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瑾瑜 朱宇迪 祝 馨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传统手工艺通过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进行传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学生理解传统手工艺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有效教学手段。传统手工艺留存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显著的地方民俗文化差异,通过手工艺课程制作也可以将手工艺制作的区域性、多样性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手工艺课程制作中能够进一步了解传统手工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工匠精神。
在师范类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加入连接传统手工艺和文创手工艺品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维度视角理解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规律及产业现状,更可以通过手工艺品的商业化、产业化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手工艺及文创手工艺之间的联系,从“学研”迈向“产学研用”,同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将手工艺课程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机结合起来。
“手工业”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传统、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存在本身就“表明经济落后”“而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克服这种经济局面的落后”[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及文化艺术价值的追求不断提升,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的作用,文化创意将成为新时代的第一产业,成为驱动产业[2]。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和产业发展前景及体现区域文化差异的地域性、特殊性给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研究发展平台。传统手工艺与高校美术教育的结合主要通过美术类相关专业的手工艺课程及面向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来实现的。文化创意作品相关的内容则更多地通过“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开设的实践教学体验课及课外社会实践课程来完成。高校美术教育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处在传承与保护和高校课堂联系不紧密,高校文化视角教育与产业化视角无法融合,内容与产业无关、课程与内容略显单薄的阶段。这对于师范类高校培养综合型、应用型的师范类教育人才,体现高校教育与产业、市场相结合的理念无法匹配。文创作品作为兼具传统手工艺文化和艺术价值,又具有传承和保护的活态体现及产业和市场化视角的一个重要载体,与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手工艺课程结合将为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产学研用”多元化发展以及产业化、市场化教学实践视角的探索提供创新的路径。
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当前我国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过往的“非遗”手工艺大部分通过政府政策以及地方性保护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专项研究来实现保护和发展传承。市场化和产业化路径的尝试区域差别很大,许多地方结合区域特点在传统手工艺的产品化、市场化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产业不具备较强的文化产品属性和文化服务价值。
传统手工艺类文创工艺品的发展后继无力,核心在于传统手工艺的市场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化道路发展在过往过多地依靠政府和区域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往往是抢救性的、保护性的,不具备产业化基础是传统手工艺无法走上市场化快车道的痛点。究其根由,与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时代困境息息相关。传统手工艺传承大部分靠师徒关系、家族关系以及社会性关系。传统手工艺对于动手、动脑的高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回报的有限,使当代年轻人很少能够遵从传统的师徒关系,踏踏实实地学习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于统一,自动化的产线不仅生产批量的产品,也使人们对于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逐渐趋向于强势的文化输出方,多元化的文化逐渐面临被同质化取代的风险[3]。文化多元性的匮乏不仅仅使传统手工艺的市场被挤压,也影响了相关从业者在传统手工艺作品上的选择。随着社会城镇化和各行业自动化的加快,传统手工艺蓬勃发展的自然条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与现代社会关联度不高的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已经逐步濒临消失。依托于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文创作品如果没有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土壤和产业土壤,产业化、市场化的思维不能够构建起来,通过文创带动产业和行业发展与传统手工艺行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将成为空谈。
非遗类文化产品以及文创产品缺乏市场营销及系统性的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当前较为成熟的文物类文创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主要问题表现在,非遗文化产品的设计、加工和营销过程中对于文化底蕴的发掘不足[4]。作为文化传播及传统手工艺展现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重要纽带的高校美术教育在传统手工艺类文创作品的发展中应当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高校美术手工艺课程与传统文创作品的结合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学习和研究阶段,高校美术教育对其投入和教学的灵活结合是远远不够的。
传统手工艺具有的特殊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在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处在曲高和寡的尴尬地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开放,几乎所有专业的高校学生面临非常大的就业压力,作为产业发展规模小、就业前景不明朗的传统手工艺产业,除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及个体创业领域具有部分活力以外,很难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创业超高的“死亡率”又使广大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经济发展规律。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及家族式传承的特点又使本就小众的传统手工艺更加面临产业发展乏力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升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历史价值来实现经济产品价值的提升就成为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必经路径。文创作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最具有产业发展空间和完整的营销方法论的成熟产品,其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将为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市场化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而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保护、产品创新与营销推广、产业发展培育的核心机构将在传统手工艺和文创作品结合方面起到纽带桥梁和培育土壤的重要作用。传统手工艺课程与传统手工艺文创作品相结合是实现传统手工艺持续发展的又一创新路径。
“校企合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手工艺文创作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导入到市场的问题。但教育与产业“分离”的现象也使相关文创作品缺乏市场生命力,企业持续的投入很难在高校以外获得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手工艺课程中创作的文创作品具有较高的统一水准,如何建立针对不同传统手工艺门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创作品,统一的市场营销策略及推广计划,这些都是“政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在传统手工艺课程与文创作品结合的重要命题。
当前传统手工艺类相关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以课堂实际创作和课外集体实践为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传统手工艺类相关课程在高校选修课程及美术教育必须课程中也颇受欢迎。不少高校都常年开设传统手工艺等与非遗相关的学分课程,以公共鉴赏课、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等形式开课。同时高校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一环,经常以文化交流、艺术品鉴分享等名义邀请传统手工艺相关传承人到高校开堂授课。此类课程往往以案例及手工艺历史讲解为主,较少进行大量的动手实践。结合传统手工艺的多样性、区域性和材料的特殊性及文创工艺品的市场化、规模化需求,两者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上的结合既要考虑到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的传承,又要考虑到文创工艺品与之结合产生的市场价值的正向反馈。在已有课程架构的基础上,建议传统手工艺类文创作品与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融合通过以下几种路径来实践。
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和产业化的核心因素,传统手工艺相关传承人及从业者是传统手工艺行业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在当前“产学研”各方充分认识到传承人及从业者的主导价值之后,应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加强相关从业者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课外实践与相关手工艺企业及文创产业园区结合,来完成课外实践环节。观摩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实际工作环境和文创手工艺品的流水线生产,并通过调研报告总结、课外实践比赛、优秀作品参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手工艺类文创作品的行业中。
通过校企合作、专家顾问聘任、特色精品课程及教材打造、传统手工艺文创作品产业化涉及的技术与高校联合创新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通过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工匠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展现来提升高校美术教育中传统手工艺课程所欠缺的精神内涵。相关课程中要针对文创工艺品涉及的市场化及产业化等内容深入研究,也要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高校美术教育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短板是缺乏对传统手工艺加工技术及相应文创工艺品市场推广的实践经验。但高校具有的多学科优势、人员优势及政策资源优势,可以帮助传统手工艺行业解决产业化路径缺乏、产权及品牌意识薄弱、市场营销及分析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高校教师及教授等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可以弥补传统手工艺的理论研究基础,高校科研体系及相关人员对于国内外不同种类的手工艺发展历史及产业现状研究可以为传统手工艺的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通过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合作以及课题合作可以为传统手工艺类的文创作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以及规模化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在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及文化价值的体现上要优于西方国家,但在传统手工艺的工艺制作和创新设计上要弱于西方国家。以关注学生精准的动手加工能力和设计能力为主的手工艺类教学正逐步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这种趋势对于传统手工艺类的文创作品创作和相关产业发展尤为重要。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包豪斯设计学院就曾主张把手工艺训练当作包豪斯一切教学的基础,重视手工艺的所有分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一门手艺[5]。能够体现社会联系和实践应用的文创工艺品课程将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及教学评价来加强传统手工艺的实践及高质量文创工艺品制作,可以让传统手工艺与高校美术教育的受众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打破大学课堂与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及加工企业间的距离,结合传统手工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实现相关课程的内容创新。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能够具备更为全面的设计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为高质量的传统手工艺类文创作品市场化及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构建以创造高质量文创作品为目的的课程体系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的理解。教师与学生通过高质量的手工艺课程实践过程都能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原则和标准,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意识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持续尤为重要。
传统手工艺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属性使得其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异常艰难,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又使传统手工艺课程缺乏吸引力。对于高校学生、教师及传统手工艺的从业者及相关企业而言,在传统手工艺美术教学中加入传统手工艺类文创工艺品创作的内容,可以让各方通过市场经济、产业发展、设计创新视角来探索传统手工艺当前可能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实践中的不足,为处于困境中的传统手工艺发展提供不一样的实践方向,让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路径又多了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