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晖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
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试点、2007年正式实施、2012年全面建成并发展至今,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这项我国农村地区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发挥重要作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化振兴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发展之魂和应有之义。[1]以保障农民读书看报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的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地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
构建包含文化服务机构、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服务活动、文化服务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内容的完备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直接关系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落地和长效发展。农家书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覆盖我国所有行政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农家书屋把图书报刊搬到了农民身边,解决了广大农民看书读报难的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以起步早、建成快、覆盖广、公益性为优势,初具规模的农家书屋已成为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的规模优势和与农民天然接近的优势,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为此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另一方面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文化和贫困思维的禁锢,又要提高脱贫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解决这些问题,农家书屋作为离农民最近的知识文化供给主体,具有先天的优势。农家书屋有助于让农民改变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领。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乡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危机。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文化荒漠化、城乡反差导致人们开始怀疑乡土文化的现实价值[3];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的侵蚀和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农村地区传统道德失范、不良习俗泛滥等情况时有发生,亟须进行规范和引导。农家书屋承载着传承乡土文明、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职责。[4]农家书屋通过开展基础性的阅读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农家书屋覆盖面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场地资源开展诸如传统节庆、民间技艺传承、乡村史志编修等文化活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农家书屋具有保障广大农民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功能。然而,农家书屋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2007~2012年是农家书屋全面建设时期,国家给予了农家书屋工程高度的重视和极大的财政支持,保证了农家书屋短时间内在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但前期的一次性投入只是保障了书柜书架、阅览桌椅等基本硬件和一定数量的报刊图书。这种农家书屋建设模式存在后续投入不继的问题。其一,很多欠发达地区由于更关注经济发展,对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甚至将农家书屋设施挪作他用,报刊的续订和图书的更新、数字化产品的补充等更是无从保障。其二,农家书屋资金获取模式单一,主要靠财政拨款以及少量私人捐赠,鲜有社会资金注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家书屋的长效发展。
农家书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本应成为广大农民日常喜爱和经常光顾的文化场所,但事实上资源闲置问题突出,有书无人看和想看的书没有之间的矛盾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大多数图书、报刊都是政府部门统一配发的,没有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并且缺乏农民的参与和需求反馈机制,导致图书、报刊结构不合理、农民的需求难以满足。其二,图书、报刊数量少且更新缓慢甚至不更新,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变化,甚至因管理不善而老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阅读欲望。其三,纸质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配比失衡,不能满足数字时代广大农民的阅读需求。
优质的管理是保障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很多农家书屋建成之后却被当作基层政府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只为应付上级检查,却疏于日常管理和维护。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农家书屋缺乏完备的规章制度或者制定的制度只上墙不落地。其二,多数农家书屋由村干部代管,无法保证书屋的正常开放和专业化管理,致使书屋日常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只有上级检查时才临时布置和开门。其三,农家书屋因人员不足很难保障充足的开放时长,且开放时间多与学生上课及村民务工、劳作时间重合,效果大打折扣。
服务形式单一,影响力有限已成为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中心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由于资金不足和专业人员缺少,农家书屋的服务水平有限。大多限于书刊借阅这一较低层次的服务形式,阅读辅导、阅读推广活动欠缺,服务形式单一,宣传工作不到位,辐射力和吸引力有限。其二,农家书屋只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对于自然村较多的行政村,很多村民距离书屋较远,阅读不便。由于缺乏宣传,有些村民甚至到现在还不知道书屋的存在。其三,由于缺乏有针对性、有吸引力、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农家书屋很难将村民吸引过去,很多村民从未去过或者去过之后因没有良好体验而不再前往。这是农家书屋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的信息化程度较之城市明显落后,各种电子基础设施陈旧,信息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家书屋配备了电脑和一些音像制品,但整体上,农家书屋的电子阅读设备配置不高,数字信息资源匮乏,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社会,大众阅读已从传统的纸媒阅读发展为纸媒阅读与电子书阅读并行,并且电子书阅读大有上涨之势。农民的电子书阅读需求越来越强烈,农家书屋的信息化水平和广大农民的期待存在着很大差距。
近年,我国对农家书屋的发展问题十分重视,无论是2018年《规划》中提到的“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还是2019年的《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都在政策层面对农家书屋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在实践层面,我们需要正视不足,找准问题,合理谋划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农家书屋从资源建设、设施配备、开展活动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财力作为保障。[5]事实上,农家书屋目前的发展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资金不足所致。其一,要继续保持政府主导,设立农家书屋发展专项资金,彰显政府对乡村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其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建、捐建或者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依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近年,社会组织、企业甚至个人捐建农村图书室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乡村阅读事业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农家书屋要广泛宣传、灵活经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为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图书、报刊资源是农家书屋开展良好服务的前提和根本。要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丰富图书、报刊种类,优化资源结构。其一,要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基础上,保障图书、报刊及相关资源的不断补充,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其二,要优化资源结构,切实改变建设之初只重点配置农业科技生产方面图书、报刊的情况。目前,农家书屋服务乡村居民的功能亟待增强。[6]为此,要加大对少儿、文学、历史、健康等儿童、妇女、老人等农村留守主体人群喜爱的图书、报刊的配置。其三,要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倾听服务主体即农民群众的声音,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精准配置图书、报刊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数字资源占比,以满足农民群众对数字阅读的需求。
要改变只把农家书屋当作面子工程的应付态度和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充分认识、肯定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优化管理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其一,建立健全适合农家书屋长效发展并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过程有章可依。其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走管理人员专职化乃至专业化的人才发展之路。可以就近选拔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村民作为专职管理员,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并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还可以考虑吸纳乡村教师、退休归乡人员以及假期回乡大学生等高素质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其三,根据村民作息时间合理制定和调整开放时间和时长,平日以晚间服务为主,节假日、寒暑假和农闲季节可以增加白天开放时长。其四,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把农家书屋的运营成效列入当地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并经常性地深入群众开展察访工作,对运营良好的进行奖励、宣传和示范引领,对运营不畅的要批评整改。
通过拓展活动的组织形式,创新宣传内容方式,加大阅读推广激励力度,聚集人气,搞活书屋,这是解决农家书屋使用效能问题的重要手段。[7]为此,应改变农家书屋只开展基础借阅的单一服务形式,开展常态化的阅读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把书屋办成走入农民内心、融进农民生活的文化平台。其一,借助世界读书日、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等节日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阅读推广活动,还可以结合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多主题、多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其二,在周末和寒暑假针对少年儿童这一服务对象开展课外阅读辅导,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课业辅导。其三,利用场地、资源等优势开展诸如亲子手工、电影观赏、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增强用户黏性,提高书屋的使用效能、服务水平和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力。
数字化阅读是阅读发展的大趋势,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必备素养。农家书屋要提质增效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和完善数字服务平台。其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和网络化基础服务设置设备,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基本设施,提供数字阅读设备和网络接入等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其二,要重视采购电子资源,丰富数字馆藏,以优质丰富的电子资源满足农民数字阅读需求。其三,要建立和完善数字服务平台,整合数字资源,提供优质高效的线上阅读资源,保证人们通过数字化设备能够阅读到文化精品,而不是简单地碎片化阅读、简单地消除知识焦虑症、简单地以娱乐为主的阅读。[7]
其一,提供延伸服务。在物理空间方面,向自然村延伸。在服务内容的延伸方面,农家书屋除了开展阅读服务,还可以拓展村志编修、民俗文化展览、民间技艺发掘保护等多种文化功能。其二,推动融合发展。农家书屋具有天然的图书馆属性,它在早期的建设发展中因多数公共图书馆仅至县(区)级而与公共图书馆事业没有交叉。但在目前县级图书馆已启动总分馆制要向农村延伸的情况下,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管理部门,二者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复。因此,可以考虑把农家书屋融入县(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乡村阅读事业。要将农家书屋置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进行整体考量,和其他农村文化机构合作共建,建成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乡村文化大院,提高综合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农家书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家书屋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其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正视挑战、找准问题、抓住机遇、合理谋划,方能促使农家书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继续焕发生机、保持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