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映彤 清远市自然资源局
“集约”一词最开始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方法手段将能够利用的所有资源进行组织利用,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之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土地集约利用就是运用资金、人力和一些科技手段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实现产出最大化。而达到最大产出效益的临界点,学术上一般称之为集约边界,土地的集约利用通常是在集约边界进行的。
由于土地集约的合理使用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最大效益,因此,它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之下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建设需要。因此有土地集约技术方法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研制出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技术方法,才能有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才能让土地集约理论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真真切切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1]。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地集约化程度,因此,达到集约边界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必须统筹好这些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首先,土地集约程度会受到土地自身条件的影响。比如说这块土地的土壤质地、肥沃程度、腐殖质是否充足、灌溉水源是否充足等,长江中下游水网密布,植物繁密,土壤较为肥沃,而西北地区缺少灌溉水源,砂砾质地的土地没有办法储存养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自然是比较低的。其次,土地集约程度还会受到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南方的土地与北方的土地质地是不同的,南方多以红棕土壤为主,北方中原地区则是黄褐色的土壤质地,到了维度更高的我国东北地区,则是以著名的黑色土壤为主。不同颜色的土地类型,其集约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后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水平的高低也制约着土地集约的利用程度,发达的技术方法自然能够使得土地集约程度更高。因此平衡各种影响因素是达到集约边界的一个重要前提。
土地集约是指通过对国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来进行节约土地资源的一个过程,简称为“节地”。节地是在国土资源管理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技术组成和重要环节。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实施合理且有效的节地措施,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外学者认识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益处,纷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国外有关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土地保护等方面。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和市场打配合来配置土地资源。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出现得稍晚。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城镇化也迅速崛起,许多土地利用粗放低效而且耕地资源日益短缺。刚刚起步的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呈现出了许多问题。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来源。比如德国区位布局理论促进了德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均推动了相应土地利用模式的诞生。而国内学者也借鉴了国外这些前辈的理论,并阐发了一系列针对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方法论。但总体来说,这些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深度,薄弱的理论体系不足以支撑起土地集约利用的统筹建设[2]。
土地节约集约的评价研究最先由国土资源部所展开,随后在福州、包头和成都等城市展开试点研究。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和标准制定方面,国土资源部于2004 年出台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通过将经济评价引入用地指标来给出相应要求。建设部也相继出台了《村镇规划标准》等政策。由此可见,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对于定量评价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评价标准的动态性与客观性研究还有待完善。
21 世纪以来,城市化建设迅猛发展,但是也渐渐暴露出许多隐患。尤其是在土地集约利用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不论是国家还是研究学者都没有给予土地集约该有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在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力度不够。因此,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还有土地集约可以借鉴的经验不足以及系统化、科学化研究成果的缺乏等等。
国内研究学者应该系统地总结国内外已有的支撑理论,并对相关技术构成、模式结构和政策制度进行仔细梳理。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由多重条件影响的土地集约方法论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在结合经济地理理论、区域可协调发展理论和生态理论之后,来构造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地情的基础理论体系。
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土地集约利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首先,可以从墙体改革入手。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弃物和江湖的淤泥制作成的新型墙体材料具有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的特点,使用这种新型墙体材料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建设友好节约型社会[3]。从建筑功能层面进行改善是一项创新,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这项科学研究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
其次,可以加强退化废弃地恢复与再利用技术开发。提高退化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攻克采矿塌陷区土地生态恢复技术难关,将废弃地、退化土地、污染土地和采矿塌陷区进行恢复与再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后,可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对性需要集约利用的土地进行精确的测量,这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大幅缩短测量周期,加快土地集约利用的进程。
首先,从标准入手,加强对城乡规划用地的标准的管控。在遵守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原则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人口的总数进行综合考量,此外,建设用地的规模也必须严格把关,在此前提之下,合理安排不同的功能模块和占地所需规模。尤其是要把控好农村宅基地和工业产业园的用地指标。
其次,加强对土地集约标准的规范。比如产业园用地标准、村庄整改标准、农田高标准建设标准等。重点规范研制城市废弃土地、污染土地再利用标准和采矿塌陷区的复垦标准。
最后,建立政策体系来促进节地技术的落实。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对城镇建设、工业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这五大领域所做出的节地成果给予奖励,如降低税务费用。第二,对于某个实施节地技术的领域进行跟踪调查和效益评价,挖掘土地潜力。第三,针对重点项目,建立完善的管理配套政策,促进已获得节地效果的土地实现可持续节约用地。
首先,注重规划的科学性,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土地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攻坚战。打造一个系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前提。省级土地利用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和决策性,市级土地利用规划要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不论是省级还是市级,其规划都不能偏离科学有效的原则,否则规划就是一纸空文。
其次,注重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挖掘和节地控制技术的开发。有三个方面是研究的重点:第一,节地控制技术。要控制用地标准、地上景观的复合配置以及混合土地的分区利用。第二,研制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建设用地的规划指标以及用地额度标准。第三,强化工程化技术,尤其是地下空间与新型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工程化技术[4]。
在未来的土地集约发展中,必须加大对土地集约化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因为,人的思想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制造的灵感来源,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带来新思想,为土地集约技术方法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提高土地集约化的有效手段。应该鼓励和帮助这些人才去学习国内的以往经验以及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为研究人员进行技术方法革新和设备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相关人员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科学有效的土地集约利用技术方法体系。
此外,鼓励研究人员对于土地结构的合理配置、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综合分析,土地节约利用仍然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有问题客观上会推动我国节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抓住节地技术的开发重点,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