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云南腊勐小木榨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2021-01-16 23:07邵维明徐广才
农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维明 徐广才

摘要:以云南省龙陵县腊勐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木榨红糖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历史入手,分析制作工艺、产品特色及药用和经济价值。结合小木榨红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现场调查等方法,探讨小木榨红糖生产的发展瓶颈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提出成立传承推进机构、引进培育生产主体、加强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培育特色品牌、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物流体系等相关建议,以促进小木榨红糖产业更好地适应社会潮流,实现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小木榨红糖;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086

基金项目:2018年度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北京生态涵养区农户生计持续性与策略优化研究”(CIT&TCD201804040)。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ood-pressed Brown Sug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in Lameng Town, Longl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Shao Weiming1,2, Xu Guangca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2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New R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ed by the wood-pressed brown sugar known as Xiaomuzha brown sug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route, manufacturing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medicinal- economic value of the wood-pressed brown sugar of Lameng Town by carrying out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and identifies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and associated iss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groups can take initiatives to revitalize the wood- pressed brown sugar industry by establish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ion institutions, introducing and cultivating production entities, promoting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craft innovation, breeding distinctive product trademarks, enhancing employee training and building a sound logistics network,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wood-pressed brown sugar under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local farmers, and revitalize the rural economy.

Keywords: Wood- pressed Brown Sugar;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net + ; Cultural Inheritance

0引言

中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1]。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现代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这为保护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的相互碰撞也逐渐迸发出火花,在工艺传承、扩大宣传、人才培养、商业开发[3-4]、共享平台[5]等方面推动发展模式创新,为“非遗”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红糖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食品[6]。国内各地流传有很多地方特色红糖传统制作工艺,如义乌红糖[7]、云南红糖[8]、广西红糖[9]。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红糖传统工艺保护和发展。如云南省2015年出台了《红糖》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规定了红糖的品质特征、有效成分和不溶于水杂质的含量[10];义乌红糖也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标准[11]。传统红糖也在绿色生态工艺[12]、加工工艺[13]、品质监测[14]、质量控制[15]等方面取得显著发展。

云南省龙陵县腊勐镇的小木榨红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选用优良原料甘蔗,通过古法手工压榨、土锅熬制而成。近年来,这一传统工艺面临着制糖手艺后继乏人、资金短缺、销路受阻、标准缺乏等系列问题。在新形势下,把握“互联网+”、“5G+”等发展的新契机[16],促进小木榨红糖传统工艺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制糖行业振兴迫在眉睫。笔者以小木榨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以促进其活化、传承和弘扬,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加文化内涵和动力。

1小木榨红糖简述

1.1小木榨红糖的历史

红糖因良好的滋补效用,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唐《新修本草》记述:“甘蔗……取法以为砂糖,甚益人”[17]。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砂糖可“和脾暖肝”、“补血、活血、通淤等”。

云南是中国红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金沙江流域在2500年前就已经开始食用甘蔗,1800年前就已使用传统工艺熬制红糖。云南省龙陵县腊勐镇位于云南西部边陲,地处河谷地带,具有积温高、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的特点。充沛的阳光、密布的山谷和奔腾的河流孕育了适宜种植甘蔗的肥沃土壤——细红土。据记载,该地区甘蔗种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腊勐镇有种植甘蔗“土法上马”自行建寮榨蔗制糖的习俗,在历史上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传统榨糖工艺,当地人称为“小木榨红糖”。2016年,小木榨红糖传统制作技艺被保山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日益得到重视。

1.2制作工艺

小木榨红糖制作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榨蔗时,牵一头壮实的水牛拴在长木棍上,专人指挥水牛绕圈拉动木棍使“木柱绞”转动[18-19]。人站在柱体旁凹处,陆续把甘蔗送进“间隔缝”挤压,蔗汁不断流出。蔗汁装桶收集,陈放待杂质沉淀,经过滤后送入糖寮。糖寮由3个连成一体的灶台上各放一口大铁锅而成。将滤清的蔗汁倒入靠近灶门的第一口铁锅,点燃炉灶熬煮蔗汁,一段时间后,将糖水舀进第二口铁锅继续熬煮,复又舀进第三口铁锅,水分越来越少,粘性越来越大,呈金黄色。将近凝固时,由2人分别持小木板将糖浆整体刮平,接着换用长柄铁锹来回不停搅动糖浆,通过散热、蒸发、冷却糖浆慢慢“返砂”,榨糖人趁热用饭勺将糖浆分装小铁碗内,冷却后一块块均匀、泛着金黄色泽的红糖即为成品。

1.3小木榨红糖的药用价值

从中医角度看,小木榨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补中益气、缓中、化食、健脾暖胃功能,还有止疼、行血、活血散寒的效用。从养生角度看,小木榨红糖亦有极佳的疗虚进补作用。从营养角度看,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炼,这种古法制作的红糖保留了95%的甘蔗营养,含有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苹果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铬等各种元素[20]。

2小木榨红糖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2.1市场困境

长期以来,国内蔗糖制作采取了国际上普遍的硫化法脱色制糖,即常见的“赤砂糖”。赤砂糖投放市场以后,为了更快地被消费者接受,借用了“红糖”的表述。目前,市場上的赤砂糖包装常见“红糖(赤砂糖)”标注。严格意义上讲,赤砂糖并不是红糖,因两者工艺完全不同,前者是工业化制糖的产品,后者属于手工制糖的范畴,从物理性状到营养成分都有很大差异[21]。由于赤砂糖成本低廉、包装精美、食用速溶方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获得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占据着主导地位,几乎将传统红糖挤出商业市场。长期以来,国内缺乏红糖的相关标准,赤砂糖以“红糖”名义销售的现象一直未得到更正,这是影响传统红糖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传统红糖摆脱市场困境,首先面临着“正名”的问题。

2.2品牌困境

品牌效应是指由品牌为企业带来效应,是企业价值延续,品牌先导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云南省传统红糖产业绝大部分制糖厂品牌意识比较薄弱,品牌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品牌和市场辐射范围仅限于云南省内,小木榨红糖亦存在此问题。由于品牌意识淡薄,包装技术含量低,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长期缺乏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意识,导致小木榨红糖销售市场主要以县城龙陵和省城昆明为主,品牌经营缺乏导致小木榨红糖无法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2.3质量困境

传统小木榨红糖制作依赖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场地和设施较为简陋,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农户扩大再生产成本高、意愿低。生产中,甘蔗不经破碎,人工将整颗甘蔗喂入木制压榨机,压榨抽出率仅为40%~ 65%。蔗汁浓缩采用连环锅,浓缩过程中除沫、撇泡所产生的泥汁量约占混合汁的5%~10%,不能很好地回收利用。加工设备陈旧、制作技术原始,导致产出的红糖水分高,保质期短,易变质。此外,生产卫生条件差,红糖杂质多,红糖品质得不到保障[22]。小木榨红糖急需通过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准入,培育品牌化经营思路,推动传统制糖产业的现代化。

2.4人才困境

人才不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遍面临的关键问题,不仅表现在传承人缺乏的问题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跨领域的专业人才,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瓶颈[23-24]。腊勐镇大部分制糖农户家庭受教育程度偏低,从事制糖生产的往往是当地的老年人。尽管他们拥有纯熟的小木榨红糖制作工艺,但他们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文化水平较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较慢,难以把握住电子商务的发展契机。既懂得红糖制作,又懂得互联网营销的中青年人才稀缺[25]。

2.5流通困境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更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提升农民生活水平[26]。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当前,腊勐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交通运输问题、互联网建设问题及配套物流体系建设相对不足,致使本地红糖产业运输成本较高。同时,腊勐镇互联网通信设施在农业中的普及应用范围较窄,制约了小木榨红糖电商体系的发展与运营。

3小木榨红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3.1成立传承推进机构,优化传统工艺

建议成立小木榨红糖非物质文化传承推进机构,推动小木榨红糖产业发展。由地方政府成立“小木榨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会”等机构,采用“政府+协会+传承人”方式,深度挖掘小木榨红糖的文化价值,提升其经济价值。腊勐镇可以学习长白山满族剪纸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设置专项经费为小木榨红糖传承人提供补贴等,提高糖农生产热情,扩大红糖产量。依托协会、社会组织的力量扩大对外宣传,放大小木榨红糖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

3.2引进培育生产主体,扩大市场知名度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依托合作社,加强农户技术培训,促进小木榨红糖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提高红糖品质。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当地红糖资源,开发小木榨红糖文化产品,引进先进的制糖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农户搭建电商平台,扩宽销路,推动腊勐镇的红糖经济发展。培养网络营销主体,采用“互联网+非遗”方式,量身打造网络营销产品,培育消费市场。例如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场半汤街道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腊勐镇也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经验模式,由合作社进行原材料种植、加工、销售,为参与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及产品销售等。

3.3加强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推动融合化发展

生产符合市场要求的红糖是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小木榨红糖要加强传统工艺的改革和创新。将部分的重复机械化的操作转为智能人工操作,改善小木榨的工艺流程。加强糖厂环境整治,开展隔离操作,优化包装程序,减少生产过程污染。成立小木榨红糖质量检测中心,办理生产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开展红糖质量鉴评活动等,促进质量提升。增加小木榨红糖制糖文化体验活动,设施游客参与体验环节,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3.4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提高经营效益

建立小木榨红糖品牌有助于推动小木榨红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调动制糖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要树立绿色、有机的品牌形象,采用现代品牌管理模式,打破传统作坊加工形式,制定相关统一行业标准,推进标准化,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销售,保证食品安全。要注意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及品牌创意相结合,不断演绎推出创新产品,对接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例如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互联网”的平台经济的新思路。腊勐镇可以借鉴袁家村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创新,打造建设“互联网+非遗”的小木榨红糖精品展销平台,为非遗文化传播、产品营销、信息发布等提供平台支撑,促进电商与产业深度融合,综合运用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创意“带货”营销,提高品牌效益。

3.5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

小木榨红糖产业发展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创新人才机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制糖企业需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根据小木榨红糖电子商务岗位对知识、水平、素质结构的要求,学校和小木榨红糖企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围绕电商理念、技能、模式、营销等专业知识,对红糖企业、合作社、创业青年、糖农等开展培训,提高电商应用能力。

3.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体系

紧紧抓住云南省政府推进《“数字云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高水平物联网,提升物联网对智慧农业的支撑能力,促进农村电商、产业扶贫。围绕区域发展,进一步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下沉流通企业,完善流通服务机构,推进流通网络建设,降低小木榨红糖物流配送成本,为小木榨红糖产业营销创造有利的流通条件。

4结语

小木榨红糖作为云南省保山市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拥有历史文化价值外,也拥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加强小木榨红糖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要在“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其规范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充分利用好数字时代带来的红利,让小木榨红糖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燕.非遗:重拾传统的智慧[J].中国民族教育,2019(1):58-60.

[2]杨和平,葛兆远.城镇化发展给非遗保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浙东民间吹打乐生态现状调查的思考[A].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1-7.

[3]王涛,徐梦珠.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转化中的应用探究[J].包装工程,2020:1-7.

[4]陈联记,王立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经营与开发原则[J].河北学刊,2020,40(2):207-213.

[5]安晓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33(2):125-129.

[6]王智能,沈石妍,郭家文.功能红糖的研发现状与展望[J].中国糖料,2017,39(6):74-77.

[7]章靖毓.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义乌红糖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9):155-156.

[8]王国梅,邓涛,陈勇,等.云南红糖发展现状[J].轻工科技,2018,34(7):26-27.

[9]刘光琳.老手艺新机会——探秘广西手工制作古法红糖[J].农家之友,2018(3):13-15.

[10]张卫.云南: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8大美食将有标可依[J].中国食品,2015(19):37-37.

[11]朱艳俊,蚁细苗,杨丽青.从地方标准分析义乌红糖质量状况[J].甘蔗糖业,2009(4):52-54.

[12]牟鹏.试析绿色原生态红糖生产工艺[J].食品安全导刊,2018(30): 140.

[13]蔡惠勇.碳法红糖的工艺设计及生产尝试[J].广西轻工业,2003(5):32-34,37.

[14]陈瑞荣,胡彪,班雯婷,等.甘蔗红糖的生产品质监测[J].甘蔗糖业, 2019(3):60-65.

[15]金罗漪,林海忠,李迪.黄岩红糖质量控制及技术规范[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2):68.

[16]杜航.5G商用下先锋产业的发展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14):96-99

[17](唐)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8]王汉.对发挥云南蔗糖优势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1988(8):39-40.

[19]周镇峰.原生态红糖生产工艺浅析[J].广西糖业,2016(5):38-39.

[20]苏佳廷,李凯,杭方学,等.原生态红糖[J].广西糖业,2014(2):37-40.

[21]靈均,袁义明,胡晓苹.红糖在我国的现状及其与精制砂糖的对比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10):209-214.

[22]吴德锋,曹禄乃,张贤亮,等.义乌甘蔗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及建议[J].甘蔗糖业,2015(2):60-63.

[23]张玮玮.大数据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营销, 2018(1):185-187.

[24]王春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 2019(18):2-3.

[25]曹洪忠,阮彦东.新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集体经济,2020(2):6-7.

[26]董丹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0(4):43-45.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