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经验总结

2021-01-16 09:14向青山
关键词:实事求是党性理想信念

向青山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政法教研部,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世界观:实事求是的思维态度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论和方法论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因为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要求从实际对象和条件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说要求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如邓小平总结的,“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118。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但凡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就能攻坚克难,事业顺利;一旦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就容易犯教条主义、冒险主义、保守主义等错误。因此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可以说实事求是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具体而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至少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也叫问题导向,是指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谋定的战略和思考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实践和问题为导向,其正确与否也以能否推动实践、解决问题为标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以实践为导向进行思考、制定决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总结。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三次大的挫折,从根本上说都与没有很好遵循实践导向、没有很好做到实事求是有关。第一次大挫折是大革命的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数量由接近六万人锐减到万余人[2];第二次大挫折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原有根据地的丢失、红军数量的锐减,给当时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第三次大挫折是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在正常轨道顺利推进,国计民生遭受巨大损失,国民经济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三大挫折各有其直接原因。第一次挫折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没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武装等因素关系密切;第二次挫折与当时博古、李德等领导人在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战略和指挥错误密切相关;第三次挫折是因为对当时时局作出错误判断,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识不足,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路线和政策上的重大失误。但三次大挫折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方法上没有很好地从中国当时当地的实践条件和现实问题出发制定战略和路线、方针、政策,没有很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三次大的挫折之后有三次大的兴盛。第一次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第二次是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胜利后通过三大战役结束国共内战,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能在大挫折之后取得大兴盛,根本原因是这些战略和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当时的主客观条件,符合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

(二)学习型政党

实事求是的另一个表现是学习型政党。从哲学上说,人的认识与人的实践是辩证互动的过程,学习是确保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方式。对一个政党而言,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事求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影响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虽然科学主义不断遭受批判[3],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正扮演着前所未有的角色和功能,知识的更新速度和频率越来越快,这给执政党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善于学习、常于学习的执政党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学习,注重知行合一,也正是通过不断学习才得以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由地方小党向世界大党的转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强调“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4]68。作为学习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更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武装我们的头脑,从而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提升理论水平,更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法宝。

第二,以调查研究为实践基础。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与欧洲和苏联有较大差别,这注定了仅仅从马列经典和苏联经验出发只能陷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深入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也是实事求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不断发生变化,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各种前现代的、现代的以及后现代的社会问题错综交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事求是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调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显得更加重要。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5]。

(3) 在塔-线体系导地线和杆塔同时发生共振时,同阶共振的两个相邻单塔会出现共振方向相同和相反两种振型形式.在同阶情况下,与单塔模态频率相比,塔-线体系中的单塔共振频率值要小,而且垂直向要比水平向更加明显.

第三,以终身学习为时代要求。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6]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学科交叉使得原有知识要素不断重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更加明显。但就执政党而言,由于其路线、方针、政策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确保政策的科学合理,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而消极地看,“终身学习”理念实为执政党的不得已之选;而积极地看,“终身学习”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从实践来看,不断加强学习以获取更多更新知识,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确保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此意义上,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三)革新精神

《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而就个人修身而言需要革故鼎新,这样个人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国家发展而言也需要革故鼎新,这样才能适时变革制度和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政党发展而言同样需要革故鼎新,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增强政党的竞争力和执政能力。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然物质条件和社会存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和人的观念理应发生变化,这便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要求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具有鲜明的革新精神,这个以“革命党”为自身标签的旗帜鲜明的政党,其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革资产阶级的命,革“三座大山”的命,就是“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在制度上不断创新适合中国革命的制度形式——土地革命、“三三制”等等,文化上鼓励发展适合革命需要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但中国共产党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丝毫未减,数个五个计划的有序推进,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等等,都是革新精神的有力证明。

今天的时代更是一个革新的时代,因为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只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契机,奋力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只有勇于革新,变革我们的制度和观念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以此为基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推进中实现国家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人生观:自我革命的勇气能力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其成员的人生观与政党的本质和宗旨、政党的伦理和价值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集中体现为“自我革命”的品格,其宗旨和价值需要通过自我革命来保持和实现。习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4]26之所以说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绝不是我们的自吹自擂,而是对党史新中国史的真实而深刻的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从数次挫折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不断发展壮大,与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分不开。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也与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有关,就中国共产党而言,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内涵有关。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点。

(一)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黑格尔从肯定—否定的辩证法角度论述说,“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肯定的东西上,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死抱住纯善——即在它根源上就是善的,那末,这是理智的空虚规定”[7]145。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7]11这一重要命题。恩格斯从这段话中正确地解读出了“革命”的意义,即“凡是现存的, 都一定要灭亡”[8]。之所以说现存的东西一定要灭亡,是因为任何现存的东西都以特定的、历史的条件为存在前提。对现存可欲事物的存在条件及其变化的密切关注,就是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易经》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论语》有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儒家内圣外王人格的核心要义之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即是对传统儒家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9]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忧国家存亡之患,忧人民流离之患。毛泽东早在长沙求学时,与萧三、蔡和森一道不畏困难,调查民情,被师生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忧国力不强之患,忧人民不富之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担心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受到美苏冷战和中苏关系影响,早在1955年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邓小平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担忧国家稳定,担忧国家统一大业,担忧老百姓温饱问题的解决,担忧民众的教育素质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但全党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居安思危,高瞻远瞩,不断提出新的战略、新的方针政策,国强民富之弦从来没有松动过。正是因为忧患意识,全党才能在胜利和成绩面前保持自我革命的意识。

(二)党的建设

自我革命精神对于政党的意义就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不断保持和夯实其存在和执政的现实根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自身建设便贯穿始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并且长期执政72年,与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密切相关。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将党的建设视为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10]。为了加强党的建设,毛泽东进行了大量实践和创新,例如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整风运动团结党内思想;等等。

邓小平同样十分重视党的建设。他强调党的正确领导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关键,“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11]266。为了实现正确领导,党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而对于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的中国而言,改善和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是党的建设的重点。“要建设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把那些能解放思想,有开拓精神,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选进领导班子。”[12]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以更大的力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4]62强化政治建设,五大建设同步推进,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反腐败斗争为抓手,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这一总体要求适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理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要求和关系,突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点,势必开启党的自身建设新篇章。习近平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4]67

(三)深化改革

自我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动力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从哲学上说改革是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从体制上说改革是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利益上说改革就是一场自我革命,是要调整利益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本质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改革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自我革命能否贯彻始终的重要保证。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绝非易事。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改革才达到今天相对健全的程度。近年来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推进得十分缓慢,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甚至还停留在幻想阶段。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某些领域的改革取得的成绩等于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发展取得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先后推出了1 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4]8。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告:“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13]实践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对于执政党而言,价值观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执政“为了谁”的问题。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终归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民意的根本保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初心使命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一)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要素,对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历来看得十分清楚。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此后不断要求党员干部加强理想理念教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并且通过整风运动等形式,在党员干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把理想信念看成“最根本的”东西,看成我们的“精神支柱”。他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28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4]。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即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这样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中国共产党早在1923年的“二大”便明确提出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百年来这一最高纲领和远大理想始终没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幼稚到成熟、由革命党到执政党,成功开创并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坚信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符合中国未来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的选择。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以之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4]16。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定党的长期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最终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根本保证。

(二)初心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1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中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中国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如果要在中国找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那无疑就是“人民”。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性”就是其最深厚的“存在之根”。党的初心使命,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初心使命,要求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初心使命,要求将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作为共同的理想目标,作为共产党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中国共产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长期全面执政72年、执政能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党,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来没有动摇;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重新调整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更是把“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初心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理由,因而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力量之源。

(三)党性教育

作为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员由社会的先进分子组成,相对而言这个群体整体上有更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但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往往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培养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党性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列宁指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16]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没有党性、党性不强或党性不纯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

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他把党性和党风、学风联系起来,把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联系起来,通过整风运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方式,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1941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讲到增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性,列举缺乏党性的种种表现,提出纠正违反党性倾向的具体办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党员的党性问题,他警告党员干部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380。因此他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17],“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11]2。习近平把党性修养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位置,他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4]63。

党性的核心要义是人民性,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因而党性往往体现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在方方面面。强调党性就是强调人民性,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因此,党性问题的本质是执政“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党性教育,就是在强调初心使命,强调民心民意,强调党的执政之基。

以上我们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我们可以将之称为长期执政的“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并不是天生附着在中国共产党身上,而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执政经验中,在借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中,以及在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治国理念和制度的过程中得出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也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很好地实践这三大法宝。党的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挫折,往往与背离这三大法宝密切相关,而今天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党的自我革命等课题,仍然面临艰巨任务。但既然通过实践寻找并验证了这三大法宝,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得到更好巩固,国家就能更好实现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党性理想信念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实事求是”定乾坤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