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星 李效洲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显著的紧迫性,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群体中开展,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首先清楚其面临的问题、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场域中共识的集中体现,构成了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食粮和价值遵循。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其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之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藉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精神内核,是华夏儿女接续奋进的思想结晶和价值引领,是中国软实力的关键角色和伟大灵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强烈的责任感、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栖息地、凝聚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又有利于消除外来腐蚀文化入侵的威胁、抵制西方世界文化的渗透、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立性,更有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显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上准确把握和高度凝缩了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塑造了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主导价值理念和共同精神追求,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滋养与价值支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和动力来源。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动因,是塑造良好整体社会面貌的重要举措和战略保障,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和关键缘由。这些成绩的艰难取得、不断巩固和再上层阶,需要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尤其是我们的大学生群体来推动和实现,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具有着更加紧迫的现实诉求。1840年以来的历史教训不断印证和反复证明: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是现代化进程中两个相向而行的不同方面。因此,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我们面临的带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的时代问题和现实课题。这其中,就要恰当地处理好人们现实物质利益追求和精神世界追求之间的关系。物质层面的追求完全可以依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完成,而价值多元化和传统理念边缘化严重冲击社会主体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认知,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这也就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强化大学生这个未来社会发展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群体的心灵塑造、引导其价值信仰、指导其社会实践。
21世纪的中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行、务实的合作精神等软实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体性构成,虽然拥有令人羡慕的发展前景,但也承载着一系列具有新特点的新任务与新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转化创新,是当今社会人们精神追求的高度浓缩,是全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因此,完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其对自身所担负任务的认识,既是对大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负责和考量,又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明确自身定位,才能做一个“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只有通过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其自觉和规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科学认识和准确理解自身与社会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矛盾,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目标,最终促使其全面发展。
近年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推动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旨和主要意涵,逐渐明确了其突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越来越懂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不断涌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难和考验。
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也助推人的素质逐步提升。经济动能的转换、社会转型的加快带来多元文化的出现,这也造就了人们的素质参差不齐,社会中难免有有违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发生,尤其是金钱至上观念弥漫在社会中,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这与我们大学生因受到良好校园德育教育而形成的崇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社会主义道德追求截然不同、相差甚远,从而使我们的大学生对校园教育产生疑虑、价值判断发生松动、道德认知受到影响。这其中,我们很多家长、老师都很难以身作则、做到言行如一;只讲空话,不落实到实际生活实践中去;另一方面,以宣传新自由主义、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为己任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不断侵蚀,这也持续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由于其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遇到社会上的道德缺失事件与价值争论时,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陷入深深的内心困惑、激烈的思想冲突之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经济建设、投入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长期以来,高考改革的滞后致使应试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主宰角色。与之相对应,以提升多方面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则面临着发展受阻的现实境况。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之下,学校特别注重文化知识的灌输、学习习惯的培养及课程成绩的提高,这种关注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甚至到高等教育阶段从未放松且越演越烈。而精神世界的塑造、素质教育的提升、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别于单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需要学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从教育方向到教育功能、从考试制度到评估体系,方方面面的改革与进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众多高校在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依然采取应试性的、填鸭式的、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致使大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够。这样,大学的文化知识教育,与正确人生价值形成、良好人格魅力塑造、崇高理想信念培育彻底脱节、完全割裂来开。也就是说,高校教育,没有很好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等道德信念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更没有使这种道德信念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具体实践。
价值观是特定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的内核,生成于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反思追问之中,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实现、逐步深化、得到发展。然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着自我价值认知与自我具体实践之间的抵牾、崇高的道德意愿与现实的道德行为之间的脱嵌。比如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激烈冲突和严重碰撞时,很多人虽在思想认识上极为赞赏和高度认同集体主义,但在落实行动上往往表现为强烈地追求个人利益;当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出现重大矛盾和必须取舍时,很多人虽在主观意识上试图追求精神满足和精神需要,但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会极力谋取物质利益和物质需求。有真挚的爱国情怀和至诚的报国志向,却没有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伟壮志、磅礴野心,却没有在生活情境中做好细微小事的实干精神与踏实心态;有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准确辨识和科学认知,但缺少具体落实的良好习惯和实际行动。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沁润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过程,并引导其付诸实践,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才和挖掘人才的有效手段和主要方法。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更加有效地集聚起来自各方面的系统性合力。
政策的引导机制、制度的激励效应、规定的制约作用,使社会主义价值观真切、有效地渗透于多元社会情境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诠释、培育和践行,必须要遵循核心价值观为主与多元价值观为辅相结合和自我实现与社会奉献相统一的原则和理念。我们既要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阵地、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立体的观念体系,又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社会需求、容许和规范健康社会思潮的正常存在、引导其他价值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良性发展。我们既要给予个人获取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各种资源的权利,又要保障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不阻碍个人依托于既有社会资源以实现个人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既要使社会协调有序地高效运行,又要使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形成对所处时代语境与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正确认知。我们要以创新育人理念、激活政策机制为引擎,以政府主动引导、全民积极践行为特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鼓舞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高校是培育和弘扬、践行和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多得、得天独厚的场所。高校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总导向、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共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兼顾的原则,多方法、多渠道,增强自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教师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重要主体,因此,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表现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老师们既要内外兼修、又要言传身教,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优良的品格,既要有传授知识的责任和义务、又要有育人为本的觉悟和德行。老师们既要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更要扩宽渠道以全面增强品德育人:组织大学生参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公园、爱国教育基地,举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文化体育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讲座、论坛等。同时,老师们讲授的内容要体现价值性、生动性与针对性,把我国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融入到教学中去,助推学生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还有借助网络平台、校园媒体建立专栏、开设论坛等,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倾向与理性认知水平。
大学生人生的出发点始于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塑造带有原生态的意蕴,对个人良好品行的建立和崇高价值理念的确立具有启蒙性、根本性和长期性影响的特点。良好家风的酝酿、优异家教的形成,是一个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首先,家长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者定位,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手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家长要重视作为教育环境的家庭氛围的影响,针对子女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最后,教育的内容要全面而丰富,既要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又要有精美新潮文化知识,既要有生理健康常识、又要有心理健康学问,既要有勤勉上进之志、又要有为人处世之道。优良家风和良好家教的形成,可以从根基上铸就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其在回报家庭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另一方面,全社会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倡、鼓励和支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活动和现象,批评、反对和抵制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物;还要根据各地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现时代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富有生机、展现活力;更要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奖罚价值导向机制,依据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给予人们的行为以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惩。这样,推动家庭与社会的作用互补,强化协作化的整体性育人模式,才能形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强烈认同、深刻理解和真正掌握,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知、再深化为情感自发、并转化为自觉践行的过程。广大青年学子,要从自身出发,从此时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2],历练自己、成就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唯有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各项技能,才能使知识转化为真本领;唯有既博览群书又术业专攻、既胸怀天下又立己达人,才能使知识造福社会、利于他人。我们既要引导大学生从大处着手,明大德、守公德、在奉献中实现自我提升,又要帮助他们修好私德、不侵犯他人利益。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树大德、立大志,胸怀祖国、利于人民,这才是大学生应有的立场和态度。我们大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依附他人,明辨是非、懂得选择的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又要树立正确“三观”、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和不当思想观念的影响。另外,我们既要把小事做好、做细、做精,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又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承担职责和角色,勇扛时代重担,挥洒青春的汗水和激情。大学生既要内修于心、又要外化于行,使内化与外显相得益彰、互促互进,在理想和现实的良心互动中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进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