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北京中路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分公司
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的内容,该项工作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就需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结合会计信息化的背景来调整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充分的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能够加快企业电算化的进程,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要想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就有必要遵循相关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来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审计工作的内容。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首先,审计资源管理的结构要合理。审计资源是开展审计工作的最基础的条件,并且涉及的资料种类也很多,最关键的是不同资源的价值也是有所差异的。这足以说明审计资源的重要性,如果资源的结构不合理,将会对后续的审计工作产生不好的影响。基于此,需要优化审计资源的管理结构,需要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确保能够将审计资源管理落实到位[1]。同时,应该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各项资源进行共享,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对审计成本以及监督效果进行有优化。与传统的审计体系相比较而言,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审计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审计成本方面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基于此,为了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就需要在软件配置方面多下功夫,要做好软件开发和硬件设施的配置工作,以此才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并且,为了对审计成本进行优化,企业应该需要落实好审计项目成本工作,要全方位的分析成本的变化情况,找出成本优化的地方以及成本优化不明显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来优化成本控制管理,更好的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第三,要全面优化审计的风险。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企业应该提升审计风险的意识,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来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监督。为了做好全面优化审计风险的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点,要保持网络会计的开放性,在此基础上应该把做好对资源的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监督的效果。第二点,要不断的升级软件系统。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更多新型的信息技术被开发出来,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更新有关会计的信息软件,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审计工作的推进,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要提高信息化规范的程度。从审计工作的内容来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就必须要对相关的准则进行规范,提升信息化规范的程度,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3]。
从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审计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多数企业还是沿用的传统管理机制,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积极的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彻底的落实好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首先,要重视构建成本控制管理模式[4]。要将审计的工作重点放在成本控制转移上面,要摒弃掉传统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展审计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成本开支。但是,需要在对数据的整合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确保各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在跟踪审计工作时应该注重阶段性的数据整合,利用电算化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避免后期出现差错。其次,扩大审计管理控制的范围。在审计中风险管控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应该要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有序的进行。企业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找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管控,特别是要加大对重大风险的管控力度[5]。最关键的是要不断的扩大风险的管控范围,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施风险管控,不能将重点放在某一个风险上面,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都应该加强风险管控。以此才能更好的控制生产成本,将风险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第三,细化岗位职能。为了落实好审计工作,有必要对相关职能进行细化,要按照不兼容岗位权责分离来确保岗位,信息管理平台的维护必须要由专业的信息管理员担任,审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依据规章制度来执行,以此才能将软件的设计和使用分离开来,使二者相互独立,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确保程序的安全性,避免发生随意更改程序的行为[6]。并且要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更新,设备如果太老旧需要及时更换,以此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使用需求,提升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企业的审计人员一定要不断的强化内审的管理意识,同时应该数据信息化管理的意识,要打破传统审计管理模式的束缚,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不断的转化审计工作模式,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会计改革的要求。在优化审计工作方案的时候还应该把握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来不断的调整审计工作的内容,对审计的流程进行规范。传统审计管理模式最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不能及时的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也就是说存在严重的信息滞后性,这样的话信息数据将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价值,不能对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一定要不断的转化审计模式,要利用好会计信息化这一优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各项会计数据,给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受到行政部门的干扰和影响,审计部门应该加强与行政部门的交流与合作,要随时保持与行政部门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设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将审计的价值充分的凸显出来。要将审计进度、审计分析以及审计评价等内容与相关的技术结合起来,确保构建系统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并且依据企业的发展规划来搭建预算控制体系、自动风险提示系统等等,最终构建出一体信息化的财务管控模型式[7]。切记,在所有的系统中一定要将审计流程贯穿其中,以此才能提升企业内部监管的力度,不断的强化企业内部监管的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该要对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进行强化。也就是说企业应该重视对软件系统的风险把控,要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确保系统运转的安全性,最关键的是能够加强对数据的保护。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的财务数据呈现出分散性,且分布的范围很广泛,随之而来的数据也会面临被盗取的风险。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有必要建立防火墙,以此来不断的完善内控体系。通常来说,如果企业具有一定的实力,需要建立在财务部门建立独立的防火墙,避免受到外部的入侵。同时,应该设置访问权限,要对各个岗位获取数据的权限进行设立,以此来达到保护数据的目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只是负责数据输入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只有输入的权限,而没有审核的权限。如果在输入中发生了错误,需要及时将上级汇报,通过上级原途径退回处理。总之,权限的设立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对权限进行严格的要求,没有发挥出应用的监管作用,就很可能会受到外部的攻击,严重情况下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还需要设立审计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及时追踪、记录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状态,如果发现内部审计存在问题,要及时处理。
首先,需要构建资源信息库。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资源信息库,为了确保资源库的各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在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先汇总与审计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源。在建设之前需要做好调研工作,不能盲目借鉴其他公司的模式,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确保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同时,对于审计组织也需要不断的调整,争取做到科学合理的配置,要不断优化现有的审计组织结构。其次,要建立可视化报表。可视化报表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最关键的是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清楚,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审计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构建跟踪性审计流程,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最后,应该建立审计知识库。知识库的构建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规范审计人员的操作行为,确保审计人员的行业规范质量,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审计人员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保证审计工作能够高效、快速的完成。为了提升审计的专业性,企业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能够及时准确的对各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打造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会计信息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该对相关要求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来不断的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需要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并且还需要转化审计的模式;同时,应该致力于建设信息化审计系统,且要将信息技术与审计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及时的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