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江小明、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李志宏、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王国川在《基于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中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体系已建立。在此标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已分批次制订完成。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在高职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解读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并分析其特点,对高职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改革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现摘编文章的第三部分。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各专业类标准框架和条目完全相同。在专业(技能)课程中,既提出了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又允许并引导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既提出了指导性的核心课程名称和主要教学内容,又允许学校自主确定核心课程的门数、数量和课程名称;在专业拓展课程中,既提出了引导性的拓展课程,又为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和专业方向设置拓展课程留出创新的空间,体现出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举办的特色。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各专业在培养规格中提出的“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的“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等,这是对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定性要求。同时,又提出了高职三年制总学时一般为2 500~2 800 学时、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等定量的要求。定性相关要求很好地体现了根据国家政策指导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的基本要求,而定量相关要求更便于学校教学管理与实施,保障了专业教学质量。
根据要求,纳入《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制订专业的基本条件是在全国开设专业点数达到10 个以上,要确定为具备“标准”定义中“共同和反复使用”的基本条件。因此,虽然目前全国高职教育专业有700多个,但符合上述条件并启动制订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仅有540 多个。根据“聚焦职教”公众号对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统计数据得知,全国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中,专业办学点数达到1 000个以上的专业有7 个,分别是会计、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点数达到200 个以上的专业有76 个。目前,已发布和验收的540 多个专业教学标准可应用于全国高职教育学生的95%以上,能很好地体现出《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普适性。
与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92 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2014年颁布的135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比较,可以发现,新颁布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不同于普通本科和中职教育主要在专业目录的第二级分类上进行标准的开发建设,它是在专业目录的第三级分类上进行的标准开发研制,是针对具体专业的教学要求而制订的,因此,其内涵更翔实,对高职专业建设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教育部于2019年6月颁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组织高职院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具体行动。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与颁布,是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深化高职专业的内涵发展,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最终实现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约8 600 字,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