家国身份”“情感身份”“信仰身份”“性别身份”“人性身份”及“自由”的损害剥夺,战争让你不再是你,让你不能是你。《彼岸1945》 《悬崖》 《生死线》 《雪豹》《民兵葛二蛋》等作品揭示了战争暴力下人们的情感思想遭受压抑扭曲,精神信仰遭遇挫折打击,美好人性受到侵害腐蚀,让人们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流血牺牲,更在于战争暴力环境对人们生活、思想、文化、情感、人性等固有秩序的入侵、渗透、破坏、毁灭,战争带给人类的更是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2]。

二、雷剧频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困境及原因

21 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创作上有所突破的同时,也凸显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出现了相当一批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是一些故事内容低劣、艺术水准低下、审美趣味低俗的雷剧、神剧。这也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当下异常繁荣的同时也备受诟病的原因。大量抗战雷剧、神剧作品如《抗日奇侠》 《利箭行动》 《向着炮火前进》 《孤岛飞鹰》 《冷风暴》 《一个鬼子都不留》《箭在弦上》 《女子炸弹部队》 《战旗》 《尖刀战士》等充斥荧屏,一度造成了荧屏上血腥化、情色化、荒诞化、娱乐化、游戏化、江湖化、戏谑化的狂欢。

抗战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故事杜撰,表现在歪曲历史,肆意戏说,凭想象胡编乱造等。如违背历史基本事实,忽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惨胜”的艰难过程,随意贬低敌人的军事素质和军事实力,夸大我方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效果等。抗战剧中身怀绝技的抗日高手演绎着一幕幕令人咋舌的打鬼子传奇,夸张雷人的装备武器的使用、神奇无厘头的功夫手段的展现、我方战士无所不能逢凶化吉的战斗过程等等,游戏化、戏谑化、娱乐化的情节内容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感、严肃感、历史感、真实感,抗战题材电视剧落入滑稽搞笑的境地。

二是不符合生活常识的情节编造,表现在情节缺乏逻辑性、经不起推敲,甚至出现低级的常识错误等。在抗战剧中飞檐走壁、凌波微步、鹰爪神功等各种奇门神功频现,抗日战场变成了武林江湖;抗战奇侠们口吐绣花针、徒手撕鬼子、飞脚踢子弹、手腕抖动让子弹拐弯、骑着自行车超火车,轻松又愉快表演打鬼子游戏;黄瓜、辣椒、包子随手一扔就成了炸弹,鞋子一脱鞋底就成了瞄准仪,用竹筒做个竹炮就能打炮楼,电视剧中五花八门的抗战神器超乎想象;被鬼子轮奸后的女子突然爆发,原地窜到半空,裤子自动穿好,几十秒间把二三十个日伪军全部射死;单枪匹马赤身肉搏的抗战英雄毫发无损地在枪林弹雨里穿过,用飞刀硬生生地把敌人成片地撂倒;八路军战士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枪手,指导员可以预知抗战需要八年时间,孙子给九岁就被日本人杀害的爷爷报仇……

三是不符合题材剧情的人物设定,表现为人物形象标签化、脸谱化、偶像化。如对敌人形象的丑化、弱化、矮化、傻化,而对我方人员神化、美化、偶像化、传奇化等,包括服装服饰不符合历史情境、妆容造型不符合人物设定、语言行为不符合常理常规等。在抗战剧中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和塑造呈现出神化、美化、武侠化、传奇化、情色化、偶像化的倾向,甚至不乏低级、低俗、低下的审美趣味。为了博取观众眼球,相当一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在女性人物设定和塑造上主观随意、任意发挥,完全不尊重历史史实和生活实际。如随意甚至荒诞地夸大女性的能力,不合时宜地美化女性的形象,过度渲染女性在战争中受辱的情节等。战火硝烟中的女性妆容精致,甚至浓妆艳抹;抗战队伍里的女战士貌美如花,身手不凡;美艳的女性地下工作者神通广大,八面玲珑……于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中频频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女性形象:裤裆塞手榴弹的“女侠”;各有神通、无所不能的抗战“女团”;受辱后腾空而起箭扫敌军的女射手……这些女性形象消解了抗战题材电视剧的严肃性,损害了历史的庄严感,是对中国人民伟大而卓绝的抗战历程的戏谑,更是对抗战英雄的亵渎。

令人眼花缭乱的血腥暴力场景,刻意渲染的情色不堪镜头,五花八门的低级错误都在挑逗观众的感官刺激,挑战观众的审美底线,在消费观众的爱国情怀的同时,也消耗掉了观众对此类题材电视剧的期待和忍耐。在历史的疮疤上纵情欢乐,在民族的创伤中肆意娱乐,利用爱国情怀攫取无度的利润,抗战题材电视剧逐渐沦为其他题材电视剧的保护伞和遮羞布,成为截搭了抗战背景的武侠剧、魔幻剧、言情剧甚至暴力色情剧的载体。

抗战题材电视剧出现的创作问题和困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语境下西方文化思潮开始对我国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给思想和文化观念带来开放的、多元的活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复杂的文化问题和危机。后现代主义理论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游戏的、多元主义等特征,消解宏大叙事、规避意识形态的文艺创作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价值信仰在民众中的作用和影响,带来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出现和盛行。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功利化、庸俗化倾向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接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电视剧本身具有大众化、娱乐化、休闲化、消费化的特征,尤其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盛行的时代,受大众娱乐需求的推动,抗战剧创作呈现过度娱乐化、戏谑化、消费化的审美倾向。

娱乐化、大众化、商业化、消费化创作观念盛行,导致文艺创作出现急功近利、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的浮躁风气。相当一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者漠视和平文化时代主潮,缺乏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意识,对抗战精神的精髓理解挖掘不够到位,对战争与人、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把握反思不够深刻,导致在抗战剧的创作中出现了创作态度不严肃、题材把握不到位、内容要求不严谨、作品制作不认真的倾向,致使抗战剧雷剧、神剧频出。

出于对商品经济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的功利欲求,创作者更多地考虑作品的商业利润和市场收益而忽视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和价值导向的严肃性。2011 年《抗战奇侠》获得了200%的利润,这极大地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利益追逐下创作底线逐渐丧失下限,这是此类电视剧创作经久不衰而问题也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

抗战题材电视剧出现的创作问题也与观众的期待有很大关系,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影响使得观众期待在剧中获得简单的、不复杂的娱乐快感。为了迎合观众好奇、猎艳、窥探、刺激的趣味和心理,满足观众对暴力、血腥、情感、色情等内容的期待和需求,抗战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中普遍会随意编造离奇荒诞的情节,肆意增加血腥、暴力、色情的场面和镜头,过度渲染民族仇恨和战争情绪。

三、力创精品: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反思及建议

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抗战题材电视剧除了具有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之外,更要蕴含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功能,能够启发受众对中国抗战历史的深入了解,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对和平发展的深切认同。而抗战雷剧、神剧的出现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不利于他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对战争本质的认知、对和平理念的理解。因此,要坚决杜绝创作中戏说、歪说、低俗化、色情化、暴力化、娱乐化、消费化的过度与泛滥。

针对抗战剧创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问题,国家相关部委一直在关注并出手进行监管整治。2013年5 月9 日召开的全国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要求,各电视台尤其是卫视综合频道对电视剧创作播出出现的内容低俗和过度娱乐倾向等问题要提起高度警醒和重视,对已排播的抗战题材剧目要认真复审,及时修改和调整存在过度娱乐的剧目,对无法达到标准要求的要坚决取消播出安排。2015 年3 月27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部署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对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和播出做统一部署,要求对抗战剧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倾向进行监督和整治,强调各省级卫视要把好内容导向关,宁缺毋滥,对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不得发证,要播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抗战剧。2019 年7 月9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召开部分省局电视剧内容管理工作专题会议,提出要重点加强对宫斗剧、抗战剧、谍战剧的备案公示审核和内容审查。

2020 年7 月16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5 周年电视剧播出安排的通知》 (广电办发〔2020〕170 号),要求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5 周年电视剧播出安排,为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播出乃至研究指明了方向。通知指出,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5 周年电视剧播出安排,展播一批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壮阔进程、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电视剧,引导人民群众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通知特别强调不得播出违背常识常理、随意戏说解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同时要求要通过多种手段深层次、多角度挖掘展示抗战题材优秀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让优秀电视剧中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更加深入人心。

国家广电总局的监管、整治、调控给抗战题材电视剧提供了较为清朗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为其创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监管和整治是非常必要的,但要使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真正实现良性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从创作本身抓起。

首先,创作者要自觉从和平文化的视野和角度思考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平学反思整个社会的问题。和平学包括三个领域:和平研究(知识分子和学术的层面)、和平教育、和平建设(活动),和平研究包括所有相关学科,比如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宗教学、法学、经济学等,当然还有作为人学的文学,和平是所有这些研究的价值导向[3]。作为抗战历史的记录与证明,抗战题材电视剧应该承载以下内容:第一,历史风云的真实再现。这是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铭记历史、勿忘战争、珍惜和平的警钟。第二,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时刻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战斗气魄都是创作者着力表现的。第三,通过战争中人性的彰显与揭示,反思现代战争。战争可以激发人的民族情绪、英雄气概,这些都是此类电视剧无可厚非的表现内容。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执着、对和平的期望、对人性的敬仰,是人类文明最基本、最起码的价值追求。这种认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和接受,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创作上也逐渐被重视。以和平文化为视角思往鉴今,深入理解和平文化内涵、深层反思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深刻认知和平文化价值取向对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和平文化视阈观照下,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尊重史实,遵从艺术创作规律。从本质上来说,抗战题材电视剧属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其内容或表现真实的抗战史实,或再现残酷的战争场景,或展现抗战人物事迹,或以抗战为背景讲述战争中的人和事。战争是典型的直接暴力,战争暴力无处不在,它作用在人们的身体、精神和情感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后果。因此真实地再现战争的残酷,挖掘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争遭遇和心理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内涵。抗战题材电视剧不仅是抗战历史文学性、艺术性的表现,它一经完成就有可能成为辅助性的历史资料,尤其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从严肃严谨的历史态度出发,自觉以和平文化理念为思想指引,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展现家国情怀,坚定和平发展主题。

再次,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要自觉把和平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的和平更倾向“暗示内在、社会和世界的和谐”[4]。电视剧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中国和平、和谐、和合思想的内涵,深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对和平发展的方向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担当感,以消除战争、维护和平为作品创作的终极价值取向。同时,抗战题材电视剧应该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生动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他强调,“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所以“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而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题材电视剧是爱国主义和抗战精神的载体,更应该在弘扬爱国主义和抗战精神上发挥重大作用。

以和平文化思想为视阈观照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能忽略时代文艺潮流和文艺思想对创作的影响。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结合当下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纳入整个文艺创作的风潮和氛围中来考量。第一,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自觉以新时代文艺思想为指引。“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5],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价值意义的损害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其创作务必要去除浮躁之气,创作者要有严肃而负责的创作态度。第二,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精品意识。“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5],这对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来说尤为适用。当下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队伍庞大,作品数量多,而且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不减,但是精品少,甚至出现了相当多的“瑕疵品”“残次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在思想深度的挖掘、故事情节的编排、艺术品格的追求上下功夫,争取创作出更多精益求精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精品。第三,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注重社会效益和教育功能。创作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抗战题材电视剧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要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5]。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要实现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要达到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胸怀和创意的对接[5]。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的有机融合,电视剧创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5]。

猜你喜欢
抗战题材和平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博弈·和平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期盼和平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