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双,穆娟
(1.合肥工业大学 智能监控与诊断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9;2.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安徽 合肥 231135;3.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20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34.66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毕业生总量持续处于高位,占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是“稳就业”任务的重中之重。在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大压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多项有力措施:
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讨论研究、做出专门批示。
教育、人社、经信、国资、工商联等部门建立健全定期会商、集中研判、信息共享、项目衔接等协调机制,合力推出加大稳企扩岗、完善网上招聘市场、落实就业倾斜政策方面措施,出台了13个工作文件。
升级建设省级教育部门就业网络招聘平台,开发建设省级学科专业大类网络招聘市场。组织各类招聘专场,指导高校办好校园招聘网,推进国家、省级学校三级就业招聘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指导和督促高校通过精准推介、重点推荐、个性化辅导等,做实做细“一对一”帮扶,切实做好建档立卡家庭和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出台并落实毕业生求职补贴、创业融资扶持、校园市场招聘补贴、开发更多就业见习岗位、实施基层就业项目计划、加大机关事业单位面向毕业生招录招聘力度、扩大硕士研究生和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压紧压实高校主体责任,落实就业高校“一把手”工程,实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在线监测、调度、督查和后进学校通报、约谈机制,分类分片开展实地调研督查,严格落实“四不准”要求。
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供给能力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尚未形成深度融合联动,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和职业岗位对新技术和人才能力的需求,导致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层次间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差距较大,使“招工难”与“就业难”长期并存[1]。互联网+时代下,从就业情况看,石油、电力、能源、大健康、网络直播和医药行业供需两旺;销售类、技术操作类、医疗医药,具备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增长,供小于求;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制造等行业用人需求明显下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以及近年来经济下滑的压力强化了家长和毕业生“求稳、怕变”的心理。毕业生追求大城市、专业对口、正式编制等观念仍然比较突出,一、二线城市依旧是首选,“铁饭碗”、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企仍是广大毕业生热捧的目标,不愿到乡村街道、基层一线、小微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2]。
1.被动型“慢就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过度的“周全”保护使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缺乏自我认知、自我思考以及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
2.主动型“慢就业”。家里“不差钱”或“有渠道”使他们有条件“从容”择业;部分毕业生倾向于从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选择通过继续深造或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部分家庭条件较好、个人期望较高的毕业生,执着于考编、考研或出国,表现为“懒就业”和“不就业”,而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客观上起到了助推作用,毕业生“二战”“三战”有逐年上升趋势。
3.就业城市流向差异性扩大。校招需求向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集中[3],职位发布前十名的城市均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总需求的54%。人才投递倾向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定向就业趋势明显。其它城市或区域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小,所提供的岗位的选择性也较小。
4.网上招聘有待完善。互联网时代下,很多招聘把传统的“线下为主”改为“线上为主”,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影响下部分高校全部线上招聘。但互联网时代下,部分高校因缺少招聘平台资源甚至未开展过网上招聘,互联网时代下的招聘可谓是“仓促应战,良莠不齐”。大规模的线上招聘对毕业生、高校和企业来说都是新型的招聘模式,从“面对面”到“键对键”需要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时代下的线上招聘过程中,招聘的组织管理、信息审核、就业指导帮扶等工作难度增加;面试、签约、报到等环节也将发生变化;面对网络签约而衍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文件给予解释、规范。
5.就业创业指导亟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大多是由缺乏真实就业体验的学生辅导员兼职,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急需进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能力培训[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虽每年开展一些创业师资培训,但参加培训人员基本为各培训机构,高校教师参与机会较少,使得高校教师在创业教育的业务能力提升受阻。对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高校老师,其职称待遇大多没有兑现,缺乏上升空间。部分民办高校就业工作在机构建设、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离教育部文件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过分强调、攀比就业率,个别高校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存疑。
6.创业优惠政策亟需落实。虽然政府、高校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创业优惠政策,但实际工作中存在地方对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对高校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建设投入不足、吸引高校入驻孵化园区力度不够、高校引导学生在地方创业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等问题,毕业生申请创业贷款困难,创业积极性不高,参与比例很小。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经济下滑的压力是长期的,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宜早作预案,做好预案。需要区分问题的轻重缓急,通过长短结合、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国有大中型企业比民企和小微企业耐受冲击的能力更强,可通过扩大国企招聘毕业生规模,缓解就业压力。
2.结合本省新兴重点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释放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在安徽发展。
3.积极推行“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
4.拓展基层教育、医疗、养老等单位及社会服务机构招收高校毕业生的通道,开发更多就业岗位。
5.抓住征集大学生入伍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从妥善解决退役大学生二次择业问题入手,通过调整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方面招录政策和硕士研究生招考政策,单独划定招录比例和切块单列招收计划,提高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1.加快设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步伐,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
2.政府有关部门应强化指导,赋予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指标等方面更大的自由度;采取更加灵活有力的措施,坚决压缩长线专业[5]。
针对“被动型慢就业”和“主动型慢就业”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前者以提高其能力、素质和竞争力入手,对后者要在宽容基础上加以引导。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基本上是“95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主动型慢就业”毕业生受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条件和对独立个性追求的影响,“毕业即就业”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他们更愿意选择符合自己理想的岗位或追求更高的学历、更丰富的履历、更厚实的职业基础,家长也默认甚至鼓励他们这样做,这类毕业生随学校层次越高占比也越高。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各方面应该给予更大的宽容和理解。此外,单纯从就业率来说,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差别很大,一个单纯的就业率指标完全不能反映就业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无法为政府、高校指导就业提供精准的施策依据。
1.政府部门应改变唯就业率的评价标准,从单纯重视就业率向重视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幸福感转变。
2.高校要从单纯重视推荐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向关心学生成长、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转变。
3.在确保就业率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制定分层次、分学历、分专业的就业统计指标,为政府决策服务。
4.改变目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对象设定为应届毕业生的条件限制,允许并鼓励有基层一线、小微企业及其他工作经验的历届高校毕业生报考,正确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1.结合安徽省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和城市群布局,制定得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毕业生落户安徽重点发展城市群,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就业创业,为安徽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2.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调研本省毕业生历年就业流向热点区域或城市,联合该地区举办联合招聘会,推进地校双方在就业方面的深度、持久合作[6]。
3.通过组织各市、县区联合组团网上招聘会的形式,扩大组团招聘的关注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线上招聘使传统招聘渠道和时空分布发生变化,岗位发布的季节集中度下降,招聘过程的平台化使全年常态化招聘成为可能,实现了企业和学校间的多对多接触,企业进校的渗透率和积极性大增,是就业招聘的发展趋势,值得鼓励和推广。
1.通过采取自行开发就业指导平台或对第三方资源进行补贴等措施,为各高校提供线上招聘平台、线上就业创业培训课程,利用线上无界限的优势,促进高校的就业工作。
2.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规定、文件,对线上招聘的衍生问题如企业资格审核、信息真实性核查、违约解约处理等进行规范,打消企业和毕业生无法“面对面”的顾虑。
1.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平台“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加大国家和安徽省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了解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2.政府部门要强化对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指导。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人员、相关课程的管理,强化职能部门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类指导,推进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岗位的科学对接。
3.人社厅和教育厅应面向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开展更多的就业和创业培训,提高高校教师就业和创业指导的能力,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在职称评审上对学校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做适当倾斜,对职业指导教师的待遇要落在实处。
1.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求职补贴或岗位津贴补贴等经费来源要有保障、可持续。
2.对从事技术技能岗位和到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要完善更加平等且有尊严的待遇保障提升机制,改变因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就业岗位、就业人员及就业待遇等方面存在差异及不公平现象。
3.鼓励更多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和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地方政府应优化创业平台建设,让学生创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见效,切实解决创业融资扶持资金申请难、银行手续繁杂、等待时间长等问题。
就业统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关键意义。就业数据保真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高校应严守就业工作“四不准”,确保就业数据内容真实、准确、规范,杜绝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就业工作的监管督查,核查“学信网”上毕业生反馈存疑信息的处理情况,严查以实习单位顶替就业单位、毕业生“其他形式就业”比例失实、就业证明作假等违规行为,将每年开展的就业工作动态指标检测考评结果真实性与高校招生计划挂钩。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关乎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和近年来经济下滑的压力不可避免地给安徽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在此情况下,安徽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在此情况下,政府和高校应拓宽就业渠道,增大就业机会,不断优化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人才结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宽容毕业生多元化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在省内城市群和重点行业就业。政府高校合力,加强就业指导,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招聘模式,打破以往传统招聘观念,用好线上平台,多措并举,稳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