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霞,常传荣,胡淑梅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00)
高职院校开展校级技能竞赛,是结合省赛、国赛、世赛的竞赛规程,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这是一种全员性、常态化的比赛活动[1],竞赛项目专业覆盖面广,可以充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参赛权利。学校可以通过比赛检测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还可以从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赛、国赛和世赛。校级技能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也给予了指导教师锻炼的机会。通过举办校赛,更多的教师加入到了竞赛的辅导团队中,他们在指导校赛的过程中熟悉比赛规则、了解选手特点、深化合作意识、积累指导经验,提升了教学能力与水平[2]。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应包括健全的大赛管理机构、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以及完善的大赛激励机制等。但目前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缺位,指导教师和选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获甚微,无论精神层面的鼓励还是物质方面的奖励都不明显,这无疑打击了师生参赛的积极性。一些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竞赛经费少、报销难、设施设备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比赛的组织实施及其实效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技能竞赛的赛场既是学生展示高超技艺的舞台,更是教师较量指导水平的比武场。一名优秀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求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更要有过硬的实操技能、丰富的岗位经验,以及创新性的思维。目前,多数指导教师都欠缺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对企业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与掌握较少,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落后于岗位要求,因而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的指导。
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充分,欠缺参赛的信心,再加上因备赛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还可能与其他课程学习发生冲突。如此一来,参赛的学生人数少,必然带来选拔的困难,也难以赛出好成绩,降低了学校参加省赛、国赛、世赛获得好成绩的可能性。
常态化的校级竞赛可以提供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校级竞赛的基础上,登上更高级别的赛场展示自我,这也是学校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校级技能竞赛的管理、保障、激励等机制,完善办赛机制,做到校赛的全员覆盖、全专业覆盖。
1.全面支持的运行机制
技能竞赛兼具比武与培训的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成立校、系二级技能竞赛组织领导机构,明确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宣传部以及二级院系等多个相关行政处室和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责与目标任务。成立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机构。学校层面由校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职能机构以及二级院系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负责竞赛活动的总体策划与领导[3]。组委会下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总体的竞赛方案,审查各院系比赛项目的申报、比赛经费的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等工作。各二级院系设置竞赛领导小组、竞赛工作办公室,负责完成本院系各赛项的申报、方案撰写、费用预算和赛事承办等事务。各教研室作为竞赛的三级管理机构,重点承担参赛选手的选拔与培训工作。
2.科学高效的保障机制
首先,健全技能竞赛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应制定并出台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比赛的种类与级别、赛项的申报与审核、赛事安全管理、档案管理等予以详细的规定。同时,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在技能竞赛的师资培养、技能竞赛实训设备采购与管理等方面也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在赛项设置、竞赛规程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参照国赛或省赛的规定与标准执行。这就为促成校级技能竞赛的规范化与长效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建立规范的经费保障体系。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专设技能竞赛经费,并规定专款专用。遵循“效益优先”的原则,对所设项目覆盖专业广、参与人数多、与教学以及技能认证融合度高的予以优先核批[4]。
1.二级院系激励机制
将技能竞赛的开展与实效纳入二级院系目标考核体系,对组织赛项多、涉及专业面广、参赛人数多、竞赛成效突出的院系及专业教研室在年度目标考核时予以奖励。
2.指导教师激励机制
对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的教师进行公开表彰,并将指导获奖成绩与教师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双师”评定等挂钩,同时发放奖金;对指导成绩突出的院系和团队授予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团队。将教师指导竞赛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以鼓励教师钻研赛项规则与比赛内容,积极承担指导任务。
3.参赛学生激励机制
学校应多渠道引导全体学生。对获奖学生进行政策倾斜,在《学分制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学生参赛获奖可以免修免考相关课程、置换课程学分。同时在参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时予以优先考虑;还应对获奖选手给予优先推荐升学、实习和就业的政策。
1.技能竞赛规划与专业课程体系互融
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研究省赛、国赛、世赛的竞赛方案,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以技能竞赛为依托,打造课赛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按照“三级五段五模块”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课程体系划分成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五个模块。根据这五个模块规划比赛项目,保证每个学期有一门与比赛对应的课程,让学生每个学期都能体验比赛带来的乐趣。
2.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互融
日常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锻炼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而技能竞赛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其操作内容项目化、操作过程劳动强度大,又极具竞争性,所要考量的是专业核心能力与素养,尤其是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因此需要把竞赛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技巧深度融合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其实就是教师将专业课程中的考查要点融入竞赛中,通过竞赛检验学习成效,发现不足,补缺补差,也实现了技能竞赛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功能。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技能竞赛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支点。构建责权明晰、运转规范的校企联合办赛机制,既可以使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同时也是职业技能竞赛长效化的一个有力保障[5]。
校企联合办赛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赞助+冠名”,而是深度介入,甚至同台竞技。一方面,企业全程参与赛项的策划、规程的制定、活动的组织以及结果的判定,向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的支持,参与选手的选拔与竞赛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引入行业、企业的评审标准,校企协同搭建竞赛评价团队,以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性,以及符合行业标准的科学性。还可以邀请企业员工参加学校的比赛或者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员工技能竞赛,在校企一体、同台竞技的新平台上,“以企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紧跟企业发展步伐,努力培养出更多让社会满意的“大国工匠”。
校企联合办赛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企业的角度,都是一种实质性和成效性的双赢合作。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的深度介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带动了学校双师队伍的建设,对构建“专任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团队、校企联手共同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都有着重要意义。
技能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是检验学校专业建设成效的重要平台,也是打造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一个重要抓手。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可贵的比赛氛围,以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赛教互动机制和校企合作机制全面引导校级技能竞赛的长效化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反馈作用,促进双师型队伍的成长,推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不断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