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

2021-01-16 14:35:46丰国欣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语言学

陈 燕,丰国欣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多元化发展,我国各种语言学习正在逐渐升温,而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启蒙时间也越来越早。但针对儿童二语学习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不足,急需开发。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相对复杂,其理论和研究方法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语言学习的内在影响机制,以及生理,心理和语言发展的特性[1]。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错综复杂,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本文重点分析其四种内在影响因素和三种外在影响因素,希望将它们有机结合,总结出有助于中国儿童二语习得和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经验。

一、 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识

1.什么是儿童第二语言习得

在谈儿童第二语言习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语言习得”这个词。语言习得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习得”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自然潜意识过程。关于“二语”的定义,学术界的不同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语言学家强调“二语”与“外语”的区别,二语指的是在一个双语或多语言的国家,一个人母语之外的语言;外语是指本国家的人们学习的其他语言。一般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意味着在自然环境或课堂学习外语。它不仅仅是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习得,也包含把法语、德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本文所述的“第二语言”意义广泛,包括“外语”和“第二语言”。现在在中国,第二语言的学习主要是指英语语言的学习[3]。

Lenneberg(1967)提出的“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习得关键期大约是从2岁到青春期,在此期间语言能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习得、掌握,但超过一定年龄后,大脑就不再具有这种语言输入的能力(Ellis,1999:295-296)[4-5,11]。随着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理论的发展,我国语言学习越来越受青睐,而且英语启蒙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儿童的第二语言学习,很多方面与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相似,但是儿童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效率、思维方式与成年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和研究。

2.儿童二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

Krashen(1982,1985) 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会导致第二语言习得的滞后。在儿童和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6-9]。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依赖于语言学习机制,可以在自然环境下轻易地习得语言,但是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一直在发展,还不太成熟,大脑的机能还没有固化,习得过程不太稳定;成人往往依赖于其他的大脑机制,从现有的知识寻求相似性,接受新事物相对缓慢。成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学的自我意识倾向于评估其他的感受,学习语言时,害怕出错。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阻碍了语料和语境的处理,进而降低了学习者获得和使用第二语言的机会。这意味着,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儿童比成人更能积极投入,保持好的学习态度。

总而言之,儿童二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大脑加工上,大脑加工语言的方式上以及在语言学习方式上。儿童与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应该认识到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具有哪些不同优势,因势利导,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语言发展。

3.儿童二语习得的几个阶段

儿童学习第二种语言,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他们已经完全习得母语并能熟练使用。

接着,他们第一次接触第二种语言时会经历“沉默期”。这一阶段将维持数周到数个月。这个沉默期很有可能是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初步理解和掌握的时期。孩子的年龄越小,沉默期越长。因为与年龄大的孩子相比,低年龄的孩子阅读、理解、记忆力较弱。处于沉默期的儿童要想表达自己,主要依靠身体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简短单词。

第三,逐渐开始使用或模仿短句造句。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词汇、短语、习惯用法等方面。如“Yes”,“What's this?”I can...这些句法结构还没有在儿童的语言系统中成型。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能够自己造句的句法知识,而这些短语和习惯用法是在不断多读背记下来后再重复使用的。

最终,他们会开始自己造句。到这个阶段的语句将不再完全是记背的现成句子,而是他们通过已经掌握的句法知识,结合新学习的词汇再创造的。刚开始,他们会运用一种类似“公式”的结构,将自己想表达的词汇插入或者替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到了后期,他们的表达逐渐变得熟练和流利,但此时还是会犯很多语法错误,如助动词和系动词的缺失(e.g. 把“I don't want to eat a banana.”表达成“I no want eat banana.”把“I’m not happy.”表达成“I no happy.”)。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部分语法错误是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不过更多的错误是单语儿童在学说话的时候都会犯的一些常见错误。

综上所述,儿童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复杂,制约因素复杂多样。学习者的自身因素以及学习策略、学习态度都会对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在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评价得过于单一。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是重要条件,评价是目的活动,包括收集相关教育资料、语言解释信息以及制定教学决策。要想取得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功,学习者必须意识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而作为教师,更应该关注儿童二语习得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从而合理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英语教学。

二、 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四种主要内在因素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智力等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水平的内在因素。影响二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语言学能,对儿童学习能力有直接影响;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进度和能动性;学习策略和智力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方法的使用。

1.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首先由John Caroll(1981)提出,是在整体智力中担任语言学习的特殊部分,也是个人能力素质之一。语言学能由语音编码能力、归纳能力、机器记忆能力和语法敏感等几种独立能力构成。美国心理学家Sparks(2001)认为,如果学习者在语言编码过程中存在缺陷,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都很难。根据Skehan(1986)的研究,语言学习的成功既与记忆能力有关,还取决于语言分析能力。语言学能的差异是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因此可以比较强烈地预测语言学习效果[2,14-16]。

根据Caroll(1981)的语言学能概念,有些人的先天性语言指数高于其他人,而语言学能在本质上是稳定的,不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所以仅仅靠简单的训练和调整是无法让孩子获得这个能力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是完全受先天因素的限制。事实上,干预是有办法改变一部分的语言学能的[2]。

语言学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首先,语言学能和年龄的关系密切。年龄决定生理认知和心理认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语言学能在外现学习、内隐学习中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语言学能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性别和年龄四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关系。语言学能对儿童和成人语言学习者的作用有差别。儿童比成人更依赖于内隐式学习机制。孩子的语言学能根据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男孩和女孩的语言学能力因人而异。未来的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儿童的语言学能制定出适合大众的语言教学法。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又称“学习的动力”,是语言学习的个人因素中最主动的因素。针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从动机对二语习得发展作用和学习体验对动机促进作用两方面展开。20世纪50年代末,加拿大的语言学家Gardner&Lambert(1959)发表Motivational Varable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后,开始盛行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之后基于社会心理学继续探究外语学习的动机。1985年Gardener将学习动机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努力行为、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目标的愿望和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6-7]。

在初期的研究中,由于孩子对目标的认识不够充分,所以学习动机会影响他们的能力发展。21世纪以后,中国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研究人员主张,儿童语言学习者的动机比青少年、成人具有更自然的优点。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意识到母语的文化身份认同,所以对第二语言和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反而很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小学生内部存在两种学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的外部动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存在着不同的动机类型,但是学习动机是内部动机的人数逐渐增加。

在儿童二语习得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对二语的学习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无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证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有正相关作用,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就会好。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使之保持在一定的动机水平,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不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就很难取得教学预期的效果。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为了取得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方法。语言学习策略就是语言学习者为了更好地习得语言而采取的策略。它既包括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对学习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计划、评估和调控的宏观策略。英语学习策略有英语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培养英语学习策略,不仅仅是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获得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的语言学习创造条件。

Bialystok(1981)根据“利用信息提高第二语言熟练度的可选方法”,将学习战略总结为四种:形式练习、功能练习、监视和推理。基于信息加工认知论, OMalley & Chamot(1990)提出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Oxford(1990)从战略和语言资料的关系方面,将学习战略总结为直接战略和间接战略两种。Cohen(1998)则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了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学习策略的应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受到年龄的限制。同时,策略的使用受到学习热情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灵活的学习策略,不仅关注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功能;学会对信息进行分类,能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面对不同的学习情况时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1,3,12-13]。

关于国内学习战略的研究有30多年的历史,但还有不足之处。除此之外,国内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对象,青少年和儿童的学习战略研究还不成熟,研究方法比国外相对落后,很难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4.智力因素

智力,即智商、智能,具有先天性、遗传性的特点。智力因素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在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智力举足轻重。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心理因素,其中观察力、记忆力是智力的必要条件,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想象力、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

1)注意力是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儿童对英语的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英语成绩高低。刚接触英语这种东西,它不像电视节目那样具有诱人的新奇感,所以儿童未必会产生一定时间的注意,并且儿童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到别的事物中。

2)记忆力是儿童学习英语的核动力在学习英语中,记忆方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保证儿童巩固正掌握的英语知识,又能为进一步获得新知识奠定牢靠的基础。

3)想象力是儿童创新英语的基础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最基本的条件。想象力的作用主要是,使儿童在原有的英语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它可以使儿童认识到无法直接感知到的英语语言,使他们在这世界科技前沿通过英语沟通工具进行自由翱翔。

4)思维方法是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操作方式智力结构中的其他因素,都必须受思维的支配,都必须围绕着思维转动。它影响儿童在学习英语中智力的发挥。

由此可见,儿童的智力水平对儿童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无论儿童个体存在什么差异,他们的二语习得都会受到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

三、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三种外在因素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儿童二语习得的成功离不开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但外在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其中外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语言教育环境、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对孩子的二语习得水平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提是语言启蒙的年龄;而语言习得的主要途径主要依靠语言教育环境;语言观念和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受到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当然,母语、文化等外在因素也会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程度,在此并不一一赘述。

1.学习起始年龄

Lenneberg(1967)提出的“关键期假说”,围绕起始年龄是否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争议从未停止。根据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学习者的年龄会影响到生理认知和心理认知,以及元话语意识和语言学习时使用的学习策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学习认知能力不同,认知能力的不同又会对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学习方法产生直接的影响[11,17-20]。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Piaget把从一个人出生到青年初期的发展分为四个认知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是个体通过感、知觉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嘴吸吮来探索世界;逐步建立客观永久性概念,即不在自己眼前的事物并不意味着消失。

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是个体逐步掌握符号、表象的概念;“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的看法强加于其他人或事物。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是个体思维可逆,并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点是个体的抽象逻辑能力和概括能力愈发熟练,不再拘泥于形式主义[22-25]。

从人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可以看出,每个年龄都有不同的主要学习任务。同年龄段的学习任务难度不是一样的,而是相似的。在儿童学习语言的各个阶段,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关键点,帮助儿童开发语言学习天赋。2018年一项涉及60多万英语学习者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语法学习的关键期可一直持续到17.4岁,之后语法学习能力会持续下降。多个敏感期实验研究均说明,年龄效应在不同语言层面具有显著差异。

因此,在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开启自己的语言天赋。

2.语言教育环境

要想儿童最佳的习得第二语言,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必不可少,而教育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又至关重要。

许多研究认为, 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 put)是二语习得的重要成因, 其中最著名的是 Krashen 和 Long 。Krashen(1981、1985、1989)提出了“输入假说”。其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者按照自然顺序,理解比现在的水平稍微难一点的输入(i+1),自然地学习该语言。

2) 可理解输入对于二语习得是必要的, 但不是充分的;

3)通过提示简化的上下文和语言以外的提示,输入变得容易理解。

4)输出(即谈话)是学习的结果,不是原因,学习者的输出不促进直接学习[8-9]。

虽然Long(1991)同意Krashen的第3点主张,但是强调了互动式调整在意思协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换句话说,Long(1991)主张互动式输入比非互动式输入更重要[10]。

可见,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在儿童的二语学习中,一方面要创设多元化、丰富多彩、自由灵活的语言环境。比如使用语言材料多样化;材料投放形式多样化,使语言区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在专门的语言活动中平等交谈,正确引导儿童使用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能间接委婉地纠正语言错误,鼓励儿童自然灵活地将在课堂语言环境中学习到的单词和句型,运用于生活之中。

总之,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创设灵活多样化的语言环境,让儿童语言学习者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更大胆,主动,有创意地开启语言学习历程,体会语言学习的魅力,进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要把握每个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善于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才会全面健康的发展。

3.家庭社会经济状况

孩子语言能力的研究里面,有一项统计是十分令人注意的。就是有关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差距。父母与孩子互动表现出的各项优点,几乎一律随着父母亲的教育水平和收入能力上升而加分。亲子互动既然在量和质上面有这么大的差别,难怪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的语言学习之路走得那么不一样。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相对拥有更加深远的语言观念,更能为孩子的语言学习作出最佳辅导和长远规划[21]。

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对儿童词汇和语音意识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更加使用多元化的语言,有意识地增加语言词汇与儿童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儿童词汇量的增加。同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长具有更加超前的语言学习观念和意识,更能关注儿童的语言学习,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学习开始年龄、语言教育环境和家庭社会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在儿童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同时文化,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儿童的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儿童二语习得的研究必须全面地分析这些外在因素,充分考虑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家长要合理地选择儿童开始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最佳的语言学习情境和教学环境,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入,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共同努力为儿童二语习得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结语

本文分析、讨论了儿童二语习得的内外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儿童二语习得,不是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错综复杂,其成败不是某一方面决定,而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内在因素包含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智力因素等,对儿童二语习得起主导作用,语言学习起始年龄、语言教育环境、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也不容忽视。只有详细地了解这些因素,并能将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内外影响因素结合分析,才会更好地提升儿童第二语言习得能力。而如何将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有机相结合以提升儿童二语习得的效果,需要我们语言学习者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语言学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