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洋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培养文化传媒行业创意和技能人才的专业,传媒类专业教师应当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筑牢学生思想基础,为新闻传播行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传媒类专业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传媒思维敏锐、社会责任感强和职业道德修养高尚的传媒人才重任,高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尤为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这无疑从国家层面强调和突出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3]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更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依托对象,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十分必要。
传播学先驱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其著作《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4]他认为信息在含有“门区”的渠道里流动时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媒从业人员常被认为是媒介信息传播的“把关人”。高校传媒类专业承担着为文化传媒产业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秉承着维护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为传媒学子树牢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观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精准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跟紧时代发展脉搏,对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高校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举措,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当仁不让的实施主体,稳步推进课程思政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区别于过去思政课教师直接显性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思政教育是将思政元素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教育。专业教师应当认识到课程思政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不是为教师额外增加工作量,而是专业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的重要体现,是教师体现育人功能、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重点。专业教师教学和思政能力的整体提升,将助力教师把握课堂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导权,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显然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学识基础、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6]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放在首要地位,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教师应时刻秉承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厄内斯特·博耶曾指出,学术之于学者,不仅意味着从事基础研究,还意味着走出单纯的问题研究,寻求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并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7]教师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学术知识和教学技能才有可能准确高效地实施课程思政。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具有明显实践性特征,其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8]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工作具有“育人”这一特殊的精神属性,由此传媒类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和人才培养教育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仅必须遵守社会规则、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还应将自己遵循的价值理念充分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与教学实际活动相结合,与个人教学行为相统一,将引领学生价值融入教学素养目标指向,构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
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真理的教育使命,广大教师特别是传媒类专业教师必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面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等新发展格局,需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业教师需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准备、实施和反馈过程中促进教学导向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日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需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化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新知、融入新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思政教育。
劳伦斯·斯滕豪斯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强调,应当重视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突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重要地位。[9]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实施,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将教书与育人深度结合。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步伐,关键在于教师,首要任务在于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认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对课程思政内涵一知半解,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并不直接相关。专业教师侧重自身专业研究,在观念上轻视教学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表现为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价值观念的培育。传媒类专业的教学实际中,常常出现对理论性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较为重视,但实操类课程教师认为课堂以学生技能的锻炼和提升为主要目标,重在“工匠”培养,对思政融入不够重视,导向意识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10]传媒类专业教师应当在高校教师中率先提高认识,转变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在课程标准制定与修改、专业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开发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的重要举措,而专业课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主体。[11]专业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联系教学实际,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作为教育者要先行,坚持职前学习与职后学习相结合,定期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学内容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根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到常学常新。
传媒类专业教师应该活学活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应当不断丰富自身积累,结合时下热点新闻事件和主流传播价值观,将最新最先进的理论价值体现在教学内容中。传媒类专业有丰富的课程内容,应当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传播实务》《导演基础》《摄影摄像》等课程中全方位地将课程思政内涵予以实施。
传媒类专业教师了解传播规律,精通传媒业务,熟悉教学内容,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应进行课程重构。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展开等方面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应当因课制宜,有针对性地拟定课程相应的思政教育目标,对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分课程地进行教育。《新闻采访与写作》重在培养学生在未来新闻工作中的大局意识,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传媒法规》重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化对法治理念原则和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电视画面编辑》则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融入教学当中。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依据乡村振兴、建党100周年等热点主题为学生安排实训任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主流传播语境和话语体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传媒行业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2020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时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12]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教师提升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利用培训学习机会,更新教学理念;利用教学示范考核,创新教学手段;利用教学评价评估,提高教学质量,综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现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均离不开信息化手段,但也不能一味强调信息化。5G时代的到来,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充分体现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能力,使教学活动便捷高效。但单纯重视技术手段而忽略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挖掘和思考深层次问题。如利用翻转课堂,在《中外新闻史》《编辑出版史》等专业课程上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融入专业教学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利用反面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媒介策划》等课程中为学生分析反面案例,展示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信念价值。传媒类专业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思政领悟能力和媒介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内容由教师被动教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将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正确价值观。
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下,传媒类专业作为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育人实效日渐显现。这些都离不开传媒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配合,只有教师从全局把握、全程参与、全教学阶段实施,才能真正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生根发芽、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