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刘涛 陈天金 郑床木
摘要:为分析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进展,以2001—2018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农业成果为资料,采用科学计量学、因素比较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奖数量占比超过80%,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逐年增加;成果覆盖了13个一级学科,作物学科获奖数量占比23.25%,具有明显优势。第一完成单位中央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占比72.88%,企业仍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获奖占比达63.16%,45岁以下仅17.74%,仍需完善奖励制度设计,激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创新研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奖励;成果培育;创新;科学计量;科研进展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200021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Y2020ZK27)。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in 2001-2018
Wang Meng1, Liu Tao1, Chen Tianjin2, Zheng Chuangmu3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Institute of Quality Standard and Testing Technology for Agro-product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dopting the scientometrics method based o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in 2001-2018.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wards, and the number of the Natural Science Awards an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s increased on a yearly basis. The awards covered 13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the number of awards related to crop science accounted for a predominant percentage of 23.2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wards. With regard to the first authorship, the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unted for 72.88% of all awards, and enterprises were still far from becoming the main bod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Young and middle-aged groups won 63.16% of the awards, and only 17.74% of the awards were won by group under the age of 45. The study shows that greater incentives are still needed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young talent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Keywords: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Awards;AchievementCultivation;Innovation; Scientometric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ess
0引言
國家科技奖励制度是国内科技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对营造创新氛围、引导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推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产生了显著的作用[1-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形势需要,奖励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完善[4-5]。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奖励种类、等级及数量均相对固定,标志着国家科技奖励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6-7]。农业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授予了袁隆平、李振声等农业科技工作者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8-10]等一大批涉及粮食安全及公共卫生的科技成果获奖。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4.51%[11]上升到2018年的58.3%[12],已成为国内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笔者基于2001—2018年农业领域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开展获奖类别、学科分布、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完成人等比较分析,以期为农业成果培育、学科发展及研究布局等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选取依据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5类奖项,每年评审1次。考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均授予个人,且数量极为有限,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nosta.gov.cn)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以下简称“三大奖”)为基础,以完成单位包含农业科研单位、研究内容属于农业领域、参加农业组别评审等3个标准,满足其中一条即界定为农业领域获奖成果。数据采集时间为2001—2018年。
2获奖成果比较分析
2.1获奖成果类别、数量、等级及时间分布
2001—2018年,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总计43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为622、696、3017项,各占总获奖数量的14.35%、16.06%、69.59%。同期农业领域“三大奖”总计671项,占总获奖数量的15.4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为21、81、569项,各占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3.13%、12.07%、84.80%。可以看出,农业领域获奖成果以科技进步奖占主导,其次是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相对较少。
21项自然科学奖中,包括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一等奖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主持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成果。81项技术发明奖中,包括1项一等奖、80项二等奖,一等奖为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主持完成的“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成果。569项科技进步奖中,包括2个科技创新团队、1项特等奖、19项一等奖、547项二等奖。2个科技创新团队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特等奖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主持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一等奖包括印水型水稻、玉米自交系‘黄早4’、‘郑麦9023’、‘矮败小麦’、‘大豆中黄13’、H5亚型禽流感疫苗等。
以5年为一时间段,4个时期农业领域获得“三大奖”数量见图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年均分别为1、0.4、1.4、2.3项,2006—2010年最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年均分别为3.2、4.8、5.8、4项,2011—2015年最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年均分别为29.8、39、29.8、25.3项,2006—2010年达到顶峰,最低年比最高年减少35.13%。可以看出,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整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而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则逐渐下降,这与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定标定额的评审制度,不断压缩“三大奖”授奖总数有关[13],由不超过400项減少到不超过300项。在此背景下,原始创新、重大理论类成果及具有首创性、突破“卡脖子”的关键先进技术,较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类成果,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同。
2.2获奖成果学科分布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分类,2001—2018年农业领域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成果涵盖了理学、工学和农学等3个学科门类的13个一级学科,分别为理学门类的生物学,工学门类的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门类的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等13个一级学科。2001—2018年各一级学科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见图2。从学科门类看,理学门类1个一级学科,共获奖26项,占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3.88%,获奖成果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涉及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分子遗传、性状基础等功能研究及品种设计等。工学门类3个一级学科,共获奖172项,占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25.63%。农学门类9个一级学科,共获奖473项,占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70.49%。从一级学科看,获奖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作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分别占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23.25%、12.67%、8.35%、8.05%、8.05%,5个一级学科占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60.37%。由此可见,作物学为农业领域最具优势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次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也具有较强优势,草学最为薄弱。
2.3第一完成单位情况
671项获奖成果中,共有218家第一完成单位,平均每家单位获奖3.08项,各类型单位获奖数量见图3。其中,中央科研机构65家,获奖206项,占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30.70%;省级科研机构55家,获奖143项,占比21.31%;高等院校63家,获奖283项,占比42.18%;企业及其他单位35家,获奖39项,占比5.81%。
中央科研机构获得的206项农业领域国家科技奖励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奖数量最多,20家研究所共获得96项,占中央科研机构获奖总数的46.60%,接近一半,前三位的研究所分别是作物科学研究所(14项)、油料作物研究所(12项)、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10项)。其次是中国科学院,20家涉农研究所共获得41项,占比19.90%,前3位的研究所分别是海洋研究所(5项)、动物研究所(4项)、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4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8家研究所共获得30项,占比14.56%,前3位的研究所分别是林业研究所(10项)、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4项)、资源信息研究所(4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4家研究所共获得14项,占比6.80%,黄海水产研究所获得8项。另有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院等12家中央科研机构获得20项农业领域国家科技奖励。
55家省级科研机构获奖143项,其中29家省级农业科学院获奖111项,占省内科研机构获奖总数的77.62%,前3位分别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18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3项)、湖南省农业科学院(9项)。14家其他涉农省级研究机构获奖18项,占比12.59%,包括部分省份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院、水产所等。另有石家庄、莱州、里下河等12家地市级农科所获奖14项,占比9.79%。
63家高等院校获奖283项,其中23家农业高等院校获奖193项,占高等院校获奖总数的68.20%,获奖不少于10项的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41项)、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均为19项)、南京林业大学(15项)、华中农业大学(13项)、山东农业大学(11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均为10项)。40家其他高等院校获奖90项,占比31.80%,主要是部分涉农的综合性大学及轻工类大学,获奖不少于4项的分别是浙江大学(10项)、江南大学(8项)、中国海洋大学和扬州大学(7项)、浙江农林大学和江苏大学(4项)。
2.4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情况
2001—2018年农业领域671项国家科技奖励成果共有552名第一完成人,另有6项集体奖励。552名第一完成人中,1人获得4项奖励,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剑平。11人各获得3项奖励,分别为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及张齐生、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剑春、中国农业大学李宁、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北京林业大学尹伟伦及张启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北京农林科学院赵春江等。88人各获得2项奖励,452人各获得1项奖励。
665人次第一完成人中,平均年龄53.71岁。年龄最小的34岁,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姚斌;最大的91岁,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弘复。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的青年群体仅1人次,占0.15%;36~45岁的中青年群体117人次,占17.59%;46~55岁的中年群体303人次,占45.57%;56~65岁的中老年群体166人次,占24.96%;66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78人次,占11.73%(图5)。可见第一完成人主要以中年群体和中老年群体为主,这2个群体占比达70.53%。
3结论
2001—2018年农业领域671项国家科技奖励成果以科技进步奖为主,占比超过80%,其次是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仅21项,平均一年1.16项,且1964— 2000年农业领域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4],2017李家洋院士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1964年以来农业领域唯一一个一等奖,反映了国内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仍然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行业重大关键问题领域,以应用研究和示范应用为主。可喜的是,农业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而科技进步奖数量则逐年下降。
671项成果涵盖了生物学、农业工程、作物学等13个一级学科,2001—2018年作物学科获奖数量占比23.25%,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农业领域2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和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2个创新团队奖励授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团队和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反映了作物学科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明显优势[15-16],尤其是水稻[17-19]、小麦[20]、玉米[21]、棉花[22]、大豆[23]五大主要农作物育种。
671项成果第一完成单位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65家中央科研机构获奖占2001—2018年农业领域总获奖数量的30.70%,63家高等院校获奖占比42.18%,53家省级及以下科研机构获奖占比21.31%,27家企业获奖仅占比4.62%,且全部集中在科技进步奖。可见在农业领域,企业仍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更多政策扶持和环境培育。
671项成果共有552名第一完成人,1人获得4项,11人各获得3项,88人各获得2项,其他452人各获1项。获奖平均年龄53.71岁,最小34岁,最大91岁,以46~55岁的中年群体和56~65岁的中老年群体为主,占比达70.53%,45岁以下占比仅17.74%。研究表明,国内40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群体已占到全国总量的71.7%[24],且科技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歲之间,其峰值约为37岁[25]。1901—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74.5%不超过45岁[24]。在国内现有的奖励体系中,青年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仍需完善奖励制度设计,提高青年人才的获奖比例,激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发展及重要作用[J].中国科技奖励,2017,217:28-29.
[2]韩彦丽.科技奖励促进研究所科技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5):7-10.
[3]何先美,孟宪飞,顾志恒.科技奖励的激励功能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14-217.
[4]倪娜.历史性的突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出台的前前后后[J].中国科技月报,1999(6):22-24.
[5]吴昕芸.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6]邱均平,文庭孝.我国科技奖励工作和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评价与管理,2005,3(3):18-23.
[7]田丽.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应注意的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12):17-19.
[8]朱英国.杂交水稻研究50年[J].科学通报, 2016,61(35): 3740 ~ 3747.
[9]翟虎渠,刘秉华.矮败小麦的创制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2):4127-4131.
[10]张家友,仇书兴,黄晓媛.新型H7N9禽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0,33(3): 334-338.
[11]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16,3:4-12.
[12]新华网.“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谈农业科技创新[EB/OL].(2019-04-30)[2019-08-21].http://www. xinhuanet.com/2019-04/30/c_1124439870.htm.
[13]中國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7〕55号)[EB/OL].(2017-06-09)[2019-08-2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6/09/content_5201043. htm.
[14]信乃诠.从国家成果奖励看农业科技的综合实力[J].中国科技奖励,2005,3:49-52.
[15]樊颖.从国家科技奖励情况看我国农作物育种现状和科技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奖励,2018,3:78-83.
[16]程序.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科技奖励[J].中国科技奖励, 2005,1:46-48.
[17]杨毅,梅方竹,曹凑贵.从国家科技奖励分析我国水稻科研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3:217-220.
[18]肖景华,罗利军.水稻分子育种与绿色超级稻[J].分子植物育种, 2010,8(6):1054-1058.
[19]石学彬.基于近15年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的水稻领域科技进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4):38-41.
[20]何榕盖,盖玉芳,焦隽,等.科技奖励助推稻麦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6):20-23.
[21]卓文飞,康世云,张会芳.2005—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分析——以水稻、玉米和小麦品种类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5, 34(6):17-21.
[22]庞念厂,赵新华,宋国立,等.从近十年国家科技奖看棉花科研进展[J].棉花学报,2010,22(6):625-629.
[23]杨光明,韩天富.中国大豆科技论文产出跃居世界第一[J].大豆科学,2017,3:1-4.
[14]李强.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励效用分析[J].科研管理, 2016,37(6):37-44.
[25]危怀安,钟书华.国家科技奖励获奖人员的年龄结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