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流人诗文对新疆农业经济的观照

2021-01-17 05:22梁新荣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乌鲁木齐新疆农业

梁新荣

(伊犁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清代是历代封建王朝流放制度最完备、人数最多的朝代。乾隆年间清政府停止发配流人去东北,因此,地处西极、荒凉苦寒的新疆成为主要流放地之一。《清高宗实录》中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己巳条记录了这种流放政策:“军机大臣等议奏,御史刘宗魏奏请嗣后盗贼、抢夺、挖坟应拟军流人犯,不分有无妻室,概发巴里坤,于新辟夷疆并安西回目札萨克公额敏和卓部落迁空沙地等处,指一屯垦地亩,另名圈卡,令其耕种……应如所请。”有清一代遣戍新疆者日渐增多,因罪因过被贬谪流放至新疆的文人众多,这其中包括纪昀、洪亮吉、徐松、徐步云、蒋业晋、舒敏、舒其绍、庄肇奎、颜检、陈庭学、黄濬、祁韵士、成瑞、林则徐等人。他们著述颇丰,据学者统计,这一时期共有七十位诗人的2000余首诗歌传世。清代新疆流人们在戍途中周览遍历新疆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将其被流放的情感体验和对西域风情的独特感知,寄寓在诗文创作中。新疆的每一处山山水水都成为传递流人们思绪与感慨的诗文意象,呈现出流人们对西域文化的追寻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在这些流人诗文中,有一类农事诗值得关注。所谓农事诗是指以农业为题材或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反映一个时代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状况和农业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识史和补史价值。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大凡开创过清明盛世的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清代是新疆农业全面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清政府积极在新疆屯垦,设置了旗屯、回屯、兵屯、农屯等各种形式的屯垦区,大力发展新疆农业经济。清代新疆流人诗中涉及农事的诗多达200多首,关乎农耕生产条件、农业物产、田野景象、农业生产技术和制度等各个方面,既展示了新疆悠久的文化历史,也观照了清代新疆大兴屯田以来经济、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一、清代新疆流人诗文对新疆农业生产条件的观照

(一)新疆农业气候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这一地理圈以戈壁、沙漠、群山、草原为其地理特征。其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沙大,降水量小,冬季苦寒,夏季干旱。新疆全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合多种农作物和瓜果的种植。“天山居新疆之中,由哈密向西南行至于阗县,名曰南路,由镇西向西北行至伊塔,名曰北路。南路地居山阳,气候同于内地,北路地居山阴,气候冱寒,与内地大殊,惟伊犁平川……气候介乎南北二者之间,故诸物迟早不同。”[1]新疆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特性和农业生产条件进入流人们的文学创作视野并成为诗文表达的典型审美意象。

被贬谪至此的流人们对新疆气候现象非常关注,经常把自己对新疆独特气候的感知形诸笔端。纪昀笔下描述乌鲁木齐之严寒:“腊雪深深坼地寒,经冬宿麦换苗难。”[2]因冬季极寒,故冬麦在春天难以返青。和瑛的“风沙随地转,雪岭与天齐”,写出了诗人初入西域时所感受到的冬季奇寒的气候观感。庄肇奎在贬谪伊犁期间所作《伊犁纪事》中多次记载了伊犁的气候和物候特征。其八:“午余苦热更斜阳,偏较中原昼景长。芨芨草帘风细细,青蝇也怕北风凉。”[3]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不同于中原的伊犁之夏,盛午的苦热天气会随着夜晚的到来而变得凉爽。

(二)新疆农业水利资源

天山山脉横贯新疆中部,因此新疆被天然分为南北两部。天山北麓草原、山脉众多,水草丰美,农耕和游牧兼宜。天山南麓沿塔里木盆地散布着众多绿洲,农业发展较早。由于气候干旱、雨量较少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农业生产用水基本都是依靠灌溉。

乌鲁木齐是天山雪水滋润的肥沃绿洲,纪昀《乌鲁木齐杂诗》“风土”其八:“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头白农夫年八十,不知春雨长禾苗。”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乌鲁木齐地区农耕的特色:因天旱少雨,只能靠山中雪水融化浇灌农田,故而八十岁老农不知道春雨与禾苗有什么关系。福庆《异域竹枝词》中曾写到库车:“独怜小雨偶霏微,灌溉全资泉水肥。桃杏花开春晼晚,渭干河上唱歌归。”库车位于天山南麓,是南疆的农业较发达地区。渭干河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支流,也是库车的母亲河。此诗道出了库车地区的农业灌溉是依赖于天山融雪滋润的状况。洪亮吉在《伊犁纪事四十二首》其二十六中也提及伊犁河谷农业灌溉的情况:“五月天山雪水来,城门桥下响如雷。南衢北巷零星甚,却倩河流界画开。”

基于如此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新疆的农田开垦往往依水之多寡来定规模,因而开渠引水就成为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贬戍乌鲁木齐的蒋业晋在《灵山水歌》序言中谓:“灵山在北庭阜康县地,势极雄峻,上有大小龙潭,周围四五十里。明将军虑营田水之不继也,凿山引流,阅数月水始下注,若匹练然。”此诗记述了时任乌鲁木齐的都统明亮开凿天池,疏浚水口,引水灌溉农田的功绩,其中言及引水成功的盛大场面:“至诚相感共效顺,山神水伯争挥鞭。一气喷薄落天山,大龙小龙下灌千顷万顷田。”此段生动地书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的欣喜、感慨之情。林则徐贬谪伊犁仅有两年时间,当他看到新疆各族人民生活贫困,不禁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他为复垦阿齐乌苏废地,主动表示“情愿认修龙口工程,藉图报效”。历时四个多月的时间筑成清代伊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阿奇乌苏渠,亦称“林公渠”“皇渠”。阿奇乌苏渠从伊犁河北岸蜿蜒西行,穿过伊宁县、伊宁市到达霍城县,承载了包括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惠远镇以及兵团三个团场的14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任务。

(三)新疆土地资源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自然条件各异的不同地区。《西域图志》所云:“自嘉峪关西迄准部回部外列藩部,圆广二万余里。其疆圉之阔远,几与中土埒。”即新疆从嘉峪关以西算起,其疆域面积差不多跟中原地区的面积相当,可见其地域之辽阔。新疆并非都是戈壁沙漠,其中也不乏泉甘土肥性宜生植之地。新疆土地资源既有适宜农业生产的众多绿洲,也有适宜放牧的辽阔牧场。新疆的可耕作土地面积以平原为主,除去戈壁沙漠外,可耕地亩面积约为3亿亩,其中南北疆各占一半。[4]如此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样化的自然条件,是清政府对新疆实行屯垦开发政策的重要前提,也在新疆流人的农事诗中多有呈现。祁韵士贬戍伊犁途中作《即目》一诗,从中可窥见新疆土地资源丰富这一特点:“路越金沙岭,天开赤谷城。川原多沃土,屯戍足深耕。远岸炊烟出,斜阳古渡横。牛羊看遍野,民气乐升平。”此诗道出了山水、川原、渡口、牛羊、人家和谐共生于新疆这片神奇土地的状况,农牧共济,其乐融融。颜检在其《由一碗泉至木垒河》诗中描写了木垒河边峻岭和平原交接的辽阔场景:“石堠烟墩接大荒,泥垣土屋阅新庄。四周峻岭寒霙白,一片平芜野草黄。”峻岭环绕在平原之周,凸显了新疆多样化的自然生产条件。

二、清代新疆流人诗文对新疆农业经济状况的观照

清代新疆流人农事诗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新疆的农业经济风貌,其内容涉及到了新疆农业经济状况的诸多方面,描绘出一幅清代新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壮丽画卷,抒发了流人们强烈的时代感受。

(一)农作物与经济作物

新疆的农作物种植自汉唐以来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区内,种植规模与内地的农业区不可同日而语,且零星分布。清朝经略新疆,加大对北疆的屯垦力度,天山北路逐渐成为全疆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新疆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全疆尤其是北疆农业区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且趋向于集中化、规模化种植。清代新疆流人诗文无意识的田野扫描,展示了新疆丰饶的物产,其中农作物种类繁多,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还包括:胡麻、豌豆、棉花、谷子、烟草、桑、葵等,此外还有各类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在此谨选几种描绘较多的农作物于下文详述。

在清初政府采取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经略新疆的背景之下,新疆的农作物种植范围向南北疆扩展开来,尤以小麦最为普及。原彭泽知县黄濬于道光十八年谪戍乌鲁木齐,途中所见阜康的春日麦田风光,赋诗《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云:“一路寒塍麦未苗,兹来看共柳丝摇。风交百里尘俱净,浪卷千畦雪尽消。野气浮浮蒸晓日,碧光湛湛逼空霄。屡丰自可称康阜,绝徼贻牟荷圣朝。”全诗紧扣题目,书写途经阜康所见麦田绵延不绝的田园景象,这一描写再现了新疆小麦种植的繁荣景象。洪亮吉的《自三堡至头堡,一路见刈麦者不绝》:“三堡至头堡,亩亩麦新刈。咸携薄笨车,往返数难记。”此诗以白描手法记录了哈密维吾尔族人民夏季收麦的场景,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疆小麦种植普及的状况。祁韵士《抵哈密》:“草莱弥漫麦苗匀,菜圃瓜畦入望新。”描写了哈密的麦田风光。陈庭学《读申瑶泉麦浪诗次韵一首复成三首》其一:“只因膏泽润来牟,浪蹙轻风翠欲流。野际鹭窥难下浴,陇边雉过任空浮。荡开碧穗春如海,涌尽黄云夏早秋。不信烟波在平壤,老农粒粒当珠收。”此诗中的“来牟”是麦子的别称,作者不但全景式地描绘了新疆麦田灌溉的情景,还从“鹭”难下浴和“雉”过空浮的情态凸显了麦浪无边的盛大景象。

除了小麦之外,清代新疆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还有水稻,这在清代新疆流人的诗文中也多有呈现。新疆泉甘土肥,所种出的稻米颗粒饱满,产量较高。纪昀曾在诗文中对新疆的稻谷发出由衷的赞美:“新稻翻匙香雪流,田家人市趁凉秋。北郊十里高台户,水满陂塘岁岁收。”此诗真实地描写了乌鲁木齐北郊水稻丰收在望,处处飘香的景象。其另一首诗中:“收麦初完收谷忙,三春却不入官仓。”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稻谷年年丰收,产量高于小麦,以至于稻谷价格贱于麦。国梁的《北湾稻畦》中也将乌鲁木齐北湾比作江南鱼米水乡:“游牧昔善地,水云今江乡,决渠足春雨,招侣莳稻秧。”徐步云《新疆纪胜诗》第二十首:“五种大都宜二种,麦花开后稻花香。更看荠麦花如雪,半似燕乡半越乡。”在内地,小麦一般种植于北方地区,而水稻一般种植于南方地区。此诗是徐步云在伊犁面对小麦与水稻共生的奇异情景时,发出了“半似燕乡半越乡”的感慨。诸多清代新疆流人诗文都从各方面反映出新疆小麦、水稻与其他农作物种植的普及与成功。

清代新疆种植结构中还有各种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并且瓜果蔬菜种植日趋专营化和商品化。新疆独特的气候对瓜果糖分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素有“瓜果之乡”之称,因而瓜果、蔬菜的种植较为普及。新疆瓜果品种丰富,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其十六:“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这两句诗道出了新疆瓜果品种之齐全。成书于嘉庆十年作诗描绘新疆沙枣的特点:“沙枣甚微细,春来见故枝。”并谈及沙枣酿酒的功能:“余甘兼酿酒。”许乃榖描述新疆沙雅梨的清凉香甜:“张谷哀家莫与俦,垂垂万颗熟清秋。”新疆众多瓜果中尤以哈密瓜最为盛名。哈密瓜,又名“雪瓜”“贡瓜”,以哈密所产最为出名,因此得名。许乃榖曾作诗《哈密瓜》:“伊吾瓜夺邵平瓜,碧玉为瓤沁齿牙。鼻选舌交纷五色,八城风味更堪佳。”盛赞哈密瓜甘甜润口、沁齿留香的口感,与“邵平瓜”相比较也毫不逊色。祁韵士也曾专门赋诗《哈密瓜》表达他对哈密瓜的青睐:“今日饱餐忘内热,莫嫌纳履向瓜田。”以古训来衬托哈密瓜的清凉解暑。清代新疆哈密瓜种植较为普及,产量较高。不少流人诗作中对此多有呈现,祁韵士途经哈密时,曾感慨:“玉门碛远度伊州,无数瓜畦望里收。”萨迎阿也曾在《哈密》一诗中写道:“瓜田万顷期瓜代,好向伊吾咏太平。”

蔬菜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在清代新疆流人的诗文中也多有呈现。新疆不乏泉甘土肥之地,因而各类蔬菜品种齐全,有白菜、萝卜、葱、青菜、韭菜、芦笋、土豆等。清军平定新疆之后,开展各种经济开发活动,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在乌鲁木齐、伊犁周边有许多农民承包城郊菜圃种植蔬菜,乾隆时期“有所谓圃户者,租官地以种瓜菜,每亩纳银一钱”。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物产”其七:“旋绕黄芽叶叶齐,登盘春菜脆玻璃。北人只自夸安肃,不见三台绿满畦。”诗中所写“黄芽”就是如今的小白菜,纪昀从色泽和口感上描述了新疆吉木萨尔的小白菜,并认为这里的小白菜与河北徐水的萝卜口感上不相上下。其五十九:“芦芽细点银丝脍,人到松陵十四桥。”此处“芦芽”即芦笋。洪亮吉在《天山客话》对伊犁的“大白菜”赞不绝口:“伊犁白菜极脆美,自三月至冬十月,皆可以为常馔,塞外百菜,皆胜内地。”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中写到伊犁的蔬菜:“土膏肥沃雪泉香,尽有瓜蔬独少姜。最是早秋霜打后,菜根甘美胜吾乡。”诗中表达了他对伊犁蔬菜的喜爱甚于家乡蔬菜的情感。

(二)农产品贸易

清代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强大,新疆天山南北与内地、国外的商业贸易往来都很活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频繁的商业贸易不仅带动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并有利于巩固新疆的边防。清代新疆农业的长足发展带动了农产品贸易的繁荣,交易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等种类。

粮食贸易是清代新疆农产品贸易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只是到了清代,新疆农业生产才获得重大发展。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生产技术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为新疆近代乃至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直接坚实的基础。”[5]清代在经略新疆的过程中,实行大规模屯垦开发,新疆尤其是耕作条件较好的北疆一带,粮食产量大,粮食贸易较为活跃。“三月商家已买青”反映的就是许多商人在播种时节就提前买断了农户秋天的收成。但因粮食收获颇丰,粮价很低。纪昀曾在其《乌鲁木齐杂诗》中描述过这一情况:“割尽黄云五月初,喧阗满市拥柴车。谁知十斛新收麦,才换青蚨两贯余。”并注曰:“天下粮价之贱,无逾乌鲁木齐者。”纪昀以黄云作比来形容乌鲁木齐小麦成熟时的盛况,并进一步点出麦贱的现状。其另一首诗:“客作登场打麦劳,左携饼饵右松醪。雇钱斗价烦筹计,一笑山丹蔡掾曹。”此诗记述麦收时客作(麦客)价钱太高,有可能会超过麦价,也反映出乌鲁木齐地区粮食交易中粮价太低的情况。相比较乌鲁木齐,伊犁地区的麦价较高。庄肇奎曾在《伊犁纪事二十首》中提到:“面白于霜米粒长,千钱一石价嫌昂。”每逢麦收时节,农户们争相向官府纳粮也成为诗人们吟诵的一道风景:“车载粮多未易行,六千回户岁收成。造舟运入仓箱满,大漠初闻欸乃声。”此处“回户”即维吾尔族农户。此诗描写小麦丰收后,维吾尔农户从伊犁河上运粮交到惠远城大仓库的景象。

水果蔬菜也是清代新疆农产品贸易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远销内地、国外,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乌鲁木齐是清代新疆最大的瓜果蔬菜交易中心,它毗邻吐鲁番这个瓜果出产地,因而常常有商贩往来。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物产”其四:“红笠乌衫担侧挑,苹婆杏子绿蒲桃。”这两句诗描绘了吐鲁番瓜果商人的形象和新疆瓜果销售市场热闹的情景。“民俗”其十三也曾谈及水果商贩在春天买断果园所有的果实:“论园仿佛如朱荔”。清代新疆大量人口的迁入也带动了蔬菜市场的繁荣。许多地区生产的蔬菜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售往其他地区。史善长《轮台杂记》中曾记载新疆蔬菜交易的状况:“早韭出吐鲁番,飞骑驰送(乌鲁木齐),先尝为佳。初上市束以红纸,束四两,银八分,人争购。三五日贱同常蔬矣。”[6]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中“民俗”其二十九:“半带深青半带黄,园蔬已老始登床。可怜除却官厨宴,谁识春盘嫩甲香。”这首诗写出了老百姓自家菜园和官家菜园的不同,官家菜园出售新鲜蔬菜,而百姓菜园则要等到蔬菜完全成熟才出售。

(三)农耕生活图景

清代新疆流人诗文中关于农业的内容不仅有农业生产的情形,还有对新疆农村农作场景和生活图景的生动描述。

新疆农村生活很辛苦,大多数的农民既要在田间劳作,还要放牧牛羊。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其二十三:“十里春畴雪作泥,不须分陇不须畦。珠玑信手纷纷落,一样新秧出水齐。”此诗写乌鲁木齐一带农民春季插秧的劳作场景:冰雪融化,农民们熟练地将稻种洒落在泥泞的田地之中,均匀规整。雷以諴的《杂咏》:“绿树炊烟合,黄云晚稻香。沿溪瓜满架,近屋镜开场。”绿树、炊烟、黄云、晚稻、瓜等意象再现了吉木萨农家的晚景。陈庭学的《图古里》:“腰镰新麦获,戴笠旧农劳。野水涵粳稻,溪风香艾蒿。犊归斜日晚,鸟去片云高。”这段诗文是陈庭学途经位于天山北坡的呼图壁所见场景,农民抡镰收麦,粳稻随风摇摆,斜阳下牛羊归家,这些画面勾勒出新疆农民的日常生活。

清代新疆流人诗文中关于农市的描述也是刻画新疆农耕生活图景的另一方面。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各族人民特别是维吾尔族人有重商、经商的传统,各乡镇的“巴扎”就是他们长期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巴扎”是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它遍布新疆各地,既是新疆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也是外地商品的销售市场。铁保的《徕宁杂诗》中曾谈及新疆的“巴扎”:“七日日中市,欣从把杂来。中原货争积,重译客无猜。贸易联西藏,舟车洞八垓。回疆真富庶,烟户萃荒徕。”作者句下自注:“七日一市,谓之把杂尔。”此诗中“把杂”即如今的“巴扎”。此诗形象地说明了新疆“巴扎”的繁盛程度和商品的受欢迎程度。祁韵士《西陲竹枝词》中的《市易》一诗吟咏了新疆的农市贸易活动:“深目虬髯状貌殊,叩关通市集睢旴。万方玉帛通西极,欲绘成周王会图。”[7]他以四海诸侯朝贡周天子的场景来形容新疆农贸市场的盛景。成瑞在《吐鲁番途中书所见》中也描绘了新疆农市的热闹场景:“贩棉行客惯,艺果小回多。”雷以諴在《木垒河行馆》中对农市也有记载:“几日穷戈壁,风光木垒开。土番瓜上市,秋圃麦成堆。”

清代新疆流人诗文中对新疆农业经济风貌生动的图解和系统的记录,既呈现了一幅幅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农村风俗画,也渗透着清代新疆流人们对民生的关怀,成为清代新疆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农业史资料。

三、清代新疆流人诗文对新疆农业生产技术和制度的观照

清代新疆流人诗文所描绘的内容还涉及到当时新疆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制度,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粗放式耕作方式及其转变

新疆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其农业生产受水分、热量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作物普遍一年一熟,南疆地区个别农作物有一年两熟的情况。清代的新疆农业是粗放式的农业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远远落后于内地。“田唯拔草,不知锄治。”新疆农民往往采用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懂阡陌,随性而为。成书在《伊吾绝句》曾提及:“瓜畦麦陇任斜横,东作初兴并日营。播种不愁牛力尽,骆驼身负夕阳耕。”这首诗反映了新疆农民较为原始的耕作技术,没有规划,随手布种,若无牛马,骆驼也可使耕。

因新疆农业生产技术是以粗放式耕作为主,一般还是实行休闲的耕作制度。“歇地”就是新疆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采用保持地力的一种耕作方法。萧雄在他的诗作《耕种》注释中描述到:“旱田于一犁下种之后,任自生长,水田犁耙,一次撒籽于泥。……皆疏于去草,坐以待获而已。”由此可见,新疆农民一般不懂得进行施肥、锄草、松土等田间管理。对新疆农民而言,采用“歇耕”的办法以保持地力既方便又省事。成瑞的《轮台杂咏》:“歇地从来所未闻,只缘地广任耕耘。年年丰稔无荒歉,报道收成十二分。”此诗写出了新疆农业“歇地”耕作方式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疆地多民寡,有充足的后备耕地,休耕时农业生产不会因此而中断。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这首诗也充分说明新疆农业生产粗放式耕作的特点,农民不善于田间的日常管理,采取广泛开垦来获得更高的收成,即“广种薄收”型。

(二)屯田制度

清朝政府以“以边养边”“惠养生民”作为大力发展新疆的长远目标,在天山南北展开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活动。“清朝在新疆屯垦,从公元1716年开始,到公元1911年结束,共经历一百九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新疆屯垦时间最长的朝代。”[8]清政府在新疆创立了兵屯、民屯、回屯、旗屯和犯屯等,并大力组织各种形式的移民。这种兵民共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新疆的屯垦向制度化、规模化发展。

在新疆各地官员的有序组织下,这一时期的屯垦活动开展得迅速而顺利。哈密、乌鲁木齐、伊犁以及玛纳斯、精河、奇台、木垒等地相继开屯。大量内地军民迁入新疆,他们为新疆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农具。经过移民们的辛勤开垦,新疆的农耕土地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发展迅猛,这一时期的农业播种面积、生产技术的投入、农作物产量等都超过了以往。国柱在《春日口占》一诗盛赞屯田制度为新疆带来的变化:“千古屯田贻壮策,几人筹国建殊勋。兵戈销尽为农器,布谷催耕叫塞云。”铸兵戈为农具,春日之时布谷催耕,这是屯田所取得的伟大功绩。纪昀《乌鲁木齐杂诗》“风土”其二十四:“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全诗既如实地再现了乌鲁木齐农村田野风景,又赞扬了清廷屯垦戍边的巨大成就。祁韵士的《兵屯》:“细柳云屯剑气寒,貔貅百万势桓桓。列城棋布星罗日,阃外群尊大将坛。”形象地再现了众多兵屯星罗棋布,分布在天山南北各个重镇,既守卫边疆的安宁,又开昼了广大良田,推动了新疆农业的全面发展。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效竹枝体》其十一:“家室频移几幕毡,屯耕游牧两生全。纷纷荒外诸蕃部,每岁轮班入觐天。”呈现的是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部落“屯耕游牧”并重的生产方式。陈庭学在《和刘军门九日登高二首》中引用汉朝营平侯赵充国罢兵屯田的典故,意在歌颂伊犁管理屯田事务的提督刘鉴的政绩:“充国便宜握壮图,边屯引水浪花粗。果然军伍皆知稼,何必农师督剪芜。”其中“果然军伍皆知稼”就形象地反映出兵屯的兵民共举的农业生产方式。伊犁将军松筠在任时,大力组织并推广屯田,使边疆的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韦佩金的《种麦行二首为湘浦将军作》则是赞颂新疆蓬勃兴起的屯田事业的一曲长歌:“多种麦,多种麦,古通西域务屯田,屯田未过渠犁北。圣朝列圣远开疆,军吏按簿仓余粮……今春试耕暂围营,冬日耕余添筑城。白昼打场夜推磨,儿童拍手炊饼大。”此两首长诗妙笔生花,字里行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对屯田事业的赞颂。

清代新疆屯垦的兴起,外来人口的迁入,共同推动了新疆手工业、畜牧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的长足发展。农业人口和商业人口的不断聚集,促使一些乡镇村庄日趋聚集,从而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为新疆近代城镇的形成奠定了雏型。乌鲁木齐在清代之前只是一片游牧之地,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在此修筑土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扩充土城,乾隆帝将其命名为“迪化”,始得发展。经过大规模的屯垦之后,乌鲁木齐慢慢成为天山北麓的大都市。史善长在《到乌鲁木齐》一诗中描绘:“酒肆错茶园,不异中华里。驱车化成坊,店房高列几。”乌鲁木齐各种商家店铺林立,俨然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同时,经济面貌的巨大变化也带来文化面貌的日新月异,纪昀在其诗文中描述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古来声教不及者,今已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他的另一首诗记载了内地商人乐不思蜀,留恋于这片繁华热闹之地:“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军邮岁岁飞官牒,只为游人不忆家。”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大力推行屯垦制度所带来的。

上述流人诗文都表明清代新疆经济各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而这种变迁是以屯垦开发热潮所带来的伟大成果。屯垦事业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推动了新疆与内地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新疆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壮大。

清代新疆流人诗文中的农事诗作为清代新疆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水平的艺术表现和缩影,广泛而真实地记载了当时新疆的农事活动,虽未能展示清代新疆农业发展之全貌,亦可得窥管豹之一斑。它们所呈现的画面与情感渗透着清代新疆的时政民瘼,是那一时期新疆农业生产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知史可以鉴今,清代新疆流人诗文中的农事诗,为研究清代新疆农业及“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资料补充,也对当今新疆“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