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平 天津职业大学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大国,礼仪是社会生活基本的行为准则,良好的行为礼仪能够很好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完美、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群体,为事业发展成功奠定基础,而学习、践行行为礼仪也成为我们重要的一课,幼儿阶段的孩子接受事物、信息非常快,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是了解社会、养成各种文明习惯的最佳时期。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礼仪行为教育的最佳阶段,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能够受益终生,因此幼儿园的礼仪行为培养尤为重要。
目前,现在许多幼儿对礼仪的知识知之甚少,而生活中礼仪缺失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例如我们从生活事件中可见一斑,有的教师为了解幼儿在尊敬老人方面的礼仪认知,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回答:“今天妈妈买了好吃的肯德基鸡翅。你们觉得是买给谁吃的?”幼儿理所当然地回答:“是买给我吃的。”教师追问:“为什么不是买给姥姥吃的?”幼儿说:“姥姥牙齿不好,咬不动。”教师进一步假设:“如果姥姥牙齿好,能够咬动,那么你愿意把鸡翅给姥姥吃吗?”很大一部分幼儿会回答:“不愿意,因为我最爱吃肯德基。”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缺乏相关的礼仪,对老人尊敬和关爱基本没有。而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不懂交往礼仪的现象层出不穷。例如,入园、离园时不会与老师打招呼,不会主动问候,自顾自的离开。有的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不懂与同伴商量,不懂沟通,不懂分享,只会用武力霸占玩具,甚至于在做错事情时候却不愿意开口道歉等等礼仪的缺失。就目前而言,现在幼儿家庭的状况大多是421家庭居多,即四个老人,一对年轻父母,围着一个婴幼儿,大多孩子们都被宠成“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幼儿照顾的无微不至,慢慢的家庭教育把他们逐渐培养成了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的性格,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礼仪、礼貌,尤其在日常生活和公共场所,不难发现乱扔垃圾、语言不文明、礼仪缺失现象。这也与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多注重孩子学习各类知识,注重提高知识,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理,提早的学习小学的知识课程、提早的应对应试教育,反之幼儿应该去学习的生活基础技能却被忽略,导致幼儿不会问好、不会道谢,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在幼儿成长阶段,幼儿整体素质提升不大。却忽略了幼儿人格品质的培养,不懂尊重长辈,不懂谦让、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懂礼貌,养成为唯我独尊的性格,助长了幼儿的不良习气,造成幼儿人格的缺陷。
经常有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种俗语其实主要表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孩子的成长发展幼儿及儿童时期就基本形成了,而若干习惯的形成,基本上在日后也较难纠正的。
由于在幼儿时期对道德没有明显的是非观念,三观的概念也没有形成,判断事物依靠的仍然是主观的意识,仅凭着固有的直觉而不是理性的思考,多数源于行为习惯,而此时不能仅凭言语的教育来提升幼儿的认知,要通过行为习惯培养,使幼儿清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积极的行为习惯会对以后成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受益终生。而好习惯都是慢慢培养、天长日久熏陶出来的,成功人士能在事业上创造奇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习惯。因此,“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由此,人从幼儿起就应该通过礼仪学习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1.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礼仪修养,礼仪是幼儿时期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作为交流交往的桥梁纽带,幼儿只有在懂得礼仪的条件下,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与同龄人、长辈沟通交流。
由于幼儿年纪小,自身的许多行为是无意识的,很多时候在模仿成年人获取礼仪知识,尤其在模仿成年人过程中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而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而对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而且在也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不利于与人友好相处。那么需要引导幼儿在特定环境应该具备怎样的言行举止,什么样的礼仪表达是恰当的,例如幼儿在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要做到有礼貌,对人用敬称;在做错事的时候,学会说“对不起”等等,由此能够使幼儿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才会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受到欢迎,同时也会迎来他人的尊重,被他人接纳的程度也高,未来也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直接或者间接为自己带来发展的机会,因此在幼儿时期养成好的礼仪行为能够让幼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在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后,幼儿从小就明理、懂礼、感恩等,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样可以减少和改观幼儿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幼儿知道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这将更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一些相关研究也表明,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其原因也是与幼儿儿童时期的教育分不开,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没有去纠正一些恶习,最终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误入歧途。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的能力,幼儿在学习文明礼仪行为之后,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幼儿的行为会表现越来越好。幼儿园也会通过各种个性化的活动和比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更能表现幼儿的文明礼貌、友善交往,逐步养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的礼仪教育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礼仪知识增强了对文明礼仪的理解认知,另一方提升幼儿的文明礼仪意识,最终将文明礼仪变成自己的习惯。幼儿能够全方位的去掌握问候、用餐、出行、交往等基本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幼儿能够很好的去领悟人和事物的关系,提高幼儿的社会情感,丰富幼儿的知识层面,拓展幼儿的思维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1.开设专门的礼仪学习课程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年龄特点可以定期开展礼仪课程的教学,能够把礼仪的知识,一些历史典故等礼仪文化的内容按计划向幼儿讲授,在掌握礼仪的知识基础上,开拓眼界,丰富幼儿的人文知识素养。
2.礼仪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在学习礼仪的前提下,也需要有练习实践机会,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又是反复学习、训练、实践、检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幼儿园可以把晨间入园的接待活动作为一个幼儿礼仪训练及成果展示的窗口,可以每天早上由幼儿担负起迎接其他幼儿与家长的礼仪任务,幼儿们脸上灿烂微笑和一声声“阿姨好!”“叔叔好!””小朋友好!为入园的幼儿和家长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担任礼仪的幼儿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通过看念儿歌,讲故事、做游戏、观看视频等来丰富幼儿的礼仪知识,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例如:教师在给幼儿讲《小熊请客》的故事时,老师引导幼儿,当小熊把食物分享给朋友们时,朋友们要对小熊说“谢谢”,小熊要说“不客气”。幼儿就可以如此轻松的活动中学会了一些礼仪知识,并能够去运用礼仪知识。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景的模拟,进行相关环境中的角色扮演,如接打电话、超市购物等项目训练活动,能够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与他人进行交谈。学会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中的文明礼仪用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从而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相互谅解的道理。
幼儿的行为大多来源于学习和模仿,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具备判别能力,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是直观的,就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那么幼儿每日接触幼儿教师,而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因此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必须成为幼儿的榜样,言传身教。幼儿教师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都会有幼儿教师行为礼仪教学学习,这也需要幼儿教师时刻践行行为礼仪,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的仪表与举止,因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幼儿的眼里,对老师的依赖性就更强,在幼儿眼里老师做的一切都是好的,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应该把行为礼仪放在首位,在仪表上要穿着得体,不穿奇装异服,行为举止上要端正、语言文明规范、讲礼貌,尊重班级幼儿的人格,不贬低挖苦幼儿,对待幼儿要有耐心、态度温和,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幼儿做出榜样,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幼儿。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影响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不能简单的认为幼儿园的学习就是对幼儿的全部教育,家庭可以作为旁观者,幼儿教育都是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责任。那么幼儿家庭教育的就会缺失,必然会使教育成果得不到巩固,也会打折扣。毕竟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家庭教育的独特性、渗透影响的深刻性,都是幼儿园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需要深度融入幼儿教育中,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承担幼儿教育的任务,缺一不可。
1.有意识的让幼儿在多情景下去使用礼仪行为。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较长,家庭的教育因素更能够直接深刻的影响幼儿。由此家庭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使用礼仪的机会场所,例如外出游玩、乘车、购物、用餐、做客等环境下让幼儿学习、使用行为礼仪。
2.家庭成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及文明礼仪。由于有的家庭成员中成年人之间不经意间的不文明、不讲礼仪的行为,幼儿会耳濡目染,慢慢的会就会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那么家庭成员需要及时的去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家庭需要加强家园合作,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礼仪教育,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多参与家园活动,多参加幼儿园举办的礼仪知识讲座和座谈会,掌握了解文明礼仪教育的信息,一起探索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共同成为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