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君 李茜
摘要: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资源分散、产业布局零乱等问题,进行增长极理论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本研究基于增长极理论聚集和扩散效应,以武乡县、孝义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发展模式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将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突出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以产业链为重要支撑空间布局、以产业园区或基地为载体空间布局和以农业产业强镇为载体空间布局。制定发展策略为突出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创建区域特色典型品牌;强化特色,创建立体化产业链发展;聚力园区或基地,拓展产业提质增效空间;寻优规划,梯次推进联动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流转,推动特色产业为极点的市县内部形成优化空间布局,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关键词:增长极;聚集;扩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092
The Growth Pole Theory and Spatial Layou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Guo Jiajun, Li Qi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Shanxi, China)
Abstract: To further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dispersion and industrial layout disorder, the growth pole theory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patial layout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Wuxiang County and Xiaoyi City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construct the spatial layou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s. The spatial layou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as divided into the spatial layout of prominent location advantage and leading industry, the spatial layout of industrial chain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the spatial layout of industrial park or base as the carrier,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ong town as the carrie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made to highlight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leading industries to create typical brand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characteristics to create three-dimensional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gather strength in the park or base to expand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industry, and seek optimal plan to promote linkage development mode step by step. Through resource circulation, it could optimize spatial layout within cities and counties with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s the pol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areas.
Keywords: Growth Pole; Aggregation; Diffusi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patial Layout
0引言
近年來,随着乡村振兴政策推动,农业产业成为发展县域乡村经济的关键力量。《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出要着力打造政策、要素、功能、企业集中化的产业聚集区;依据乡镇资源特点,建设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潜力大、带动效果好的农业产业强镇。贾锡平等[1]将市、县中心城市作为基底,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构建农业产业经济增长极;陈剑等[2]在增长极背景下分析金寨县山区经济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前景明朗的产业进行重点关注;甘江英等[3]以南昌绿色农业为例,明确将特定地理空间区域当作增长极,以带领整个区域经济增速发展;蔡文春等[4]提到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可作为增长极引领县域产城融合发展;付岚岚[5]探讨了产业特色小镇在空间结构布局、产业空间发展方面的具体对策,提出构建增长极布局模式。目前,结合增长极理论进行农业产业布局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建设农业产业布局,优化武乡县、孝义市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产兴村、产镇融合格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聚力发展提供参考。
1增长极理论对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要求
1.1增长极理论
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对增长极的宏观概念进行了阐述[6]。增长极可以简单解释为:若将产生控制效应的经济空间当作一定范围的力场,增长极便是坐落于力场中的推进单元[7]。现代经济发展应将某些发展条件好的产业或发展能力强的区域培育成新型经济增长极,从而利用增长极的相关效应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在增长极学说的支撑下,经济增长极可以看作一个由部分到整体、层层关联、有序递进的有机系统。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强调地域经济一般以极核为中心进行增长,经济空间的发展并不会同时展现于各个地区,它的表现形式为在不同增长极或增长点上发生强弱不均的经济增长[8],之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或渠道由极核扩散开来,最后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不同影响。增长极对于周边地带而言,是空间组织核心、经济活动重心、经济发展起点,对产业发展影响显著。
基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逊将其与区域发展研究相联系[9],得出了新的结论。威廉逊认为在指定经济区域范围内,若将目标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不能使用均衡发展策略,均衡发展策略一定会对整体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不利影响[10],故必须选择非均衡发展经济策略。非均衡策略是指在前期将资金聚集投入于少数空间,产生一定的经济区际差别,但这并不影响整体区域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时,过度聚集的经济环境就会产生种种新问题[11],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将聚集经济扩散化,从中心到外围递进,由此维持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速率。
1.2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由于农业经济具有分散性、高风险性以及低附加值性,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境仍待突破,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农业产业布局分散[12]、资源配置不佳、无法规模化种植等问题严重阻碍当地发展。因此,若想改善落后农业区域经济状况,关键在于采取不平衡发展策略,选择培养一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核心产业,形成聚集经济,依靠核心产业带动区域的发展,进而辐射帶动更大区域的发展。
1.3增长极理论对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要求
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产业布局基本要求为:将有限的资金与优势资源有差别地倾向于发展前景较好或极具潜力的核心产业所在地,保证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不断带动核心区域周边的资金、劳动力等大量资源输入,弥补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解决产业零散化分布的问题,形成一定规模的增长极聚集效应;在推动增长极内部良好发展的同时,将此优良态势辐射到周围区域和企业单位,形成增长极扩散效应。
1.3.1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聚集效应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是依赖于特定的区域、时间和空间形成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部门规划和引导下,以自身的特色资源禀赋要素为基础,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济增长中心与主导产业来有效地吸引和聚集该范围内现代农业产业生产要素产生的。其中,农业产业指在某一空间区域内依靠当地特有的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发展的现代产业,将极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塑造为当地起带头作用的主体产业,并不断推动各要素向其聚集性发展。就其本质来讲,农业产业增长极的根本源动力是特色农业产业,它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要素流转的发动机[13],它以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技术为支撑,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性及比较优势性,现代农业产业增长极的孕育需要现代农业产业一定的累积优势。在整个空间区域范围内,挑选出核心点,将各产业发展要素聚集于此,形成规模经济效益[14]。当特色农业产业的聚集效果达到一定程度时,资源共享度日益增大,在增长极的极核区域会出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这加速了专项优势资源的融合,同时给予特色农业产品极佳的商业机遇。
1.3.2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扩散效应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增长极后,特色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核心主体产业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转型、产品技术研发优化、产业规模扩大、产品原料精简等给不发达地区带来益处并形成推进效果,产生“扩散效应”[15]。尤其对于该农业产业上下游企业而言,各生产要素在此过程中利用增长极向附近较落后地带持续扩散,致力于尽可能减小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效促进该区域农业经济的崛起。
2增长极理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内容
根据增长极理论对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要求,构建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内容为突出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以产业链为重要支撑空间布局、以产业园区或基地为载体空间布局和以农业产业强镇为载体空间布局。
2.1突出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
体现增长极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要将区位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放在首位。
在区位选择上,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与模式取决于环境资源的差异性,特色农业的形成需要以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禀赋为条件,特别是自然环境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及天气变化等。此外,还应考虑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工具设施、运输、通讯条件,以及是否具有市场需求与潜力等因素[16]。山西省武乡县区位优势明显,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分布,建立采掘冶炼为主的工业园区布局,形成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聚集效应;“以工促农”形成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扩散效应。在工业带动下,武乡县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发展“杂粮、畜、中药、菜、果”现代农业产业。
主导产业的抉择主要基于其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资源禀赋优势,确定其发展的合理速度与规模。将主导产业作为重心,创建围绕主导产业协调运转的新型产业体系,着重彰显主产业特色,增强与区域外各企业、产业的联动与协调,体现农业产业区域空间布局的聚集效应。对内促进区域内部各产业的良性竞争,体现农业产业区域空间布局的扩散效应。孝义市地貌西高东低,现今已拥有设施蔬菜、畜禽、核桃养殖三大主导产业雏形,并着手构建相应的产业发展聚集区域。目前孝义市优质主粮、生态杂粮、绿色食用菌、道地中药材、油用牡丹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并注重提升孝义市各农业产业间的协调度及融合性,助农增收。
2.2以产业链为重要支撑空间布局
构建农业产业链是地方获取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核心企业围绕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来实现业务分离、合作与创新,延伸整个产业链条,在空间范围上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集聚,企业逐步规模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从而为地方获取产业发展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提供便利的条件,形成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聚集效应。武乡县在谷子集聚区建立产业链,支持供销社建立和领导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一体化发展[17],并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鼓励达成股份合作,使农民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大力支持以山西太行沃图农产品有限公司、老家农业开发公司、三里湾种植园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运行“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积极开发小米饮料、营养米粉、杂粮饼干、速食小米粥等小米小杂粮系列产品,巩固建设“晋皇羊肥”、“红星杨”、“老家”、“翻得高”等小米小杂粮品牌。
核心企业带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要素向增长极产业腹地聚集。同时,以核心企业为驱动力的辐射扩散效应体现在以下方面:扩展产业链和农业功能,开展多元化经营,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多种模式[18],加速打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农产品深精加工业。同时,扩大农村电商的普及范围,促进农业生产与销售环节密切相连[19],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保障农民共享产业链发展的增值收益[20],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新的模式,并形成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扩散效应。孝义市依托与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山西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战略合作的技术优势,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考察,引进科研人才和功能农产品加工技术项目,通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产业链延长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掘利用特色农产品的药用功能,着重于功能食品与药食同源食品联合开发,推出“孝义杂粮”、“梧桐山药”、“龙眼核桃”、“老粞醋”等速食产品,创造高附加值精品;创建农产品贮存保鲜技术体系,提升农产品价值;重点研发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推进功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2.3以产业园区或基地为载体空间布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与园区,不断为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相匹配的有关机构组织的聚集蓄积力量,政府资金与税收政策支持为特色产业的集聚创造了良性态势,高质量的推动引擎为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了明朗的发展前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基地是特色产业打造的“极核”,拥有独特的地理空间的聚集性优势[21],能够为现代农业产业增长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基地也因此成为特色产业链创建、分工及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22],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使区域资源有效共享以及基础设施、交通通讯、销售服务等环境的完善。此外,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品牌效应成为了现代农业产业增长极产生示范作用的首要策略。由于其设施建设、资源共享、产销体系等方面的优厚条件,使其具备招商引资的广大机遇,对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品牌的创建及培育大有裨益。孝义市建设核桃、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食用菌、养殖产业基地与园区,强力推动核桃、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食用菌、养殖产业优势园区或基地发展,着力打造核桃、設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食用菌品牌,有利于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品牌效应是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增长极示范作用的重点所在[10]。其示范效应的发挥体现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扩散效应。孝义市培育打造核桃、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食用菌核桃品牌过程中,示范引领规模化、标准化的核桃、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园区、基地的扩散功能不断提升。
2.4以农业产业强镇为载体空间布局
农业产业特色强镇以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良好的环境为基础,将特色农业产业当作核心,融合休闲观光、特色文化等功能而彰显地域特色、强化产业立镇。农业产业特色强镇的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凝聚型分布,具备提升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质量的基础条件,形成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聚集效应。武乡县坚持把农业产业特色强镇建立和产业集聚区打造、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民营经济发展等有机相连[23],拟打造的农业产业特色强镇包括故县乡、上司乡、韩北乡、墨镫乡、石北乡、贾豁乡和大有乡七个乡镇,其环县城坐落于主干线上并行排列、各具特色,作为武乡县规模化及标准化的农业产业领先区,其农业产业特色强镇的规模效应促使产业集群式布局[24],吸引武乡县周边乡镇中剩余劳动力及资金转移到具有较强农业产业特色的增长极核心镇点,促进生产状况和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周边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升生产效率及消费水平。
农业产业特色强镇增长极核心布局,具备以“以点带面”形式,在农业产业特色强镇将“特色产业”与“休闲旅游”进一步融合,以特色产业为基调,以旅游为框架,形成一体化推行趋势。打造“以产促旅、以旅兴产、产旅互动”的一体化格局[25],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强镇的特色产业品牌效应。武乡县在打造七大农业产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分水岭、石盘康养小镇和蟠龙红色文化旅游小镇,七大农业产业特色强镇带动着分水岭、石盘康养小镇和蟠龙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发展,体现了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扩散效应。
3增长极理论的农业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根据增长极理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内容,制定增长极理论的农业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3.1突出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创建区域特色典型品牌
围绕“突出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科学选择体现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增长极,例如运用产业市场指标、集聚及扩散效应指标等相关指标进行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有依有据下合理地确定增长极,创建核心产业品牌。以潜在优势为基础,集中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充分挖掘特色产业的深刻内涵和首位优势,建立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产业品牌。
3.1.1“太行水果·武乡梅杏”品牌武乡县地处温带落叶林,耕地及牧草坡地涵盖范围大,植被类型较多,土壤质量好,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李子和梅杏产业发展具有优势,由采摘体验、特色品尝等优质项目,造就了山西省高标准的梅杏主产区。同时建立以梅杏主打系列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发展绿色产业链,创建“太行水果·武乡梅杏”品牌。
3.1.2“太行杂粮·武乡小米”品牌武乡小米现种植面积10余万亩,通过提纯品种、提升科技、提升效益,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进标准化种植布局,打造“太行杂粮·武乡小米”品牌。
3.1.3“太行旅游·武乡康养”品牌利用武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中药材康养和食疗康养,构建“食疗养身、文化养心、环境养老”新模式,做大“太行旅游·武乡康养”品牌,建成太行山最具优势的康养主导产业区。
3.2强化特色,创建立体化产业链发展
围绕“以产业链为重要支撑空间布局”,塑造产业竞争优势需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立体复合化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等要素,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逐渐扩大种植面积与规模;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重要带动效应,推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加速融合[26],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形成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综合规模体系,建造一批“产销加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27]。
3.2.1油用牡丹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建设发展孝义市油用牡丹产业链,利用下栅、西辛庄、阳泉曲等11个乡镇的空闲地、旱地、林地、坡地以及整村搬迁、矿区治理腾出、复垦的土地集中种植油用牡丹,创建油用牡丹“产销加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3.2.2核桃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创建培育孝义市核桃产业链,将山西一果食品公司核桃深加工项目作为关键点[28],联合昌圆、钜华核桃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通力研发科技水平高、附加值优的产品,促进核桃产业集群发展。
3.2.3中药材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建设发展孝义市中药材产业链,在孝义市的山区乡镇发展柴胡、黄芪、桔梗、生地、党参、板蓝根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创立中草药加工基地,鼓励合作社、农业大户、药材经纪人等新型药农与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经营、协作发展,推进中药材多产业链经营及多产业融合发展。
3.2.4构树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建设发展孝义市构树产业链,以孝义市的阳泉曲镇为示范点,以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为支撑,以点带面,带动构树育苗基地与构树饲料加工企业成长,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3.3聚力园区或基地,拓展产业提质增效空间
围绕“以产业园区或基地为载体空间布局”,体现农、林、水、畜牧、农机等行业的示范基地或园区发展一体推进;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利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形式,延伸产业链,创造附加值与高收益;与实施项目牵动战略相结合,投资重点项目优先入驻园区或基地,并以项目为依托,推动园区或基地建设。
3.3.1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示范区孝义市凭借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特色,依据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和大型经营园区。完善农户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合作关系,建立负责协调各方利益的专项管理机构,努力打造一个集“研发、种养植、加工、销售、仓储、服务”[29]多方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综合示范区,为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布局提供有力保障。
3.3.2推进精品、高标准发展打造孝义市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并与各产业关联的一批精品生态观光庄园;创建一批设施蔬菜、农产品加工、规模化养殖示范园;对连片区域、核桃循环路两侧的断档断带进行高标准完善,高标准打造纯种核桃产业园;充分发挥11个乡镇核桃管护站、市核桃产业发展中心、市核桃协会及专家教授顾问的作用,有效组织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及村集体,大规模开展以施肥、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为主的精细管理,努力实现高产丰产。
3.4寻优规划,梯次推进联动发展模式
围绕“以农业产业强镇为载体空间布局内容”,明确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不同层级与不同阶段的增长极产业布局,对不同层次、阶段的农业产业增长极布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30],实现有层次的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在搞好整体增长極产业布局规划后,利用相关综合评价方法,寻找“最优产业”进行开发,放大其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极化效应,推进示范试验区建设,实现以特取胜,然后再从“最优产业”到“次优产业”递次开发,形成强镇产业布局。在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关键作用以及市场与政府有力调节下,推动县域内涵盖中心镇、城关镇、特色小镇等多极点构建的空间布局建设[31],辐射突破周边乡村经济发展障碍。
武乡县在充分体现优势产业特色基础上,按照“以县城为中心、城镇为纽带、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基础”的发展方针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点上布局,依据发展形势,把10个乡镇划分为特色城镇和中心集镇,统筹推动特色产业强镇建设,使得各种分散资源要素向中心镇集中。各乡镇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全县的总体布局规划,既有特色又服从全局,形成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山区乡镇应加大移民并村,逐步向镇区和中心村合并,通过人口聚集,逐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功能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农业产业布局。在特色产业镇建造培育过程中,要同步规划考虑周边乡村地带的生产设施、产品流通、资源共享与人才供给等条件,为今后其扩散效应的发挥打下良好基础。在特色产业强镇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面上铺开,形成产业布局增长极之间点与点串联、线与线连接、城与城互动模式[32],重点突破周边的村庄发展。聚力农旅康养发展带布局建设,以县城为核心向南北延伸,纵贯石北、丰州、上司三个乡镇和龙湖水景湿地,打造优质小杂粮、绿色蔬菜、梅杏核桃、中药材基地、龙湖康养集聚区和产业发展带,规划路带状经济扩散模式,创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型空间布局,带动县城外延发展。
4结语
区域农业产业“面”的发展需要“点”的突破作为引领,注重主导产业、农业产业链、园区或基地、强镇作为县域经济内部增长极,在资源流转、要素集中、设施建设、产业态势等方面都拥有内引外联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带动村镇地域农业经济资源流转,有助于市县域内部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极点的优化空间布局,并不断发挥增长极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关键作用,辐射带动整个向心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锡平,贾文韬.以“增长极”+“产业园区”为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2007(12):38-40.
[2]陈剑,胡静.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02):45-47+51.
[3]甘江英,吴斌,刘小花.南昌打造绿色农业核心增长极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24):41-43.
[4]蔡文春,杨德刚.基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的县域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3): 328-331+339.
[5]付岚岚.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9.
[6]佩鲁.略论增长极的概念[J].应用经济学,1955:8.
[7]南梦旗.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经济现象解析——以南阳市西峡县为例[J].时代经贸,2018(18):64-65.
[8]刘泰超,李长奇.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区域发展研究与探讨[J].山西建筑,2014,40(07):12-13.
[9]褚淑贞,孙春梅.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物业, 2011,10(01):4-7.
[10]张永红.湖北省多级支撑格局下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D].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9.
[11]蔡之兵.产业匹配容易度、城市产业结构与增长极效应差异——以京沪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20(02):83-91.
[12]巴中市突出“三大特色”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J].四川农业科技,2019(09):58.
[13]刘玉,唐秀美,潘瑜春,等.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县域农业增长空间特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2):246-261.
[14]臧晨峰.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红桥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5]王晓轩,张璞,李文龙.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与产业区位聚集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9):145-147+157.
[16]魏佳慧.兰西县精准扶贫对策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8.
[17]江丽.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9(12):23-24.
[18]蒋伟传.着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兰州日报,2018-06-19(007).
[19]李亚林.马克思流通理论视域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7.
[20]孙建红,孙丹昱,郭卉笑.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提升研究——国际经验与宁波的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07):23-26.
[21]张思蒙,李宪宝.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影响因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8):1074-1079.
[22]朱樱.绿色发展趋势及其对沿海发达地区的挑战——基于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的理性思考[J].现代商业,2014(30):90-92.
[23]王杨.增长极理论视角下山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探究——以河南省新县为例[J].当代经济,2018(04):26-27.
[24]杨梅,郝华勇.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机理研究[J].开放导报,2018(02):72-77.
[25]杨长江.鹤峰县茶旅融合,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增长极调查与思考[J].清江论坛,2017(04):43-45+50.
[26]李啸浪,陈宁,宋雪,等.基于半夏优势特色产业的曲线回归模型构建与脱贫对策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1):168-172.
[27]张燕.把“第六产业”打造成为广东现代农业新的增长极[J].广东经济,2015(06):16-19.
[28]梁艳.孝义市核桃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6.
[29]任丹卡.邯郸市现代农业园区的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8.
[30]崔剑生,赵承华,王峰.城镇化進程下的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增长极理论为视角[J].农业经济,2012(05):39-40.
[31]乡土特色产业成为乡村产业重要增长极[J].河北农业,2019(07):1.
[32]卢梅,童兴娣.特色小镇与其特色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5):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