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雨, 徐明璐
(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决策咨询部, 河南 郑州 451000; 2.中国银联商务总公司 数据资产中心, 上海 200120)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和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伦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衰成败的历史选择。“得人心者得天下”道出了历史上治道的基本规律,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是不可能夺取政权的。而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不过是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延续统治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把老百姓作为工具而已。这种工具的有用程度完全取决于封建帝王的个人特质、性格特征和执政风格。即使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来看,也并非历代皇帝都能使用好。有的皇帝还能真正体察老百姓的诉求,如李世民、朱元璋等,而大部分皇帝根本无视老百姓的死活,拼命压榨、欺凌、虐待老百姓,逼得老百姓生不如死,直到揭竿而起,革了皇帝的命,然后自己做皇帝。不管怎么说,封建王朝都曾面临如何处理与老百姓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工具论的层面来看,处理得好,能够有效缓解阶级矛盾、延续执政寿命;处理不好,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中国治乱兴替的历史周期率。如果仅仅是把治下的老百姓作为政权的工具或是可以任意奴役的对象,最终难以避免王朝覆灭的悲惨命运。不同于历史封建王朝,更不同于仅仅关注任期内事务的西方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深远历史使命的执政党,肩负着改变中华民族千年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政使命。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要把自己而不是把人民作为政权的工具。共产党只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才是共产党人奋斗的根本目标,因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2]。为此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都在与“脱离人民群众”这个执政之后的最大危险作斗争,整肃领导干部中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等种种脱离群众的行为。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定位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可以作出最大牺牲的群体。中共十八大之后首先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面对的就是长期以来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的那种高高在上、远离群众生活、脱离群众实际的危险倾向。活动的目的就是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校正共产党人的奋斗航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把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教育落实在扎扎实实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上来,回归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追求,时刻警醒自己,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历史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就是,作为执政党,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善于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必须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巩固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的本质就是共产党人如何摆正自己“人民公仆”位置的问题。如果一切都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就没有解决不好的矛盾和风险;而一旦脱离了人民,我们就必将一事无成、一无所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体现。人类政治智慧的探索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人类社会是以人的因素为主导推动生产力发展历史进程的。西方的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总统制,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无不受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民族特点的深刻影响。没有哪一种政治体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而绝没有适应一切国情的所谓“普适”的政治制度。即使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其三权分立的表现也差异巨大。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法国的“半总统制”,特别是与美国的总统制有着很大的差别。当然,这也与其资本主义革命爆发时的进程有关系。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保留了国王。法国却是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砸烂巴士底狱,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统一,其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于英法。美国则是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起来反抗,实现独立后建立的国家。甚至在法律体系上,也形成了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和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这就启示我们,确立制度自信首先不能制度“迷信”。不能认为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都是成功的而全盘肯定,更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由于遭遇了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就认为是失败的而全盘否定。西方政体需要处理好政客与选民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才可以存续。苏东剧变的一个突出原因就是官僚主义盛行,脱离群众严重,党性和人民性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党已经完全代表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最后必然被人民抛弃。“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是涉及社稷江山的重大问题,苏联共产党兴衰的历史充分演绎了这个道理。”[3]中国近代以来,国民党本来有统一国家、振兴中华的希望,也具备深厚的物质、军事、经济等条件,特别是还有美国的扶持,但是依然最后失去政权,败给了“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国民党是败给了人心,败给了自己。一旦进入官僚体系之后,各级官员都削尖脑袋想着升官发财,完全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上行下效,国家的党政军体系完全被腐败所吞噬,这是连蒋介石本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个别党员干部也存在过脱离群众的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把这种问题作为影响执政根基的最重大议题来对待,对触碰这一底线的党员干部绝不手软,严厉查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学习教育,都贯穿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线索,目的就是提醒全党: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就不可能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中国政治结构中有科学完备的实施路径。中国共产党能够上台执政并始终成为中国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本原因是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将其贯穿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在政治层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投票的”和“不投票的”。“投票的”指选举民主,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群众通过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行政、监察和司法机关的组成人员,同时对于不能履行代表义务和权利的代表可随时提出罢免,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确履职行为可随时提出批评、建议甚至控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并非没有经历波折和考验。辽宁人大代表贿选案就是对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的重大挑战,也警示我们: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也有滑入空转的危险。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与时俱进,更加突出地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性和时代性;人大代表要进一步密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强化对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提升自身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不投票的”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鲜明体现,也是中国独有的特殊政治优势。协商民主最主要的就是政党协商,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大政方针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前,总是要诚恳征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各族各界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出台之后,依然还要征求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长期共存关键在相互监督,特别是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能够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各方面监督,特别是要多听一些难听话。经常说好听话的一定不是真正的好朋友,经常提意见的恰恰才是真朋友。所谓肝胆相照,关键是共产党要有执政党的胸怀,能够听得进去各民主党派的一些不是那么好听的话。因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荣辱与共的,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政治基础。当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派并非平行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越是这样,中国共产党越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容事容人的雅量、知错必纠的勇气和统揽全局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从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树立为党的伟大旗帜之始,它对中国的指导地位就未有丝毫动摇。这个来自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缘何成为中国百年来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在人类政治发展史和文明传播史上不啻为旷世奇迹。因为各种文明的传播,特别是异质文明的传播更是难以保持如此完整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指导路径。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和生命力是任何外来文化都难以望其项背的。马克思主义引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也引导了中国的繁荣进步。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修正中实现了与时俱进,适应了百年来的中国政治与社会生态演进。话虽如此,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命运却并非如此。有些国家在最初坚持马克思主义之后,发现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立即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如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些国家固守马克思主义特定背景的个别论断而难以自拔,自缚手脚,最终也走向失败,如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这种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维护统治的政治工具,要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万古不移的教条的做法,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不彰的根本原因。曾几何时,中国在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过程中也导致了社会主义发展活力的下降。我们误以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长期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导致了我们一度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引领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走向成功。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和长期接受苏联的各种援助,我们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深信不疑,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忽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使社会主义发展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这使我们成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作为革命与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给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以新的启示与前途,特别是苏俄的成功更是给中国的政治走向提供了标杆与可资借鉴的资源。马克思主义之于苏俄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实现了俄罗斯化,即深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和斗争实践的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来看,列宁主义其实就俄罗斯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蕴含了列宁主义的要素。但其根源不得不说还是来自德国,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既有革命的理论,也有革命的实践。既有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有巴黎公社的短暂的执政实践。但是马克思不认为一国可以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只有各发达国家的共同革命、相互支持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4]。列宁的革命实践其实是否定了这个结论。他结合俄国的特殊国情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阶级的状况,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坚信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灵活运用,是革命原则性与实践灵活性的经典运用。列宁说到做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来的苏联发展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强国,特别是在美苏争霸中一度占据主动地位。这不得不令人惊叹。这就如同苏联后来的突然解体令人惊叹一样。如果没有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就不可能有苏联的建立。但是列宁的主张在当时并无充足的把握,革命面临极端凶险的环境。即使在苏联刚刚建立的头几年,政权能否存活也是不确定的。所幸这些难关都被布尔什维克一一克服。列宁的革命意志起到了极端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列宁,恐怕十月革命是不太可能成功的。而列宁的革命意志就来自马克思主义,来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列宁能够根据俄国的具体情势作出大胆而又准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革命策略,才推动了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是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俄国并形成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才最终指导俄国革命走向成功。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经历了从革命到改革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同时它也成为不同历史阶段指引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适应性举世无双,因而势必会对中国的未来政治社会变革继续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演进的“元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之前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与中国的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四个自信”才能圆融自洽,真正成立。因为道路自信是指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是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指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而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则来自德国和俄罗斯的马列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一次又一次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完美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则的提炼。在革命的浪漫主义年代,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一种方向,即实现革命成功,打造新世界的指引。而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因素已经大大下降,而能够指导中国继续走向成功更需要的是治理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宝库中固然不缺乏治理理论,但是长期以来革命党人已经把马克思主义贴上了革命和斗争的标签。这种惯性导致了在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继续坚持了相当长时期的阶段斗争理论,同时也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治理因素的教条式理解:过分强调“公私”之分、“社资”之别,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边界日益固化,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下降。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使命的追求,因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提炼出最经典的、可长期指导国家治理的原则。“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了阶段斗争理论的局限性和斗争原则适用范围的特殊场域,需要适时进行“理论转向”。一些理论的藩篱如果不能冲破,政治上的转型也难以进行。真理标准大讨论奠定了理论转向和政治转型的基础,这个基础仍然是实践。不过这个实践并不是曾经固守的阶级斗争的实践,而是变成了生产实践斗争、伟大的社会革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展示。只要符合了这个标准,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就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实施改革开放。这个标准包含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公有制,二是共同富裕。公有制的目标不是纯粹的公有制,而是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改变。共同富裕是团结民众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和原则,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的“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举措。而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的结合更是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灵活性,催生和容纳了中国在这两个原则之下的发展战略。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在当前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态势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代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一度的沉寂中焕发出了青春活力。中国领导人善于因势利导、推陈出新,能够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实践,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手段、理论目标、理论框架和理论方法。就如当年中国宣布要加入WTO之时,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强烈反对,害怕因此会使中国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因为全球游戏规则主要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制定的。但事实上中国的开放并未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反而使中国增强了适应全球化的能力——现在已经具备了参与制定全球化规则的能力。这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始料未及的,或许也是后悔莫及吧。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参与全球化的强大理论武器。中美之间爆发的大规模贸易战以及中美之间经过多轮博弈达成的初步协议也让很多中国人担心。以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产业规模及经济结构的成熟程度,不可能在贸易战中被轻易打垮。特别重要的是,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中美贸易战达成的初步协议短期内似乎是对中国各产业链条的打压,其实不然,这同时也是中国借此机会完善产业结构、倒逼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绝佳契机。没有贸易战,这种转变的动力也许不会如此强劲。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应对国内外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中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推动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没有哪一个阶层、党派和政治力量能够挑战和代替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绝对领导、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个显著优势,强调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5]。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这个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形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国家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执政历程中不断得到确认和巩固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历程中也经历了各种重大风险考验,但是始终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深厚的根基。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拥有世界上最严密的组织体系并亲自掌握世界上最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我们的军队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始终贯彻“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对党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可靠、绝对放心、绝对纯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军队改革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深入落实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提升军队战斗力,努力锻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着力完成建军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努力把人民军队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军队改革坚持“军是军、警是警、民是民”的要求,坚定贯彻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强化党对人民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军队强大战斗力来源于党的绝对领导,来源于“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光荣传统,来源于军队中的强大思想政治工作系统。近代中国在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旧中国曾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历史证明旧军队根本无力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军队的战斗力也无法得到保证。实践证明,只有纳入党组织系统的军队的战斗力才有保证,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实现国家统一的任务。“以党建军、以党治军的党军模式能够克服军事组织层级断裂的困局、有效提高军队作战能力。”[6]因此,“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的军魂,也是确保党的绝对领导的重要支柱。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维护的权威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我们维护的党中央的核心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化“四个意识”关键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我们要主动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中央政治局看齐,向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看齐,自觉对标对表,这就是做到“两个维护”的核心要义。全党要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时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7]一个“最重要”,一个“最关键”,指明了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出问题的高级干部首先是在政治上了出问题,犯错误首先是在政治上犯了错误,走岔道首先是在政治上走了岔道。在政治上摆不正位置,看不清方向,就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站不稳立场,甚至擅作主张,我行我素,乱作为。比如,个别地区、单位、部门的一把手自称是所在地区、单位、部门的“核心”,以个人代替组织,高高在上搞一言堂。须知我们所拥护的核心是特指的,那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就是指我们只有一个司令部,没有第二个;只有一个政治设计院,没有第二个。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才有了真正的主心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各社会阶层、民主党派、各行各业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重大部署、重大要求,决不允许在维护中共中央权威上打折扣、搞变通。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马叙伦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有过经典的论述:“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8]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最重大的政治立场上,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站位既高又准,在真心实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参政议政,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牢记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其最耀眼的旗帜与奋斗的方向,永葆初心不改、使命不变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中。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掌握了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如何能够保持在刚刚加入党组织之时的誓言所要求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并不容易。很多领导干部的政治蜕变都源于掌握了权力之后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更加突出。关键是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掌握巨大的权力之后还能抵挡巨大利益的诱惑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特别是在权力比较集中而又难以被有效监督制约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依然有大批领导干部以身试法,突破党纪国法的底线。这说明制约权力的机制尚未很好地建立起来,有些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仍然处于失控状态。牢记初心使命,关键在于坚守人民立场。因为党的初心就植根于群众之中,党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作出牺牲。丧失了初心,就不可能有实现执政使命的动力和勇气,更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政治议题。毛主席当年强调的“治国必先治吏”言犹在耳,这个“吏”就是共产党的官员,就是作为执政党身份的共产党内掌握了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系于中国共产党一身,共产党的政治生态就是国家的政治生态,共产党的作风引领政风民风,共产党的先进性要实现与时俱进,但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