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化存在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关系

2021-01-16 17:12唐凤霞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场域载体精神

唐凤霞

(安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便是守住这条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中华民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能够看到一条清晰可见的文化血脉。然而当代的中华民族就像是一个因为行走了太多年而有些疲倦的老人一样,在面对着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浪潮之下,略微显得有些沧桑和疲惫。文化自信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之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当代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和挑战,应当从人的文化存在的角度去思考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意义,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来守护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恢复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文化人”,是教育者用实际教育行动编织的,人与国家及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这条纽带给了所有存在于这个国家、民族之中的,认同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人以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和奋斗精神。基于人的文化存在视角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当代中国而言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其既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塑造出安顿其意志、寄托其情感、认同其理智的精神家园,让大学生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更加切实的政治认同感、社会归属感以及自我成就感。

一、人的文化存在的基本理解

(一)人的文化存在的哲学含义

1.人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而言,人是“现实的人”,与“处在虚幻的,离群索居状态的,或者是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实之中的人必然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而实现。可见社会活动即社会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人通过社会实践来改造世界,创造适合于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人的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意识的支配之下而完成,基于群体存在的角度而言,人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一定社会关系性,也就意味着不同个体的意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通性。这个互通性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便是文化,这也直接证明了人的文化存在即是人的存在的本质。

2.存在

从哲学意义上而言,人的存在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物质层面的存在,即人作为具有实际生命的生命体而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其拥有独立且自由的实践能力。这种存在对应的是“有”和“无”的概念。其二是指精神层面的存在,根据人的哲学释义不难看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需要在物质层面存在的基础之上拥有相应的意识,即精神的存在。这两种存在缺少了任何一种都无法认为人真的存在[1]。

3.文化

文化一词当分而理解,文即为文采之意,《论语·雍也》对于文的表述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即为“文采”之意。关于化,则通常理解为教化之意,《说文解字》之中所言“化,教行也”。文化一词合并而使用则见于《说苑·指武》“……凡武之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便是与今天所用的文化一词的意思相近,即文治教化之意。当代所指的文化一词,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便是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所有积累下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则单指精神财富,即人的观念、思想、价值观等意识形态范畴的内容。

如今文化已经被看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也被看成是社会凝聚力的体现。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文化既是工具,同时也是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可以更好传承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才,而其实现的方式之一便是通过文化的感染力和精神凝聚力。

(二)人的文化存在的基本表征

1.实践性

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意义,也是人的文化存在的基本前提。人需要在一定意识的作用之下开展实践活动。人之所以可以创造历史,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维系着人的生存,同时也在进行一定的精神创造。人类通过一定的精神创造来形成社会,而由于有了社会的存在,才使人超越了自然属性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2.主体性

文化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其必须要依赖于人的物质存在,即人首先应当作为生命体而存在着。从这角度来看,人的文化存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便是主体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意识作用之下发生的,而不论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意识为何,其首先都是具备为我性的,因为人需要先满足自身的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进行实践活动。

3.生成性

人既是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从这一点来看,人的文化存在的另一个特性便是生成性,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的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是会随着一定外部环境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需要而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的。同时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物,其对于外在事物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而人一旦进入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中之后,其自然而然地会去接受另外一种文化,但同时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的原本的文化却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依然会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通常人对于另一种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往往是建立在既有文化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特点也很好地体现了人的文化存在的生成性特征。

二、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价值是维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价值的角度而言,文化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而从价值作用的效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等更加符合社会当代主流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客体(学生)之间本就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基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质性基础。作为学生而言,其意识形态与当代主流价值体系并不完全契合,尚有许多待塑造和待完善之处。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充分认可学生的文化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而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理解和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人”的发展和完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基础[2]。

(二)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人的文化存在是人存在的最为根本的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人的发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人作为客体而言,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规律。任何忽略或者违背了人的文化存在内在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将是不成功的,因为人的文化存在决定了人的人性基础,也就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包含了人的思维、心理、精神等的内容。精神存在的任何一项内容都有其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既作用着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影响着精神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在客体心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品德的内化及外化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都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作用统摄范畴之内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受到人的文化精神存在的发展规律所限制。

(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环境

文化场域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空间。通常一个社会的宏观文化场域是由该社会之中的主导文化体系所构建而成的。宏观文化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环境,而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环境,往往越是先进和文明的社会,这个开放性和多元性表现得越明显。然而不论何种社会文化环境,主导文化只能有一个,这也是文化场域的排他性特点的体现。文化场域包括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氛围、政治生活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等。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涵盖在文化场域之内的,从文化场域这个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文化存在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之内的概念,但是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作为承载人的文化存在的空间载体,文化场域包含了所有的以文化为方式的人的社会活动。因为文化场域的存在,才使人的文化存在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环境的存在,由于有了文化环境的存在,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质化。

三、基于人的文化存在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一)提升文化主体能力

人是人的文化存在的核心及主体,人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在创造着文化。在传承与创造的过程之中,人是自知的、自觉的和自为的。人通过理解、凝聚、内驱、创造等具体性文化行为来展现自己的文化存在。人的文化存在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即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主体能力[3]。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提高之处便是忽视了其与文化的逻辑关系,甚至有的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割裂开来。这不仅有违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个人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的存在当以文化的理解为前提,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理解力更应当是当代高校政治教育的关键。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存在的本质则在于自知和反思。当代大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较为欠缺,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使很多大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感受西方文化,而致使其对于本国文化有所忽略。作为教育者而言,应当积极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匡正自身文化存在的方式,并通过稳固自身文化主体能力的方式来适当地拓展自身的文化张力,形成场域效应。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自觉之后,教师还要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来,以此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文化凝聚力,让学生更好地肯定和明确自身的文化存在。对此教师既要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认真为学生厘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存在于自己精神世界深处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从历史的高度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和沧桑,树立起学生文化自强的意识,让学生可以以更加从容的态度来看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创造力。

(二)拓展文化载体

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包括书籍、文物、建筑等,但现阶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却为数不多。这并不意味着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文化载体数量有限,而是因为教师的重视程度有所缺乏,仍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局限于教材、校园环境之中的物品等。在拓展文化载体方面,教师应当做到现实载体与虚拟载体互补性使用。对于现实性载体,并不需要其完全属于高校政治课堂和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其可以是公共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文化旅游景点等,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精神层面予以引导,鼓励学生去接受丰富的文化载体的熏陶和感染,亲身实地地去感受文化。对于虚拟形式的文化载体,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互联网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文化内容的推送、讲解、交流。在虚拟载体之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化方面的新闻、热点、事件等,以交流和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理解和辨识能力[4]。

(三)优化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寄身于高校的校园环境之中,也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相关。不同维度的文化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依托。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对于学生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训育作用,注重社会对于学生的化育作用。在发挥学校训育作用时,教师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价值理念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熏陶作用,将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而并用,如经常举行一些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受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在发挥社会化育作用时,教师可以经常将社会上一些可以正确反映当代主流价值观的人和事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四、结语

文化存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文化存在的基础之上,旨在提高人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的契合度,是人的文化存在的具体式样、生成过程以及最终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其教育实践过程实质上是促进人与文化之间相互认同和融通的过程。从更高的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文化存在的具体式样,其更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和彰显文化底蕴的任务,在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过程中追求“文以载道”价值诉求的体现,以培养学生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的具体教育方式,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场域载体精神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