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喵须
公元15世纪,一位虔诚的印度教徒来到拉贾斯坦邦地区,在距离比卡内尔县30公里的德萨努克小镇上,修建了一座供奉印度教女神克勒妮·玛塔的神庙。在印度教的传说中,老鼠是这位女神的化身,因此教徒们每年花费十多万卢比,精心维护神庙的同时,也在庙中供养老鼠。
600多年来,这座“老鼠庙”的香火长盛不衰,专程前来朝拜老鼠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生活在庙里的老鼠已多达数万只,它们没有天敌的侵扰,也毫不畏惧人类,甚至和神庙一起,成为印度著名的文化遗产。
“老鼠庙”,因老鼠而声名远播。但实际上,印度教女神克勒妮·玛塔才是这座神庙存在的意义。在印度教徒心中,她的地位极高,是湿婆的妻子、象头神的母亲——女神杜尔伽的转世。而关于她的故事,还要从一段古老的印度传说讲起。
1387年10月2日,一位名叫丽杜·芭伊的女孩,在拉贾斯坦邦焦特布尔县的苏瓦普村呱呱坠地。她的父母是当地再普通不过的百姓,而她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根据传说,丽杜·芭伊在6岁时就奇迹般地医治好了重病的姑姑,当即在村里掀起轩然大波。尔后,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种种神迹使得世人相信,她就是女神杜尔伽转世。
随着女孩的治愈能力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村里的女性长辈冠予她“克勒妮”的称号,意思是为世界造福;而“玛塔”一词意为母亲,通常是印度教徒对女神的尊称。渐渐地,村里的人不再称呼女孩的本名,全都尊敬地叫她“克勒妮·玛塔”。
然而,尽管获得了“克勒妮·玛塔”这一敬称,但对于一個生活在印度贫穷村落里的小姑娘来说,依旧逃脱不了身为凡人女性的宿命。1415年,克勒妮·玛塔最终还是被父母安排,以28岁的“高龄”嫁给了附近萨蒂卡村的迪波吉·恰伦。婚后,她大胆地向丈夫表达了不愿维持婚姻关系的意愿,并把自己的妹妹古拉布嫁给了丈夫,以延续他的家族。
没有了婚姻束缚的克勒妮·玛塔回到她姑姑的村子,开始潜心苦修,身边也有了不少追随者。两年后,她带着追随者和一群牛,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土地,四处流浪,过上了每天日出而行、日落时便安营扎寨的游牧生活。有一天,当克克勒妮·玛塔一行人在姜格洛村扎营时,当地统治者的一个仆人禁止他们接近水源,并对他们直接驱逐。对此,克勒妮·玛塔冷静地宣布她的追随者里德马拉奥尔是这个村子新的统治者,随后便继续踏上了旅程。令人称奇的是,当此地的统治者亲自追来,想反对克勒妮·玛塔粗暴的决定时,不知为何竟然死了!这又一次体现了克勒妮·玛塔的神通。
到了1463年,克勒妮·玛塔的养子在水塘喝水时不慎溺水而死,她悲伤地跪在地上向死神亚玛罗阇苦苦哀求,希望能让养子起死回生,但死神却以孩子灵魂已经转世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愤怒的克勒妮·玛塔握着拳头,发誓道:“从现在起,我的族人再也不会落入死神之手!他们死后的灵魂会暂栖在老鼠的身体里,并随着新生儿的诞生返回人身。”最后,死神竟然退让了——他应允了克勒妮·玛塔的誓言,她的养子和她的后代转世都不再经过死神掌管,而是化作老鼠,死后重新转世,直至为人。
此后,克勒妮·玛塔的声名更加显赫,她的传奇经历吸引了无数信徒的追随,人们开始坚信,她定然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女神,而是印度教最受崇拜的女神杜尔伽的转世。盛名之下,克勒妮·玛塔的影响力越发扩大,连印度焦特布尔和比卡内尔皇室也公开认可她尊崇的地位,邀请她为拉贾斯坦邦两座重要的堡垒奠定基石,或为征服一方土地的统治者赐福,甚至在克勒妮·玛塔的介入下,两个世仇家族的儿女相互结亲,拉托尔家族与巴蒂安家族化敌为友……
1538年3月21日,克勒妮·玛塔和她的追随者同往日一样在旅途中奔波,当他们来到比卡内尔县附近时,她让队伍停下来取水。然而,这竟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克勒妮·玛塔——已经151岁高龄的她,突然消失了。
克勒妮·玛塔消失后,狂热的信徒们怀着满腔热诚,只能去女神的庙宇里朝拜。由于克勒妮·玛塔崇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她尚在人世的时候,追随者阿马拉·恰伦便在马塔尼亚村建造了属于女神的第一间庙宇。而后,一座接着一座,许多供奉克勒妮·玛塔的庙宇陆续建起,其中一间庙宇格外与众不同:既没有她的画像,也没有她的雕塑,只留有她的一个脚印,意味着女神曾驾临过此地,可即便庙宇如此简陋,前来朝拜的信徒仍然为数不少。
但是,这些庙宇都无法和“老鼠庙”相提并论。凡是信奉克勒妮·玛塔的信徒们都知道她与死神订下“转世必为老鼠”的传说,于是,当精美壮观的克勒妮·玛塔神庙被修建起后,几乎成为信徒们的圣地。这座寺庙被建造得像宫殿一样壮美:蔚蓝的天空下,红色沙岩的围墙既高大又威武;两尊乳白色的石塑雄狮,侧卧在大门两旁;银色大门的正上方,一方火红的旗帜迎风飞扬。寺庙全部用纯白色的大理石建成,门上、墙上尽是精雕细刻的繁杂图案:颇具印度宗教特色的小人儿、各式各样的神奇动物、相互缠绕的藤蔓,还有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老鼠……
当然,众多图案中定然少不了寺庙的主人——克勒妮·玛塔。只见她一只手持着长矛,另一只手里紧紧撰着一颗魔鬼的头颅。这个形象与印度教中女神杜尔迦极其相似:在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中,杜尔迦有着黄色的皮肤,骑着虎或狮,有8条、10条或18条手臂,手持诸神所赐的各类武器,其中有长矛或一条毒蛇,并且因砍下了恶魔的头而作为降魔女神受众人崇拜。由此可见,在印度人民的认知里,克勒妮·玛塔和杜尔迦早已画上了等号。
女神龐大的信徒群体保证了这座百年古寺的完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建造得愈加精美。穿过高大的圆形拱门,进入院内,神庙上空纵横着一道道铁丝,如罗网一般覆盖着——这是在保护“圣鼠们”不会被鹰隼等猛禽叼走。宽敞的外庭广场上人声鼎沸: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专程来此,虔诚伏地叩拜;一众百姓围着神神叨叨的巫婆,盘腿坐在地上,不知听她讲述着什么;一对新婚的年轻夫妻,丈夫用红线牵着美丽新娘缓缓走来,似乎这座庙宇就是见证他们爱情的神圣殿堂……
不论是虔诚的印度百姓,还是好奇参观的外地旅客,成群结队的人带着丰盛的祭品,都想来此看看庙里的那些老鼠。他们通常会带两份奶酪谷物做成的甜食,一份在此短暂供奉后,拿到庙内各处去喂养老鼠,而另外一份被赐福后则带回家自己享用。
经过人们多年坚持不懈地保护,目前神庙里总共生活着超过4万只老鼠,甚至可能更多。相传,其中有5只老鼠皮毛洁白,它们是克勒妮·玛塔女神和她4个儿子的化身。若是参拜时能遇到这几只白鼠,那可真是荣光无限,好运连连!为了让老鼠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运,当地不少百姓还会直接夜宿在神庙里,希望老鼠爬上自己的身体。
此外,大约还有五百多名祭司在此专门管理着神庙,他们自称是女神的后裔,平日里跟老鼠“同吃同住”,精心照顾着这些等待轮回转世的鼠子鼠孙。神庙规定,每天早晚举行两次祈祷和喂鼠仪式,在举行仪式时,教徒们会在庙堂内敲鼓念经。老鼠们早已被喂养得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听到鼓声,便会纷纷从墙壁的洞穴中蜂拥而出,来到庙堂中央的女神塑像前享用杯盘里的食物。吃着香甜可口的粟米,喝着雪白的纯牛奶,等到吃饱喝足后,它们又成群结队跑回洞穴中。为了方便老鼠走动,庙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还打造了无数地洞,作为它们进出的通道和栖身之所。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庙里“神兽”们的茁壮成长,数百年来凡是前来朝拜或参观的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神庙的庙规:首先是进入寺庙时,必须脱掉鞋子,而且不能空手而来,一定要奉上一些食物喂食老鼠。其次,进庙是不允许使用以动物为原材料制成的物品,如皮鞋、皮带等皮制品。最重要的是,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得伤害庙里的老鼠,如果不慎踩死或踩伤它们,则要用黄金铸造一只同等重量的老鼠赠给庙里赔罪。当地人坚定地认为,敬鼠会得到善报,以至于他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想方设法供养老鼠,不能让它们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
或许,在我们惯常的思维和认知里,老鼠是肮脏和卑劣的,但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便没有克勒妮·玛塔的转世传说,老鼠也仍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动物,被世人崇拜和尊敬着。
历史上,脱胎于雅利安人婆罗门教的印度教,基因里便带有雅利安人在森林中形成的多神崇拜的印记,是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信奉万物有灵的宗教。如今印度人口超过13亿,其中80%的人都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崇拜的神就有3.3亿之多。他们敬奉的神灵中有许多都是动物,例如象神甘尼许和猴神哈奴曼,而老鼠则是掌管人间事业“繁荣成功”的圣加尼西大神的使者。1927年,印度各地普遍流行鼠疫,死者无数,但奇怪的是,唯独建有老鼠庙的德萨努克地区没有发生鼠疫,得以幸免。冥冥之中,似乎真有神灵庇佑着当地子民。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诞生的根源,每一方土地也都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故事。来到克勒妮·玛塔神庙的侧殿,拜上一拜,再依照习俗顺时针绕着神殿转三圈,轻轻触碰殿前吊着的铜铃,虔诚地跪地祈祷,耳畔铃音清脆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