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创世古歌”与历史记忆

2021-01-16 13:08罗启华张海冰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古歌侗族洪水

罗启华,张海冰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关于人类的创世起源,各民族有不同的记忆方式,有的是通过神话、故事,有的是通过图腾崇拜[1],有的通过文字记载[2],有的通过壁画[3],有的通过歌舞[4],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体现出对人类创世起源的多元记忆方式。然而,不论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记忆,都是与特定民族所处的“生境”有密切关系的[5]。汉族的历史书写在文献典籍中,苗族的历史书写在服饰上[6],而侗族的历史是靠歌来书写。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民族历史、社会知识、生产劳动、男女社交、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民间信仰、风土民情、生活经验、文学艺术等都是靠歌来记录,靠歌来传承的。“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是侗族南部地区流传久远、老幼皆知的民间谚语,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或者称侗族是一个“超文字”的民族更合适。在侗族人看来有文字是一种束缚,是一种约束,是一种禁锢,侗族歌曲的表达超越了文字的束缚、约束与禁锢。“侗家无字传歌声”之说既是侗族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侗族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这是侗族人民在其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积聚提炼而成的一种文化观念与文化行为。以歌代文、以歌传文成为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一、侗族创世古歌中的人类起源:以阳烂侗寨为中心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村民总会告诉我,他们有创世歌,有人的根源歌。乡民中记忆力强的会多说,而记忆力不强则少说,但每个人都会说一点,只有“鬼师”记得最多。我在阳烂侗寨时,也常常会有乡民给笔者讲起人类起源的某些“片段”。从笔者所收集到的叙事古歌来看,尽管相互之间差异大,但其主体仍然没有改变,对侗族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2016年笔者参加吉首大学暑期学校,恰好遇上了阳烂侗寨的“扫寨”活动,在活动中听到了侗族祭司演唱的《人类起源歌》,笔者当时十分激动,可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带录音笔,没有录音下来,更多地在关注扫寨活动的仪式。之后,笔者在查阅侗族文献时,发现侗族的创世古歌在侗族聚落里还十分流行。于是,在2017年寒假期间阳烂侗寨举行祭祖活动时,笔者特地来到阳烂侗寨调查了当地侗族的“创世古歌”。而《人类起源歌》是侗族“创世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视为侗族叙事古歌的核心。

阳烂侗寨的《人类起源歌》唱道:“起初天地混沌,世间还没有人,遍地是树蔸,树蔸生白菌;白菌生蘑菇,蘑菇化为河水,河水里生虾,虾子生额荣;额荣生七节,七节生松恩,松恩真好命,生得十二子。”①在侗族创世古歌中,人类来源于森林,来源于森林的树蔸。但人类出现以后又遭到特大洪水的袭击,洪水遍地发,树倒房屋塌,坡上大树沉下河。世上只剩下姜良和姜妹,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到处去寻偶,想方设法解决人类延续的问题。

《人类起源歌》又唱道:“我不说根,便不知尾,不说边缘,便无中间,不说祖先,便无父的时代,不说父的年月,便无我们的日子。不说孙辈,便无曾孙后代。不说混沌初开,便无当今世界。当初唐骆置根,唐登置岭,洪王置雨,吴王置姓,山上置土地,水下置龙王,置龙在河,置岩在山,置蛇居穴洞,置虎在山林,置雷居天上,置云雾在山头,置人们居乡村。说起缘由话长,因为八男同地起,九宝同地养,因为地要翻天,天要覆地,发起齐天洪水,使得六国一片汪洋”①。在洪水滔天中,侗族的祖先去问松树:“松树啊,你生在高山岗上,站得高看得远,请你告诉我们,世上哪里还有人?我们要配对,我们要成双。”①松树开口说:“洪水满天下,世上的人都死光,你们要成双,只有兄妹来配上。”人们见死不回生,只剩姜良姜妹创造人,“姜良、姜妹两兄妹,男无处配,女无处婚,他两破常规成亲,成亲三年,生得儿子,捡得阿妹,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希奇古怪异常人,喂奶不吃,喂饭不吞。姜妹没有法子养,姜良将他砍烂。撒向地上尽生灵,肠子聪明变汉人,骨头坚硬成苗人,拿肉做侗人,肝脏做壮人,创造天下世间,千千万万无数人……①”

人类在遭遇洪水的灭顶之灾后,兄妹婚配的人类创世故事,不仅侗族如此,苗族与其他民族也都有相关传说,但其文化脉络是各不相同的。侗族的祖先分别是“树蔸-额荣-白菌-蘑菇-河水-虾子-松桑”;而人类的第一个姑娘松桑(包括松恩)都是龟婆在溪边孵蛋,扔了三个坏蛋,从一个好蛋里出来的。认为天地(自然)是孕育万物的母体,河流、山川树木、花草等都是由母体直接生育出来的,而人、鸟、兽、虫、鱼等是由母体滋养再生的。可见,在侗族的生命意识里,蛋生、树生也好,植物生、动物生也罢,人类的生命形式都是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人类起源的创世古歌,在侗族地区流行有不同的版本。以上是笔者根据阳烂侗寨祭祖活动中祭司现场的唱词录音整理而成。为了进一步核实该唱词的准确性,笔者还多次向阳烂侗寨的老人们请教,并对这段唱词反复进行过校正。但让笔者意外的是,在校正这段唱词时,村里的老人们却口述了另外两个人类起源的故事。

第一则人类起源的故事大致如下:“姜古置天,盘古置地,马王制弩,吴王创姓,山上置土地,水下置龙王,安排龙在江河,安排雷居天上,安排云飘山头,安排人居乡村,安排雾绕山头,安排黎民居四乡,制了世上无数姓,姓姓无数人,六国地下太平均。讲到混沌年间,八男同地起,八宝同地养。

第一养母帝,第二养龙王公,第三养虎郎公,第四养猫郎公,第五养蛇郎公,第六养雷郎公,第七养姜良公,第八养得满女姜妹。

说起缘由话长,因为雷公雷婆,脾气不好,性情暴躁,一讲就捶,再讲就打,打上半天,忽落地下,空中轰雷响,大地乱动颤,这时姜良去河边去采青苔,绕过三间屋五间仓。捉得雷公,铜锁未扣,铁链来绑,抓进屋,关进仓。

姜良去十盘九宝,打些猎物换卖,姜妹挑水过仓边,雷公像条溜滑的小鱼,花言巧语地讲:‘姜良知去知返,你这姜妹,你何不送点水给我喝?送件麻衣给我穿?你要做什么好看的,我会帮你做得更好看。’姜妹就真的送水给他喝,送麻衣给他穿。雷公喝第一瓢水两眼光闪闪,喝第二瓢水,双眼亮眯眯,打破仓,捶破屋,他叫青龙塞井,黄龙堵河,发齐天洪水,淹没人世间。

引郎贯公和太白金星,送个瓜种给姜妹,菜园来种,麻地来栽,天天去看,朝朝去扇,扇第一扇发芽,扇第二扇开叶,扇第三扇牵藤,扇第四扇开花结果,扇第五扇结个葫芦瓜,有仓那样高大。姜良无计,姜妹有法,姜良拿槌,姜妹拿凿,凿得葫芦瓜钵,四方端正,八面溜圆。还有腊一沓,南蛇一条,弩戟一张,飞箭三支。预先跟葫芦瓜说定,河水向东,你别往东,洪水向西,你别往西,洪水泱泱,你也回转本堂,洪水悠悠,你也回转本处,转来云彩下的廊檐脚。村脚有兄弟,村头有姊妹,村中有祖母外婆。

洪水退到地,人类亦已绝,女无人娶,男无人配,姜良姜妹打破铜钱起誓,结为夫妻。生下儿子,白饭不吃,甜奶不要,他俩无计,束手无策,便将婴儿砍肉入箕,砍骨入筐。肠子做汉人,骨头做苗人,肌肉做侗人。安置苗人在山头,安置汉人在衙门,安置侗人住乡村,又置人间无数姓,世上又发无数人,六国地下太平均!①”这一《人类起源歌》展现出了创世纪中洪水的由来、人种的保留、婚姻的无奈、人类如何延续等,无不昭示出侗族创世的智慧。

笔者收集到的第二则人类起源的故事大致如下:“张古置天,天高万丈,李王置地,地广无穷。当初拿狗犁田……天上不容,地下不载,九年洪水淹天门,第一浸天门,第二撞天门。九年洪水淹天门,九年洪水一时退,高坡变成平地突起高峰,万国人们都绝迹,只剩下姜良姜妹做夫妻,三个月上身,九个月解带,生下一男,有头无耳,有眼无鼻,有手无脚。斩碎为民,手指落地变成兴凤岭,骨头落地变成岩石,头发落地变成万里山河,脑壳落地,变成土塘田塅,牙齿变成黄金白银,肝肠落地百年成长江大河。置得野牛野鹿,热闹山坡六岭。置得团鱼一对,热闹长江大河。置得凡人三百六十四姓,姓姓有洲,姓姓有县。这样就开始了有人烟的时代。”①笔者认真对比了收集到的这三则《人类起源歌》,发现具有如下的共通性。

首先,在叙述人的起源是由于洪水淹没了世界,人类只剩下兄妹,经过百般的磨难,兄妹得以成亲繁衍了人类。这样的故事类似“诺亚方舟”,在全球广泛流行。但台湾学者王明珂认为这类“洪荒故事”,其实只是特定人群所在的某些山沟、溪河,而并非整个地球都是茫茫洪水。只是人们把他们所处的特定山沟溪河当成了整个世界而已,人们在叙述这种洪水故事时就描绘成了整个世界的洪水,洪水故事就这样成为了人类的一个共同记忆[7]。就其本质而言,人们对洪水故事的记忆是在寻求人类来源的一个解释系统。这种解释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我更关注人类不同文化下的民族在处理洪水故事后的人类繁衍时,为何却采取了不尽一致的方法。

在侗族的洪荒故事中,洪水之后,人类只剩下姜良和姜妹两兄妹,同胞兄妹成亲是一个难题。其实,这是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有一个能够被人们接受的解释框架。洪水过后,没有了人类自然繁衍的可能性,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才采取了同胞兄妹成亲繁衍人类的办法。而作为对这种繁衍方式的自我惩罚,他们“生下儿子,白饭不吃,甜奶不要,他俩无计,束手无策,便将婴儿砍肉入箕,砍骨入筐。”而只有将这些砍下的肉骨撒向山野,人类才得以繁衍。其实,这里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第一个伦理底线的问题——兄妹通婚是被禁止的[8],但在人类种群面临绝种的危机时,这种禁忌是可以被突破的,但这种突破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付出代价,同时也就警示了今天的人们,要突破被禁止的东西,都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其次,在侗族的洪水故事中,不仅叙述了侗族的来历,同时也叙述了与侗族有关联的其他民族的来历,如汉族、瑶族、壮族、苗族、蛋人等,他们都是同祖的,都是姜良和姜妹的后裔,只是其构成部分有差异而已。《人类起源歌》唱道:“姜妹没有法子养,姜良将他砍烂。撒向地上尽生灵,肠子聪明变汉人,骨头坚硬成苗人,拿肉做侗人,肝脏做壮人,创造天下世间,千千万万无数人”①。“先置瑶人祖先,瑶坐八面山坡,木皮盖屋,挖土种粟。逢山吃山,逢水吃水,钱粮不纳,门户不当,朝吃无忧,夜吃无愁。又置汉人祖先,汉人坐天下,皇帝纱帽戴,绸缎穿在身,金牌挂胸前。银牌挂后面,穿鞋踏袜,朝吃无忧,夜吃无愁。又说蛋人祖先,蛋人坐潭溪、九宝,大田养鱼,冲田栽糯,吹芦笙,唢呐,逍遥宽了,钱粮不纳,门户不当,朝吃无忧,夜吃无愁。又说壮人祖先,壮人坐壮家庙子、羹水,进门脱鞋,穿袜齐膝,葬有好地,葬有好坟,钱粮不让,门户不当,朝吃无忧,夜吃无愁。又说苗人祖先,苗人坐九重、罗告,山盘装弩,群众练枪,勇悍好斗,钱粮不纳,门户不当,朝吃无忧,夜吃无愁”①。在这段创世古歌中,阐述了与侗族有地域关系的汉族、瑶族、壮族、苗族、蛋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性,但不论从事何种生计方式,都过着“钱粮不纳,门户不当,朝吃无忧,夜吃无愁”的悠闲自乐生活。在这样的叙事中,人群的存在不是孤立,总是与别的人群相互依赖,自己的生存既是别人的前提,同时又成为别人的依赖,反之亦然。由此而建构起各民族之间社会“生境”的和谐性。

再次,在侗族的洪水故事中,不仅创造了人类,同时也造就了万物。姜良和姜妹“生下一男,有头无耳,有眼无鼻,有手无脚。斩碎为民,手指落地变成山岭,骨头落地变成岩石,头发落地变成万里山河,脑壳落地,变成土塘田塅,牙齿变成黄金白银,肝肠落地百年成长江大河。”①这样,人类就这样产生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山岭、岩石、溪流、江河、水塘、田塅、黄金、白银等。村民传说中的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依靠着这些物质基础来建构自己的文化,使得侗族聚落社会有了无限的欢乐与愉悦。

总之,侗族的创世古歌《人类起源歌》试图回答人类的由来,如何摆脱兄妹通婚的困局,延续人类的生命。洪水是人类婚姻困局的根源,洪水之后大地上只留下兄妹两人,由于人伦的设限,兄妹不能通婚。如果不能兄妹通婚,人类的生命就会结束,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命,只有兄妹成婚。于是,创世古歌《人类起源歌》中给出了精妙的解决办法,破解了各种难题,不仅实现兄妹结婚生子,也造就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万物,以及同根同族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了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侗族创世古歌中人类伴生物的诞生

在侗族的“创世古歌”中不仅诞生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山岭、岩石、溪流、江河、水塘、田塅、黄金、白银等,也伴生有与侗族地域相连的汉族、瑶族、壮族、苗族、蛋人等,使得侗族的祖先来到人世间不再孤独,而是与别的民族相互依存。在侗族的创世古歌中有了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滋养人类生命的各种动物、植物等。如果没有用来滋养人类生命的动物植物,就延续不了人类的生命。在这样的文化逻辑下,侗族的创世古歌中便有了鸡、鸭、鹅、牛、猪、鱼等的出现。

《鸭鹅的来由歌》中唱道:“当初的鸭鹅,起源在鹅洲下洞,下洞产鹅满河堤,母鹅引崽遍坪地,我们先人,从头一、二取慝来,拿饭给它吃,造笼给它住,做窝给它睡。放鸭,鸭往田坝走,养鹅,鹅繁多,遍山遍地养鸭鹅。我们叫它“亚呀”。雄的咯咯,雌的嘎嘎,放满田坎散满江河。”②侗族是一个以滨水环境为生存空间的民族,而在滨水区域活动的动物则以鸭与鹅为常见动物,也正如草原民族以牛马羊骆驼为常见动物一样,鸭与鹅则成为了侗族伴生的物种,鸭与鹅不仅是侗族的生计来源,提供人体必须的蛋白质,也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笔者在阳烂侗寨调查时,乡民给笔者讲起他们建寨的来历。人们都知道村落的创始人满全的故事,有的在叙说时比较详细,有的比较简单:我们的始祖先进入高团那边,是文旋和满旋两兄弟,因喂养的一对雌雄白鹅,顺着河流下来,进入阳烂这边的沼泽地带,在此生蛋繁殖孵崽,住着不肯走了,其后老二满旋寻到沼圹这边,才发现这对白鹅在此做窝引崽不走,赶回家几次又回来,因为此处地势平坦,又有水井,适宜居住,老二满旋便携带家眷搬到阳烂这边安家落户,生产耕种,开垦田园,人口慢慢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阳烂侗寨。

《鸡的由来歌》叙述中说:“当初鸡原在山洲竹山里,它从山洲竹山产出来。鸡跑不过河,飞不过江,后来得个浮水大鸭,背它过河,驮它过江,送给人间百姓。它夜鸣掌时辰,白天守团寨。老人合心,青年中意,拿饭给它吃,拿笼给它住。养鸡满寨走,我们叫它‘咕咕’,母鸡孵鸭子,是报答老鸭背它过河的旧恩,鸡在人间逍遥自在,啼声热闹兴隆村寨。”③鸡是山地民族驯化的物种之一,也正如侗族创世古歌中所描述的那样鸡跑不过河,飞不过江,靠侗族驯化的鸭子来背它过河,驮它过江。鸡来到人世间也有鸭子的功劳。鸡为了报答鸭子的恩情,自愿帮助鸭子孵蛋生子。二者之间结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鸡来到了人间,夜鸣掌时辰,白天守团寨。从此侗族聚落生产有序、生活有时,使得村寨热闹兴隆。

在《牛的由来歌》中唱道:“从前神农皇帝,父要吃白饭,子要吃好饭,去到山间开田,冲里开荒,水田种糯谷,旱田种籼谷。拿锄头去挖费力,拿耙去揉不烂,脚踩不深,秧栽不稳,他无计可施,无法可想。到湖边去看,到海边去观,暴浪如大仓,波涛如火焰,大浪里冒出金牛一对,水牛一双,自跳上岸,自奔上山,神主吩咐:‘如今你要去山头做工,冲头种田,山冲你要去,远处你要到。’金牛水牛说:‘告诉他们百姓莫拿刀,官府莫杀牛,近处我只管去,远处我只管到。’神主答道:‘我出旗帜他们就信,出印他们就怕,谁人不信,拿来见我。朝廷不许吃牛肉,官府不许杀牛。’”④耕牛是侗族稻田农业最主要的工具,耕种稻田的重要劳动力就是耕牛。由于侗族的稻田多是蓄水养鱼,水深泥烂,耕牛多为水牛,黄牛很少。在稻田耕作中,耕牛出的力最大,侗族对水牛十分尊重,对牛的认识也至为深刻。

村民们深信水牛的体表特征,如牛身、眼、耳、嘴、鼻、腿、肚、颈等处的旋毛,以及角的纹路,蹄的形状,都与一村一族乃至一户的贫贱富贵祸福凶吉生息繁衍息息相关[9]。认为牛角内侧有三凹线纹,是有钱有粮的象征;角外侧有三凹线纹,为金鸡尾,村寨要出名人,家户要出能人;角尖为白色,将有人要死亡;耳内有卷毛,人丁兴旺;耳朵开裂,属于凶相,事事不吉;胡须粗长,表示人畜两旺;鼻梁毛只有一旋靠右,说是村里家内的人多生男孩;两旋对称,为锁仓门,表示村民贫困缺粮;两旋不对称,是锁家屋,要人死家败;脑门有太阳旋,村寨将要发生火灾,家衰人亡;头毛全往上倒,且毛长一寸,将会死人;倒上三寸,又表示平安吉祥;头生红毛,则是火灾征兆;四腿各有一旋或四肢脚趾内弯成弧形状,是保寨保家之牛;右腿旋靠前表示村民多生男孩;左腿旋靠前,表示村民多生女孩;若是水牛的肚皮长有铜锣旋,则是保护全寨村民繁荣昌盛。它不仅可以象征个人、家族、村落的盛衰,而且也成为凝聚村民的媒介。同时又引领着村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伴随着生命的终结与新生。

村民在《猪的来由歌》中唱道:“这里不讲别的,且讲猪的来由。事物各有出处,各有来由,牲畜各有父养,各有母生,自有大山藏生。说起猪的由来,须知捉猪计谋,先置何姓,先置杨姓,先未曾养猪,只是挖山开土,父挖地种豆,母挖地种菜。豆长高过耳,菜长深过膝。林中有四头山猪,早到早吃,晚上吃完根,父无计想,母无法施。四寨一商议,想得一好计。砍树响吭吭,沿山设卡陷,伐木响响当当,冲脚设栏栅。杨姓父子守山梁,邀得欧姓父子守岭头;陈姓父子半冲动手脚,公猪呼呼沿山上,母猪咧咧沿山来。四头山猪来到,大家吼闹,有两头它身子长脚杆高,跳得过坑,跨得过栏,尾巴一翘跑进林,鬃毛一扇逃进山。去了一双山猪,还有两个,它脚杆短身子圆,跳不过坑,跨不过栏,掉进陷阱,父就抓耳,母就抓颈;父拿双绳去捆,母拿双鞭去赶。拿到家里,无圈给它睡,无处给它住,放在廊檐脚,关在梯子底。”⑤然后,“到东方请来木匠,砍木切切,做成猪圈,抓猪进栏,关它进圈。三朝就训熟,六天就习惯,三朝拿潲去喂,六朝拿糠去养,少喂碎米多喂糠,少吃包谷多喂菜。双猪咧咧叫,走到小溪壕,游到篱笆下,身上有九层肉,肚内有九层油。侗家来议价,汉人来给钱。侗人拿钱来你不要,汉人拿银来你不卖,留来款待我们好宾客。”⑤

这些唱词反映出了侗族地区野猪的生态环境,也反映出了侗族先民如何以自己的智慧捕获野猪,如何驯化野猪成为家猪,如何修建猪圈,如何喂养,如何交易,如何用猪肉来款待客人。其实,我们从《猪的来历歌》可以看出,侗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喂养猪乃是农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农作物伴生的植物是养猪的主要饲料,在农作物管理的过程中,清除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变成喂猪的饲料。猪的生长伴随着农作物的成长而成长,收获而收获。猪还是农耕文化中产出垃圾的清除剂,家户一日三餐的洗菜淘米的水、残羹剩饭、消费不完的蔬菜水果,都成为生猪的美食。可以说,在侗族聚落里有了生猪的豢养,不仅补充肉食,而且也降解了垃圾,洁净了环境。

侗族创世古歌《鱼的来历歌》中唱道:“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人们要找好地方落脚;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象大鱼窝。”⑥鱼,象征着侗族的“团聚”。侗家人好养鱼,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鱼塘,在鱼塘中多要建一个鱼窝,供鱼类生殖、聚合、防范天敌,鱼窝是一个温暖的家,在天热的时候,可以在窝里乘凉;在天冷的时候,可以在聚窝里取暖;在四处觅食劳累的时候,可以在窝里休息。这种鱼窝让鱼得以生息繁衍,侗家人要得以生息繁衍,也要建造自己的“窝”。

侗族把鱼当作水稻的保护神,把鱼当作禾魂来敬。这样一来,鱼魂与禾魂在村民象征系统中进行叠加。于是在村民信仰体系中,村民相信禾魂的存在,但禾魂是需要鱼来保护的,鱼是禾魂存在的基础,没有了鱼,禾魂也就难以自存。侗族在祭祀禾魂的时候,一定要祭祀保护禾魂的鱼。为了保住禾魂的存在,老百姓在耕种稻田时,一定要在稻田里放下鱼种,让鱼伴随稻一道成长。在鱼的保护下,稻生育出禾魂来,到稻谷成熟时,禾魂转入谷魂,到村民食用稻谷时谷魂就进入到村民的躯体,从而获得谷魂的保佑。

综上所述,在侗族的观念中,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生存,就需要有维持生命的物质,这是生存最起码的文化逻辑。与人伴生而来到的鸡、鸭、鹅、牛、猪、鱼等都具有了自己特定的生态位与文化位。在这些生态位和文化位中,也就是在这样特定的“生境”中,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各种生物的存在获得了合理性。这样的“生境”所反映出来的不仅是人在生物中的食物链,而且也反映出了人在生物中的文化链。这种文化链的形成,在特定意义上就形成了侗族文化对资源的分类与利用格局。

三、侗族创世古歌中礼俗、娱乐世界的创造

在侗族的创世古歌中,不仅有人类如何起源以及人类依存的与生俱来的物质起源,还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快乐,创制的人世间的礼俗与娱乐。这样一来,侗族社会才没有纷争,侗族群体才快乐,侗族才具有人类社会的本样,也才有别于植物世界与动物世界,这是礼俗与娱乐建构起的侗族的文化家园。

创世古歌中唱道:“唐骆置根本,唐登置源头,观天上日月,数四季时辰。天上降雨水,地下开田塘,分宅想,置三界,上界安置仙神,中界居住人们,下界藏放鬼魂,置虎在山,制雷给天,造龙在河,置野兽给坡岑。”①这创世古歌确定了“三界”——上界安置仙神,中界居住人们,下界藏放鬼魂。人类在中界,既要受到上界的威慑,又要受到下界的压力,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上界与下界的威慑与压力,人类的欲望就会膨胀,人类的行为就会放肆,人间的秩序就会被打乱,人间就不得安宁。因此,在侗族的创世古歌中,就有了对人间行为的规制。

在侗族的创世古歌中,侗族先民确定“三界”后,接着对中界的人间创制规矩礼俗:“姜良创俗礼在前走,姜妹制俗规在后,姜良创俗礼给乡村,姜妹置俗规给后人。父制鸡尾插头,母制侗布着身,一代传一代,一世传一世,过了老一代,年轻人继承,古时流传至今。竹老了,重生笋,过一山,换一岑,老鸭过了,小鸭长成,过了父辈,换上我们新一代。常记昔日先辈恩德,相沿遵行,有本才有末,有根才有茎,野芹有蔓,阳藿有根,有公公种棉花,也有婆婆纺纱人,千般从地起,万物从地生。”①侗族祖先姜良和姜妹创制了礼俗规矩,使得长幼有序,地方安宁,人丁兴旺,万物并生。

侗族创世古歌还唱道:“昔时行年根何处,在那古洲里边起的根,村脚刻标记在城岸,寨头砍刀痕在廊亭,做游村往来的凭证。今我讲根源来历远,汉人中原来,我们在南边,古来汉家人多,有三百姓,侗家人少,姓只有六十零。汉人读书考文章,侗人行年游乡村。”⑦这一古歌着重说明了“侗族行年游村”习俗的重要性。通过村际的游寨,行歌坐月,男女交友,选择配偶,加强村落之间的联系与感情,通过游寨建构出了侗族地区的“婚姻圈”与经济往来、资源定界相互制衡的“款区”。

侗族行年游村需要以“歌”开道。于是,侗族对“歌”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在《侗歌的来历》中唱道:“传说天上有梭罗,枝是舞来叶是歌,四艾上天寻歌种,人间才得有欢乐。”⑦侗族先人不会唱歌,世上也没有歌,人世间就没有了欢乐,人们就不能游寨,是一团沉沉闷闷的世界。因为歌是长在天上的仙树上,侗族祖先到天上把歌学了回来。从此,侗族的人世间就有了歌声,寨与寨之间就可以凭着歌而相互交往,有了歌村寨就有了欢乐,有了笑语。单独有了歌还不够热闹,还需要有乐器来陪衬,于是琵琶、侗笛、芦笙等乐器也相继被创造出来。

《芦笙根源歌》中唱道:“起源在古州城。古州八万早戈格,村洞峨美制琵琶,古坪金富造侗笛,也洞沉现制笙人。第一次装六根六簧,吹不出声,吸不出音。第二次装六根竹簧,吹不出声,按也不鸣。第三次装六根牛角簧,吹也不响,吸也不出声。丢在地上,扔进壕沟,父无计策,母无法想。父出金两放小钱,母出银两放厘称,去到阳洞大地方,不怕靖州路远,五开(黎平)水长。转来古州六洞,买得响铜一斤,白铜二两,老匠打,小匠熔。老匠来锻,锻成黄铜片,锻声喷喷,作得笙簧,锻声邦邦,做个管簧,六个管簧钻六孔,六根竹管装六簧。六簧装里面,六孔在外面。三个竹管套上头,七个箍子箍下边。无处取声,山里砍竹叶有声,风吹竹叶声沙沙,取架芦笙叫格列(小号芦笙)。去到阳洞瀑布滩头取音,瀑布声约约,做架芦笙叫各略(三号芦笙)。瀑布滩水声耶耶,做架芦笙叫纳鲁(最小号)。滩水声沉沉,取架芦笙叫筒耿(中号芦笙)。如今三个竹筒,吹得成调,六个笙孔,吹得成曲。吹也响,震也浓。上村满万做筒铺(大号芦笙),库寨满美做筒头(特大号芦笙)。当今早吹早响,夜吹夜鸣,早吹响传州里,夜吹声震四十里地。”⑧

“行年寨客好齐整,芦笙吹得动地鸣。人人有黄带装扮,个个用花带束身,有妻的穿起华丽的蓑衣,单身汉也是全身一崭新,银舌鸡尾插头上,羽官串吊衣襟,蛮绒花巾系前面,红毯披后身,蛮绒罗伞遮头,茅草画符胡身,芦笙开路在前行,后面跟随一大群。我村年轻人,吹笙进场中,载歌载舞边跳边行,笙歌嘹亮飞满天,小伙翩翩游乡间。”⑧

如此一来,在侗族聚落里,组织了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不等的戏班、芦笙队、歌队、讲款队、说礼队等。这些队伍每年在农闲的时节都在巡回“游寨”,这种频繁的巡回“游寨”,也展现出村际之间的竞赛。在资源稀缺的社会背景下,各家族或村寨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或是为了保全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不被他人侵占,以向别的家族或村寨显示自己的力量与强大,而与别的家族或村寨进行频繁的竞赛,在频繁的族际与寨际的竞赛中,达成了对有限资源利用的平衡。

人不仅是劳动的动物,更是创造幸福、享受娱乐的动物。村落里有了侗歌、乐器等后,生活就有了无数的乐趣,生活的滋味就越来越浓,人间的日子就越过越好。民族在“生境”中利用了生境资源,在利用生境资源中实现了文化的成长,民族在文化的成长中又升华了自己的文化。从此以后,侗乡样样昌盛,国家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村民们看来,人类有了这些自然可以生活下去了,但这样的生活还是很单调,生活像这样还不是很有意思,在他们的生活中还需要有更多的乐趣。人在构造自己的“生境”时,总不会忘记营造一个创造文化的环境,娱乐意义不仅仅是享乐,更重要的是在娱乐中去传播文化与构造文化。在村民中有着关于娱乐的诸如“歌”“乐器”等来由的传说,这些娱乐滋养着村民的生活,使得村民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从这一点看来,侗族不愧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在侗族社会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记忆便保存在他们的歌中,以歌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结语

不论是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还是家族与村落的历史、个人的历史,其演绎的主题都是人与资源的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的起源故事,这种关系人类起源的记忆成为聚落社会乡民最早的记忆,民族学者可以通过对这种民间记忆的诠释,来认知人类的本原,探究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以解答人类作为生命物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侗族创世古歌唱出了侗族祖先的诞生以及与侗族相关事物的来历,这样的创世古歌,使侗族获得一种族群身份的空间认同,实现着侗族来到人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历史记忆的合理化修复过程中,这些传说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事实,它是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产物,侗族通过文化实现了对资源的利用,在自己建构起来的“生境”中实现人类的延续与发展。

注释:

①笔者收集整理的《人类起源歌》,2016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②笔者收集整理的《鸭鹅的来由》,2017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③笔者收集整理的《鸡的来由》,2017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④笔者收集整理的《牛的来由》,2017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⑤笔者收集整理的《猪的由来》,2017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⑥笔者收集整理的《鱼的由来》,2017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⑦笔者收集整理的《侗歌的来历》,2016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⑧笔者收集整理的《芦笙的由来》,2017年,存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民间文献资料室。

猜你喜欢
古歌侗族洪水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探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受尔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又见洪水(外二首)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