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骞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出现钱币铸造不足值的记载,不少学者认为在金属本位制时期,铸造、流通大面额不足值钱币导致大面额钱币折价使用或者不使用的現象归结于通货膨胀,但笔者认为,铸造不足值钱币往往处在社会动荡,财力空虚,经济凋敝,物资匮乏时期,当局通过铸造、发行不足值钱币,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即铸币税,而不足值钱币大量流通,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另外,在金属本位制时期,老百姓看重的是金属本身的价值,而非钱币上虚值的面值,因此在这一时期,会普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币,物价暴涨,民不聊生,而且这种不足值钱币制度很难维系,严重的甚至导致朝代更迭。笔者通过对新莽、东汉末至三国、唐、北宋、明、清等不同时期铸币实物的研究,对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一、屡行不畅、最不足值的金属货币——新莽铸币
王莽掌权后,不仅在文化上创立“新学”,还在经济上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以减少汉朝的影响力,稳固其统治根基。新莽朝铸造的“契刀五百”“货泉”以及后来陆续制造的10余种钱币皆存在不足值现象,最大面值达到5000个五铢钱,并且屡铸屡废,反复无常。《汉书》记载:“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盗铸钱者不可禁”。可见王莽的币制改革不仅没有达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民间盗铸之风盛行的混乱局面,社会更加动荡、经济凋敝、民怨沸腾,导致新朝存在短短15年就迅速衰败灭亡。
二、混战时期的军费充当——东汉末至三国铸币
东汉末年,时局混乱,董卓毁铜人,坏五铢钱,铸不足值的小钱,以致物价飞涨,出现“(谷物)一斛至钱数百万”的情况,百姓非常不满。曹操为相后,吸取董卓教训,废小钱而用五铢,文帝时更是“罢五铢钱,使百姓以帛为市”。到明帝时,又铸造了较为足值的五铢钱,直到晋朝。足值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魏国的经济,没有造成民间的不满和混乱。孙权于嘉禾五年铸造了“大泉五百”,后又于赤乌元年起铸造了“当千”“二千”“五千”,均为不足值的虚钱,民众甚是不满,于是孙权于赤乌九年宣布不再铸造大钱,将之前的“大泉”熔铸为器物,才平息了矛盾。可见孙吴在铜本位下的及时止损也是无奈和明智之举。同为军用不足的蜀汉,刘巴建议刘备铸直百钱,数月之后,府库充实。后期钱币越来越薄小,用本来就不足值的直百钱来充实国库,导致严重通涨,民怨沸腾,经济衰退,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三、安史之乱下的自救——唐代铸币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被迫出逃,肃宗李亨即位。至德二年,复长安,次年改元乾元。连年战事,国库亏空,御史中丞第五琦上奏:“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为新钱,不废旧钱”。乾元重宝应运而生,初以一当十开元钱,实则仅重约二钱。二年,加增“重轮”钱,以一当五十开元钱,重仅约五钱。民间盗铸猖獗,屡禁不止,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两年后,刘晏接替第五琦,将开元通宝也改为当十,重轮当三十,但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上元二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乱已经接近偃旗息鼓,财政压力大大减小,已经没有过多铸造不足值大钱的必要。宝应元年,肃宗崩而代宗继位,刘晏借机索性将重宝和重轮钱改为同开元平钱使用,于是乾元大钱迅速被民间熔铸成小钱,乾元大钱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物价却在几十年后才恢复正常。虽然铸造“乾元重宝”是唐王朝面对危机时的临时手段,但战乱结束后及时恢复钱币足值,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后世中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积贫积弱的产物——宋代钱币
北宋庆历五年,铸庆历重宝以折十,重量仅约三钱。北宋王朝经过真宗和刘皇后30余年的折腾,已经积贫积弱;仁宗亲政后,又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中大败于西夏,南方内盗频起。在此内忧外患之际,辽兴宗借机发难,提出增加岁币,史称“庆历增币”。国库吃紧,军费激增的北宋王朝迫不得已通过铸造庆历重宝大钱来弥补一部分财政。但事与愿违,不到三钱的庆历重宝规定折十后,民间争相私自铸造,造成了混乱,地方叛乱也接踵而至。虽然不久就废折十为折三,但庆历大钱开宋大量铸造折钱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接下来的大多数皇帝均有用大量铸造略微不足值的折钱来弥补财政的情况。靖康之耻后,偏安一隅的南宋更是大量铸印折钱、交子、度牒等不足值货币,引发更加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五、沿袭前制的失误——明代钱币
明洪武八年,朱元璋借鉴宋、金、元的先例,下旨印造大明通行宝钞,共一百文、两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六个面值,后加印小钞若干。与宋元不同,大明宝钞没有钞本,也没有完备的倒钞制度。由于钱币本身属于不足值,也没有准备金,所以政府无节制印造。在税收上仅收新钞,而且政府规定只要还能看清字就不回收,所以旧钞在民间只能折价使用。多重原因之下,宝钞迅速贬值,洪武八年一贯钱折米一石,十年后米价已经达到四贯,英宗时一贯旧钞只能换一文,此后更是近乎一文不值。更严重的是大多数明朝官员致仕后不再有俸禄,而且俸禄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俸禄是折色成钞的,导致明朝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从而加剧了明朝的衰败。
六、内外交困下的垂死挣扎——清代钱币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阻塞了滇铜进入中原的道路,许多地方不产铜,导致钱币铸造没了原料来源。咸丰三年,当局发行了咸丰大钱和银票,一两银平钱两千,而咸丰元宝当千钱才重二两,银票根本无法兑换。虽然清政府规定交税按成搭收大钱和银票,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官员根本不公告这件事,再低价买回大钱和银票上缴,因此获利。私铸一本万利,民间盗铸屡禁不止,造成大钱迅速贬值,直隶的市肆就曾公布行使大钱加三成的告示,一百文的商品大钱要一百三十文,可见不足值的大钱遭到了民众的唾弃。而“按成搭收”税费的政策更是被外国人利用,低价从市面上收购银票,再抵扣税费,造成了清政府大量财政亏空。在此内忧外患之下,恶性循环之下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
综上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铸造不足值钱币,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发行不足值钱币,虽然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但危机结束后如果不及时废止大钱或采取措施有效维护大钱信用,会导致物价膨胀更加严重,钱币信用制度崩溃,民怨四起,经济衰退,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而且这种也不足值钱币体系也难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