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关磊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先后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了重要部署。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对发挥好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渠道方面的重要作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并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坚持“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高质量开好思政课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四门主干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着重培育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情怀和法律意识,作为精品力作,最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材,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集中阐述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尤其是身为“数媒土著”的00后大学生,大都养成了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不愿在理论知识上投入过多精力,一味填鸭式灌输理论,只会适得其反。并且经过调查,大学生课余时间中,每天追剧、观影时间至少在1.5小时—2小时左右,但通常以日韩、英美、言情、“宫斗”为主,和“三观”塑造关系不大。电影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跨越时空、区域,反映各种生活,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力。为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笔者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爱好,按照讲授专题,尝试性的在思政“基础”课中引入电影教学模式,精心选取内容丰厚、主题鲜明、时代感较强的红色影片作为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一方面丰富思政课内容,让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电影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电影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学生观影取向大为改观,同时课堂教学中以推荐影片导入教学,影片内容和理论知识互为支撑,有效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抬头率,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根据课程内容,分别在《爱国主义及时代要求》、《理想信念的内涵与作用》、《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专题中,为学生推荐《我和我的祖国》、《阿甘正传》、《东京审判》三部影片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精心选取的这三部影片,都贴近学生需求且紧密结合教学需求,旨在达到用故事讲道理、用故事明人生的教学目的。
第一,影片选取。《我和我的祖国》为建国70周年献礼之作,七位导演分别取材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通过七个部分讲述了新中国的七个重要瞬间,讲述普通百姓和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国人共同回忆。影片主题和教学主题契合度高,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女排三连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州十一号飞船着陆、抗战70年阅兵式7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讲述了“吾国吾民”,揭示出历史是属于大人物的,但也是属于小人物的,没有勤勉奋进、一心团结的人民,无法创造中国奇迹。影片中7个故事相对独立,又有关联,小人物和大事件交相辉映,小故事和大情怀互相支撑,时时刻刻都有代入感,影片结尾,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将爱国之情充分点燃。
第二,教学过程。在课程开始前,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影,明确教学主题为“我谈爱国”。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选派一名主讲人结合影片进行5分钟演讲,其余同学配合完成课件制作、讲稿整理、视频导入等工作。学生观看《我和我的祖国》影片触点、燃点、兴奋点不同,展示的内容也不同。笔者根据学生的感悟,抛出专题重点: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的内涵;影片中7个短篇时代不同,主人翁的爱国方式也大不相同,引导学生知晓,爱国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爱国的要求也不同;最后发动大家讨论“大学生怎样身体力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说出:要和社会主义相统一、要维护民族团结、要尊重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前谈爱国,学生落脚点都是要好好学习,毕业后能为祖国做贡献等等。
第三,教学效果。笔者认真观影,精心准备课件展示影片人物,递进式启发学生对故事人物进行评价,“你最喜欢的角色?”“你最喜欢他的什么?”,因为学生有观影基础,参与热情极高,在讨论中思维、观点、意见被统一,形成主流价值观。笔者以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同时,认真点评参与演讲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制作的课件、视频超链接导入等进行指导,旨在通过一堂课让学生熟知相关知识点,并达到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建立自信人格、参与团队协作、提升办公自动化能力等目的。
第一,影片选取。《阿甘正传》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利用回叙方法,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该篇斩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票房也创下当年新高,随后阿甘精神一度被誉为“美国精神”。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部电影还是各国主流媒体竞相推荐的影片,因为我们能从那个看似还不如自己的阿甘身上学到很多,并且记住阿甘那句“just run,just run away”,只有永远不断向前,才会像阿甘一样成功。这样的精神是当前时代仍然需要的,大学生们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第二,教学过程。在课程开始前,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影。以自愿报名方式,选取正反方各4人组织辩论赛,正方辩题:新时代仍然需要阿甘精神;反方辩题:阿甘精神已经过时了。辩论赛时间控制在45分钟内。参赛双方围绕“阿甘精神”展开了一场知识的竞赛、思维的碰撞、表达的超越、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正方代表队“新时代仍然需要阿甘精神”胜出。本章知识点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意义等,在正反双方的雄辩中呼之欲出。第二节课,对辩论情况进行总结提炼,引出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三,教学效果。单纯的课堂讲授,达不到入脑入心的目的,课程前推出电影,以影片内容开展辩论,是“基础”课的尝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互相补充,理论在实践中转化成内在的知识和动力。课后,许多同学反映“基础”课能真正学到些东西,以这种形式开展教学,知识点真的会一生难忘。
第一,影片选取。《东京审判》讲述了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法学家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抵达东京。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面对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与他们斗智斗勇,克服了对美国法律不了解等种种不利因素,上演了一场场思辨缜密、撼人心魄的法庭传奇,在庭审辩论中取得了上风。最终将东条英机等臭名昭著的战犯送上绞刑架。影片上映时,制作者宣称该影片是“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看的电影”,所以为学生推荐该影片不光能了解英美法系的庭审过程,和我国庭审质证环节进行区别,更是可以当做“红色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教学过程。在课程开始前,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影。让学生对英美法系庭审过程着重观看。通过观看庭审过程,树立一种法律思维,在法律思维下,知晓控辩双方质证需要证据。进入教学环节时,给学生放映《大学生模拟法庭》的庭审实录,让学生进行对比。
第三,教学效果。通过《东京审判》和《大学生模拟法庭》庭审实录对比,学生认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庭审过程,搞清“对抗制”和“非对抗制”诉讼制度,庭审过程迥异,正因为诉讼制度不同,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影片最终将东条英机等战犯送上绞刑架,引导学生知晓公平公正是法律追求的终极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对法律的敬仰和信仰,不能丧失对法律信仰的追求。重温电影、观看庭审实录、包括利用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旁听审判过程等,都是让学生从感性情节开始出发,回归理性的理论学习,让法律变得有维度、有温度。感情的认知结束后,学生内心没有解开的疑问,会驱使他们向书本查找,去探索发现,从而达到“基础”课让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终生成长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基础”课课程中为学生推送“红色”影片,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挖掘和充实,以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更好的感受、领悟思政课的魅力并受益终身。但使用电影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尝试在“基础”课课程中引入“红色”电影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影视作品的带入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角色的个人魅力,有效实施成才教育。这种模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绝不等同于《电影赏析》。因此授课教师在影片的选取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提前备课,提前观影,熟知影片情节,做到所选影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避免随意。
“基础”课授课中,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适时向学生推送选取的影片,怎么推送?什么时候推送?教师要心中有数,取舍得当。“红色”影片进入课堂,一定程度上会为课堂教学增色,但这种模式毕竟只是“佐料”不是“正餐”,如果过度看重影片教学效果,甚至将其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无疑是本末倒置不可取的。
观影不是学生看热闹,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所以,任课教师向学生推送电影前,要充分挖掘电影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相关思考题,如此能够避免盲目性。同时,观影后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组织影评抒写,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鼓励学生撰写感悟体会的同时自己也写,从而进行对比性、互换性评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笔者尝试在专科生“基础”课中引入电影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个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思路和路径,以期以小见大、抛砖引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基础”课中引入电影教学模式不能冲击理论知识的教授,只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两种模式应该是一整套严密、科学、完整的体系。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掘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同时把多元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其与“基础”课紧密融合,真正做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