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高钰莹 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020 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几十年来冲击全球发展的最严重危机,对以科学技术为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由此造成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高层次人才是各国各地区间发展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层次人才聚集数量和整体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的竞争力及影响力,并直接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作为主要连接纽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将对当地人才引进和长远发展带来深刻影响。那么,考察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是牢固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制度基石。
人才引进与培养是各地区及相关学者都在研究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稳中有增。Manuel(2013)基于葡萄牙人才引进政策的相关数据,从人才发展视角出发,重点论述了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李蕾(2018)认为现今国内各个地方不断颁布人才引进政策招揽人才,但是政策设计的切入点与政策的部分条款内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李奂东(2018)对事业单位的人事情况深入分析,提出了要在人才引进模式和人才引进渠道上对原有模式进行创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人才引进政策展开研究,多侧重于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和引进模式的分析方面,但对于针对性和多元性的研究有待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顺势调整,在吸引、培养和激励高层次人才回归、聚集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并取得了较高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多由国家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国家意志比较明显。在当前国际环境恶化情况下,也成为相关国家打击中国人才引进的主要目标。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多由政府部门主导制定,社会公众以及用人企业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参与较少,缺少话语权。人才供给方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效率。
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尝试从多渠道引入人才,但对比目前国内各区域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可以发现,现有引进政策多以国家人才引进政策为背景,对接国家政策而设计,缺乏地区特色。正是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时的主导性以及用人单位的作用发挥不足,使得我国人才引进政策在设计中,按需引进的理念不够深入,不足以体现地区特色、产业特色,用人特色。同时,部分区域之间由于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的雷同,使其在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时存在严重的趋同性,因而也造成了高层次人才的低效率流通。同时,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后,为了能够落实人才引进工作,多以引进数量是否达标作为工作重点和评价指标,而对人才引入后能否根据预设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缺少科学的评价。
伴随着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流向出现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国际主体间博弈加剧,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科技发展打压日渐加深。但随着中国的科技崛起,人才回流已经成主流趋势,中高端人才回流数量继续增长,有一定阅历国外人才回流比例显著上升。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不再以经济报酬作为唯一决定性因素经,文化认同、教育、发展、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日趋明显。国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主要包括奖金吸引、引进学科带头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四种模式。很多地方政府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招聘设置存在严重的同质性,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福利,奖励模式上差别不大,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区域差异,从而导致高层次人才在引入和流失之间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此外,我国还推行柔性引进政策,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拟对以柔性方式服务其他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限制,使得柔性引进人才待遇无法保障,产生的科技成果归属权存在争议。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多由国家政府主导制定,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度较低,在实际的人才政策制定当中,应当增加用人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发言权,拓宽参与主体,不同行业的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到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提供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加政策制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
各区域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应考虑地方特色、区域特色,充分调研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差异化的人才引进政策设计,深入贯彻按需引进的机制,从而制定出高效率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使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中能够充分体现出高层次人才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人才引进之后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
伴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的变化,以及高层次人才回归心态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模式,除传统模式以外,也要更多考虑到教育、发展、家庭、环境、文化认同等其他因素的激励。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方案,鼓励科研院所、实验室、政府企事业的研发部门、高校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特别是我国亟须突破的核心技术问题和瓶颈问题的研发项目,广泛吸收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或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