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平,田爱香
(1.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2.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 菏泽 274015)
新时代伴随乡村振兴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大力开展,我国的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农村中学许多方面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盼。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中尚且存在一些不足,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这些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并最终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接轨。
高阶认知素养是超越学科领域的通用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三种形式。农村中学教师在高阶认知素养上尚存在一些不足。部分中学教师批判性思维不足,备课与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均不打问号。部分中学教师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的理念没有形成,习惯于按照已形成的思路来讲授知识和讲解问题,尤其在课堂提问过程中习惯于预设问题答案,学生答案符合预设答案的行为会受到鼓励,学生的答案不符合预设答案时,教师不置可否或要求学生再思考。此外,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基本理念,虽然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媒介都在不断变化,但部分农村中学教师在面对变化时却呈现出一些躲避心态和排斥心理。
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学安装了网络,也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少数农村学校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然而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素养的不足也显现出来: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处于初级水平,年龄较大的一些教师对网络接触比较少,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较少或应用层次较低。较年轻的教师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形式不够丰富,多是采用“课本文字+少量图片、动画”这样的PPT形式,而较少将网络在线平台与多媒体相结合,也较少高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表明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2.0时代所提倡的“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农村中学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多方面的挑战。普通教师实行坐班制度,在完成每天的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跟多个同学科教师在一个办公室里坐班,虽然便于开展同行交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但是对于备课、教研科研、家访、自我学习这些工作来说,坐班制还是带来一些不便之处。不仅如此,农村中学多为寄宿制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除了正常开展教学之外,还需要每天做好班集体的管理工作,监督学生的早晚自习状况,长时间的工作投入导致班主任睡眠相对不足。农村中学教师在接受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挑战的同时,还要应对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因为有的教师入编时考的科目和实际的教学科目不相符,加之,农村中学在平时考试成绩排名中,往往以城市学校为参照模板,与城市学校的学生成绩进行比较,这些做法容易导致农村教师的教学质量被低估。
教学环境方面,教学设施问题突出。许多农村中学的教学仪器少且陈旧;语音室和录播室等新设备并未配备;图书馆图书资料更新速度缓慢,而且几乎不怎么向学生和教师开放。校园生活环境方面,农村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闭塞,不少教师在县城或市区购房,因而上下班比较不方便。农村学校的地理位置也给年轻教师找对象带来难题。年轻教师在农村工作,交际圈狭窄,找到工作、年龄各方面相匹配的对象有一定难度。农村中学由于教师性别结构不合理,也难以在单位内部缓解年轻教师找对象难的问题。此外,多数农村中学没有专门的教职工餐厅,与城市学校每餐一两元的象征性收费相比,农村教师就餐收费较高。这些工作环境方面的不足给农村中学教师提出了难题。
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多为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相比非留守初中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足。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具体而言,留守初中生的躯体化水平要比非留守初中生高;留守初中生的强迫症状、焦虑症状、孤独感、攻击行为要比非留守初中生高;留守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水平要比非留守初中生高;留守初中生的人际归因更倾向于外归因;留守初中生的情绪管理、非认知能力要低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和道德素质问题也比非留守初中生突出,他们在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道德意志等方面有待提升,同时某些留守初中生存在打架斗殴、校园欺凌、抽烟酗酒、网络成瘾、违反课堂纪律等多种道德失范行为。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
农村教师的流失是指他们脱离当前的教师工作岗位,寻求新的工作岗位。农村教师的流失多表现为单向上位流动,即由农村流向城市或由条件不好的地方流向条件好的地方,并且在教育系统内部流动是主要的趋势,教育系统外流动是小比例群体。吴攀调查显示农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的比例为76%,其次体现为向机关、企事业单位、户籍地的流动[1]。30岁以下的女教师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女教师更容易发生流失;主学科教师相比副科教师来说,流失更多一些;骨干教师和高职称教师比普通教师的流动比例高。教师流失在农村中学是一个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通过不同途径离开所在的农村学校,并且数量在逐渐增加,这将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在农村物质基础不够坚实的基础上,农村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更新或增添需要逐步推进。同时,有些农村中学教师考虑到子女的上学条件、农村的生活质量而产生工作流动的想法。一些研究也指出由于城乡教学条件的差距,尽管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在3000~5000元的教师比例为70%~80%,但教师对这一工资待遇的满意度为一般。加之有些人对农村教师工作存在偏见,进而对城乡教师的尊重程度不一样。此外城乡差距也使较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打工赚钱,把子女留给家中老人照顾”的留守方式。这种留守方式影响了农村中学教师、留守初中生、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教师人力资源是由人力资源的概念延伸而来,是教师技能、智能、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综合[2]。教师人力资源对学校的贡献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教师人力资源需要学校管理者以多形式的投入方式来维护和增加教师人力资源的效能。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的机会和平台。加之部分农村中学的管理者,面对新教育理念的流行和推广,也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推动农村教师观念的更新,他们对农村教师运用高阶认知素养进行教学的引导力度还有一定的欠缺,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投入有所欠缺。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农村中学管理者对农村教师在工作中的多种挑战和困难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感情投入,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弹性化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开展,农村中学教师的观念已有很大改进,但转变过程比较缓慢。农村中学的许多青年教师有向创新型教师转化的意愿,但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加之缺乏指导性的学习平台和帮助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敢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农村中学老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时候会不经意间将初中生以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性。一些农村中学教师由于对课堂掌控能力不够,缺乏足够的教育智慧来教育学生,所以对不符合自己想法的答案常常采用忽略的方式。也有一些农村中学的教师意识到了留守初中生较多的现象,但由于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欠缺,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更做不到创新性地提高工作质量。
社会心理学认为,农村中学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各界重视和鼓励农村中学教师发展的良好举措,是农村中学教师成长的社会支持,将为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空间。
1.大力弘扬尊敬农村中学教师的风尚。社会媒体、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应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意义,把高度尊敬农村中学教师的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农村优秀中学教师的挖掘和宣传力度,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师的表彰力度,深入开展尊敬农村中学教师的活动,让尊敬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风尚。当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各方面都形成尊重农村中学教师的合力时,人们也会自觉抵制不尊重或者降低农村教师地位的偏见持有者。农村教师自身也会在尊重农村教师的风尚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其工作自豪感、责任感和庄重感也会提升。
2.构建“互联网+”的地方高校团队引领模式。构建“互联网+”的地方高校团队引领模式,首先要组建“一对多”的地方高校专家团队。该团队的组建以学科为导航,每个学科以3~5名高校教师为一个专家团队,每个学科将组建多个团队,每个团队可以与多个地方中学相对应学科的教师形成帮扶团体。其次,充分发挥云课堂的作用。利用QQ、钉钉、学习通等平台的云课堂,对农村中学教师的课堂进行实时录播,由其隶属的高校专家团队对其录播的课堂进行同步或异步指导。最后,利用高校的慕课平台,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高校制作的慕课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可以针对农村中学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水平、职业心理水平等问题开设专门性的网络研修课堂。
3.提高定向培养师范生的质量。定向培养师范生是未来的农村教师,在定向培养师范生走向正式岗位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准教师队伍的质量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为定向培养师范生开设了解农村教育的先修课。为定向师范生增设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教育家的农村教育思想、农村教育技术的变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相关课程,让他们认识农村的教育、了解农村的学生。另一方面,利用教育实习培养定向师范生和农村教育的深厚情感。让定向师范生的实习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并建立实习学校教师与定向师范生的指导模式,解决定向师范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隐患,这都有利于提升定向师范生对农村的感情。
4.加大城乡中学教师交流的力度。目前城乡中学教师的交流包括双向对口岗位交换和单向支教这两种模式。双向对口岗位交换是指市区中学和农村中学形成绑定关系,每年对口交换约四名教师。但是市区学校所绑定的农村中学基本集中在市区周围,远离市区的农村中学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往往没有机会进行对口交换。单向支教模式是指县城中学和农村中学形成绑定关系,每年由少数几名县城中学教师流动到农村中学去支教一年,但是农村中学教师没有去县城学校对口交换的机会。所以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应该加大,在改变单向流动模式,形成稳定的双向对口交换模式的基础上,拓宽农村中学交流学校的范围,适度增加双向互动教师的规模和年限,将更有利于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5.继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待遇。近年来,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综合收入还是偏低。为了减少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落差,稳定农村中学教师工作队伍,政府还应继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待遇。同时,学历待遇的提升也很重要。农村中学教师的入职要求经历了中专或高中-大专-本科这样的变化。已经工作的教师当时学历达标,随着时代发展可能变得不达标,这难免会给教师带来一些自我落后的否定感。因此,国家应出台一些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学历水平的扶助性政策,不仅可以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效能感和身份认同感,也可以从长远保障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为本”符合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指的是农村中学作为农村中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以关心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健康为切入点,通过合理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动力。
1.关注农村中学教师的精神生活。农村中学可以适当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在合格或高质量完成学校分配任务的基础上,将教师坐班制进行弹性化。此外,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外出学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机会外出进修和参加各种研讨会。农村中学不仅要给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创造自由度,而且还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空间。学校可以给教师一定的休闲时间,开发学校的休闲资源,结合教师的兴趣、爱好组织静态和动态的休闲活动,并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讲座,以定期梳理教师的不良情绪、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农村中学有必要积极构建学校的人际关系。农村中学的管理者,应积极关注教师的需求、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真诚对待本校教师,这样可以构建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农村中学还要积极发展教师间的合作文化,讲述轶事、协助同事、分享自己的成果、打造合作团队是基本的合作形式,这既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又可以提高教师间的依赖性和融洽感。同时,农村中学可以创造“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让家长、农村社区有走进学校进行参观、沟通的机会,让教师也有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农村社区进行访谈的机会,以此促进他们之间的社会情感。
3.全方位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全方位的教育技术培训着眼于技术素养、应用氛围、实战技能、评价体系等,从多个方面来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在技术素养方面,学校可以以开展讲座的形式让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有所了解。在应用氛围方面,学校应先鼓励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使用起来,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示范引领的信息技术使用格局。在实战技能方面,学校要提升培训频率,而且分学科开展。每次培训选取教学科目中的实际内容,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目标。在评价体系上,立足于课上和课下对PPT、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科教学工具等的使用情况。
4.完善教师所需的校园资源。农村中学应积极申请财政拨款,优先购买财政资金可以支付的软件资源,对于无力购买的软件资源,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与市区中学建立帮扶关系,实现软件资源的部分共享。图书馆资源既要保证纸质图书的更新速度,也要增添电子数字资源,并且让农村中学教师和学生真正地使用起来。对于学科设施的建设,将财政拨款和校友资源相互结合,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提高校友对学校建设的支持意愿,按照紧急需要和一般需要将设施逐渐完善起来。加强食堂建设,学校在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的基础上,降低农村中学教师的就餐收费,改善食堂的服务态度和提高饭菜的质量。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含道德素养、能力素养、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职业素养的综合水平是影响教师工作质量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所以教师自身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1.升华教师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农村中学教师升华自身的职业使命感,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中学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明镇区(镇区总体还是农民身份)和乡村的初中生占全国初中生总数的63%左右,所以农村初中教育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石,农村中学教育强大了,国家教育才会更加强大。同时,农村初中生毕业以后开始产生分流,可能继续上学,可能去打工,也可能去务农,但是初中时期的素质教育水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初中生未来的生活理念影响很大。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于农村中学教师而言,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农村中学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升华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将教书育人的职责内化为自己的事业、责任和担当。
2.提升教师自身的学习素养。学习素养也称学会学习素养或学习力,是人诸多素养中的一种特殊素养,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以发展和提升人的其他素养为目的[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农村中学教师不仅要保持学习的态度,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元认知的分析理念,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学的什么、学的怎么样、学了以后是否在用、用了后怎么样”[4],做到对认知的认知。同时,农村中学教师要学中求变,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教师的知识并不是不容挑战的,任何知识只是一种表征方式,现在是真理的东西未必保持真理不变性。
3.将课堂教学与做科研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每一位教师应该走上从事研究的道路。将课堂教学与做科研相结合,是指农村中学教师将课堂当作一项科研课题来研究,带着观察与反思的眼睛去审视教学,将科研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课堂观察这些中小学教师适合的科研方法,去感受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魅力,并将这种做法常态化,把看似重复性、机械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一项日新月异的有趣的事业。
4.积极关注留守初中生。 农村中学教师积极关注提升留守初中生的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之一。农村中学教师积极关注留守初中生最直接的方式是给予他们一定的教师支持。比如常常注意和提问学生是学习支持的一种方式,经常表扬学生和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想办法帮助学生是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孩子有耐心、负责任、获得孩子的喜欢是交往支持的一种方式。在教师支持的基础上,农村中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关心留守初中生的同学关系、塑造和谐轻松的班级氛围等方式构建良好型的班级环境,以此来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