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文化发展观视域下的城市文化重塑

2021-01-16 03:40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石绿色生态

陈 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

城市文化通常被定义为在长时期的生产、生活中,由城市居民共同构建起的、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城市内部精神文明以及物质生产的结合体[1]。狭义的城市文化单指精神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将二者关系作了具体阐述。

根据马克思对文化的概念界定,文化是指“特定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反映”。一方面,文化产业能丰富个体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还能基于各个角度展示现阶段城市具体发展情况,通常包括生产水平、财富资料、社会关系等方面。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文化的形成与培育[2]。与此同时,文化形态还能展现出当前社会的阶级利益情况,从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因此,通常具有较强的政治特征和经济属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基础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经济基础影响文化发展,但文化亦对经济、社会发展起能动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文化等社会体系发展都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但并非只有经济才会对其产生积极影响,而是在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产生的良性发展循环[3]。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亦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建构基础,会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建立产生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物质支持;城市文化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文化资源,营造新的消费领域,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城市文化和经济的高度融合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4]。

二、绿色文化是城市文化转型新方向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而非量的积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黑色发展模式,在资源红利消退后,资源对经济的拉动力逐步衰减,经济下行,环境破坏,转型艰难。城市经济危机及引发的生态和社会危机实则是文化危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思想层次的深刻变革,根植于黑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黑色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城市长效稳定战略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与自然需要和谐共生,在社会发现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实现自然环境共享、共建,否则会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正常生产生活,阻碍社会进步[5]。黑色文化的肆虐会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与成长,伴随社会公众精神文明的不断优化,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逐步成型,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稳定扩张。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前提是在全社会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化。

绿色文化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中衍生,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基于意识形态发展层面强调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将发展理念外化为具体的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绿色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在于其既有物质内容,又突出绿色理念;既研究客观世界,又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绿色文化目的在于解决黑色发展引发的经济体制漏洞及社会发展缺陷,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的具体发展情况,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三、黄石城市文化绿色转型的必然性

1.黄石矿冶文化是特殊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通常被界定为个体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主动构建以及被动吸纳的各种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等认知理念及其具体外化形式,具有较强的个体思想代表性,是凝聚人类智慧的文明结晶[6]。黄石矿冶文化属于城市文化范畴,是历代黄石人在从事各种矿冶活动中生成并发展的,是围绕黄石矿冶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财富资料及精神文明价值体,由于此项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导致矿冶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黄石矿冶文化依时间顺序可划分为青铜、钢铁、水泥、煤矿和有色金属文化,物质层面上包括历代矿冶活动中的遗址相关文物相关技术及矿业活动中的组织形态、制度、行动准则等;精神层面上包括矿冶活动中的风俗、传统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凝结的精神和理念。

2.城市绿色转型需要矿冶文化绿色化改造

黄石因矿而兴,从商周至今,炉火传承千年。然而,随着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黄石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下行,环境恶化,社会问题频发,城市亟待转型。

基于城市文化发展层面可以发现,文化能够全面展现出当前城市政治结构以及经济形式,同时文化又会作用于政治、经济,其高度发展还会对二者产生较强的积极影响[7]。城市文化能够基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影响个体精神文明构建,促进城市社会和个体意识形态一体化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及政治的结构优化提供动力来源[8]。因此,城市文化影响着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目前,黄石矿冶文化以源于黑色发展模式,不适于当今时代发展,应逐步转为绿色发展模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绿色文化作为绿色发展的灵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显现 “三期叠加”状态,经济发展更注重质的提升,因此,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应摒弃黑色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从产业细分而言,人类经济正逐步脱离单纯追逐物质财富增长的物质经济时代,以满足精神需求为重点的精神经济发展成为主流。随着资源枯竭,资源型产业在完成过渡任务后将交由新兴产业,利用矿冶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于地区而言,其标志着转变增长方式和摆脱资源依赖。发展经济同时运用科学的方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效战略目标实现,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力间的协同效应[5]。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良性经济循环。

从社会角度来看,市民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精神意识形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转型不仅是转变生产方式,更是变革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黄石矿冶文化作为黄石城市文化的主体,缺少对于市民生活方式的引导,加之黑色发展模式延伸出的黑色文化在社会形成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黑色生活模式”,铺张浪费,破坏环境。当下,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从根本上阻碍了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生态文明建设[5]。诚然,物质财富是个体进行正常生产活动的关键,但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保障人类长效发展的基础,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石,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战略价值[9]。因此,对矿冶文化进行绿色化改造,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扎根市民的生活,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植入市民的价值理念之中,逐步使绿色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

从城市形象重塑来看,运用绿色矿冶文化梳理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民生需求三者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从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并提供绿色文化食粮,培养提升市民绿色意识和素质;良好的城市形象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添活力, 又能在转变公众固有印象, 并且激发市民的社会潜力,由个体意向转为集体意志,共建美好家园,有利营造适宜绿色发展的内外环境。

四、构建新时期的绿色矿冶文化

1.人与自然共荣的和谐矿冶文化

矿冶文化作为黄石城市文化的主体,对市民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经济的绿色生产方式的引导存在较大不足。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具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以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覆盖范围来衡量生态文化的发展形式[10]。城市经济发展艰难、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方式上铺张浪费等现象的产生,深层次原因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绿色生态文化缺失。

首先,和谐矿冶文化要注重绿色生产方式。如有序开采及当代的节约资源,精细作业等。新时代的矿冶文化应意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单靠索取和破坏自然换取效益,合理地利用并关爱自然,自然的永续发展正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城市转型由文化转型开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既相互矛盾又可以辩证统一,将生态优势与文化相结合形成经济优势,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其次,要注重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摒弃黑色发展形成的生活方式,转而将绿色发展意识、低碳环保意识、合理适度的消费意识等相结合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方式,在社会广泛宣传和培养绿色文化价值观,通过舆论宣传来推广绿色生活观念,为绿色生活方式注入文化内生动力,打下绿色生活方式的文化基础;通过绿色教育来引导公民养成对绿色生活意识,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和发展的绿色文化氛围;增强公众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参与积极性,主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充分认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推进绿色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矿冶文化

黄石矿冶文化保存了不同时代的矿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但大多服务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下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这是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5]。因此,基于人本原则,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自然环境的共享、共建。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重视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其发展,让科技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服务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当下矿冶文化中的科技属性侧重经济价值与生产功能,忽视了生态与社会价值。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不断促进科技绿色化,树立以绿色、环保、低碳为核心的经济与环保并重的绿色矿冶科技文化。

目前,社会对绿色科技的认识还亟待提升,政府和社会应重视绿色科技发展,提高社会对绿色科技的认识水平,树立绿色科技创新理念,推进绿色科技实践力度,将黑色发展时代的科技转向服务绿色发展模式的绿色科技,以绿色矿冶科技文化,逐步形成科学技术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贯彻绿色生产理念。

3.绿色宜居的生态矿冶文化

摒弃“重生产,轻生活”的旧观念,通过环境治理和改造,以山水园林和多处工业遗址园区为基础形成融自然之美和工业之美于一身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的生活模式。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石风景优美,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与矿冶活动关系密切。例如,磁湖便是苏轼看见湖中往来运输磁铁矿石的船队得名。当下矿冶文化多以矿冶活动及遗址为核心,人为割裂了与自然山水的联系,同时,因历史原因,多数矿冶遗址多集中于山水秀美的市区,这也给打造黄石生态矿冶文化极佳机会。以绿色发展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矿冶遗址,将其建成集旅游观光、博物会展、文化创意、娱乐消费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实体终端,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在江中,山在城中,矿在山中”的沿江、沿湖、沿山景观带。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市民自发形成绿色生活新方式;亦是将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从而推动城市形象的重塑,打造城市新品牌。

4.制度规范的法制矿冶文化

矿冶文化的制度化在古时就已出现,由于矿冶活动的技术性及高危性,矿冶文化的特征之一便是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分工细致,规范明确,条理清晰。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城市经济环境问题,于当下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关[5]。结合时代背景,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法治矿冶文化目的宣扬绿色政治发展观和法治文化,规划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保障绿色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有序实施。

构建法治矿冶文化,首先,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为绿色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制度环境,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能力。从发展政治生态环境角度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作为绿色发展的政治引领;从绿色政绩等绿色执政角度构建绿色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绿色执政能力体系[11],作为绿色发展的制度和能力保障。其次,要建立完善绿色发展综合机制。一是需要优化城市经济发展评估系统,建设高效完善的评级标准,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不能仅仅通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情况;二是建立完善绿色发展建设责任制,如领导任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要追究其责任;三是做好环境法律的普法宣传工作,倡导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法治教育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提高社会环保法治意识,让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生态供给。

猜你喜欢
黄石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生态养生”娱晚年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