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风 王施云
(1.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2.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1)
德育是教育的首要前提和重中之重,党和国家历来都很重视德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德育方面作出了全新的判断。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这引发了学界对于德育同向同行的深度思考。
充分发挥大中小学德育协同育人作用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对德育同向同行的研究虽然有不少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主要针对横向德育同向同行研究,对纵向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研究关注较少。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其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并未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将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的基本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性对策。
要对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界定其中包含的一系列概念。
“同向”就是指大中小学德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包括政治方向、价值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
第一, 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的政治基础。要使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就要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形成价值认同,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德育同向同行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社会主义学校,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学校都要在政治方向这个根本问题上具有高度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级学校的德育工作正确、高效地开展。②
第二, 价值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是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的指针。坚持指导方向的核心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各级学校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旗帜鲜明地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各学段的德育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到自身的价值观念中,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统一的价值认同,实现协同育人。
第三, 未来发展方向。坚持未来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始终为德育同向同行提供目标引领,激发开展德育同向同行工作的内在动力。促进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各级学校都要围绕总目标,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育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最终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主义的人才。保持未来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才能始终为德育同向同行提供终极目标,从而转化为德育同向同行工作的内在动力。
“同行”就是指大中小学德育在行为上要步调一致,共为共进,共同发力。
第一,在德育目标上同行。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加强合作,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德育目标。中小学和高校开展德育工作,都必须以德育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依据,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各级学校在特定阶段要实现的德育目标。既不能因为总目标而忽略符合各学段特点的具体目标,也不能因为各学段具体的德育目标而忽略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在德育内容上同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围绕心理健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理想信念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由于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品德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各级学校德育内容的侧重点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德育内容都要涵盖上述几个方面。因此,各级学校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上述内容的学习并围绕它来开展教育工作。
第三,在德育教学上同行。加强德育教学工作的协同性,促进德育同向同行。首先,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制定出德育教学的方案,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等问题。其次,各级学校要积极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切实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德育教学方案进行德育,不搞形式主义。最后,德育教师要对各学段德育知识进行整体梳理,以便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宏观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与教学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德育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同向才能同行,同行方能同向。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第一, 同向是同行的基础和前提。同向即方向问题,属于认识的范畴,体现的是共同的价值追求。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有保持同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为同行提供引领,才能保证各级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没有统一正确的方向,同行就会变得没有灵魂,德育也会变得事倍功半。
第二, 同行是同向的阶段和过程。同行即行动问题,属于实践的范畴。同行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的问题,体现的是如何使各级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和教学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同行反过来又能检验同向的科学性。如若同向不以同行为阶段性过程,就可能使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空谈口号,停留在表面,达不到德育的最终目标。
基于此,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就是指使大中小学各级学校抱团整合,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将德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具体来说就是:在政治方向、价值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向上保持高度统一,遵循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各学段的德育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有针对性的德育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
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国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工作在目标、课程内容、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分析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对策,能够推动德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发挥大中小学德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首先要在目标上同向同行。德育总目标的实现, 需要各学段的德育工作者在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的各个阶段, 协同发挥德育持久而深刻的育人影响。一方面,由于德育教师的育人理念有所偏差、育人能力不足以及德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制约着各学段德育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各学段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德育效果考核机制,德育效果的不可量化性使得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德育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各个学段既定的德育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德育总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2.2.1 课程内容缺乏阶段性
德育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的难与易、简单与复杂应随着学段的不同而作相应调整。只有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才能使学生一步步成人成才。虽然德育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化,但现阶段德育课程内容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在多数中学的德育课程中,涉及到政治教育的内容占比都较大,这无可非议。但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正在发育又不成熟的阶段,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命安全教育。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内容在德育内容的占比却很小。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共设置24个单元,其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2个单元,占比为8%;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有1个单元,占比仅为4%。又如,有些德育内容在前一学段就有所学习,或者本应在前一学段学习的德育内容到后一学段仍在学习。以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为例,从小学到大学都对此有所涉及,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却未能明确各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这就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2.2.2 课程内容缺乏渐进性
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相同的德育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并且没有体现渐进的要求。一般来说,德育课程内容重复是正常的,因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在任何阶段都是必要的。但重复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而是应该为下一阶段这一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相同的德育内容应该反映出渐进性和层次性,并适当提升广度和深度。然而,当前我国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内容仍然存在着简单重复的问题。以初中和高中为例,在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和高中《政治生活》第五课中都提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然而,仔细比较发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基本相同,没有对不同学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加以区分。
我国德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德育队伍的完善,德育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虽然德育队伍不断健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2.3.1 教师育人理念有偏差
第一,思想政治课(德育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意识,未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升学压力依然普遍存在,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因此,有的教师将德育教学机械化,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思考,不注重学生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道德发展水平的衔接,也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引导,缺乏创造性教育。有的教师抱一种功利心态,进行灌输式教学,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只是将德育知识简单讲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加以教育。
第二,其他学科教师缺乏德育意识,未能承担起德育的责任。各级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德育功能, 所有的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一直以来,多数其他课教师都认为德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自己只负责“智育”,认为只要把学科知识教给学生,提升学生成绩就万事大吉了,把育人的责任全部推给了思政课教师。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压力,也制约着“全员育人”的实现,也就无法使德育在教师队伍上同行。其他学科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育人职责,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
2.3.2 教师育人能力不足
第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育人水平参差不齐。首先,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有的学校甚至因为教师数量不足就不对教师资格证做要求,这就造成了小学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不足。除此之外,小学的德育课程多是由数学、语文教师等兼任的,这不仅体现出小学德育教育的非专业化,更说明了现阶段小学还是未能从根本上重视德育。其次,中学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且有专门教师承担德育课程的教学。但是因为升学压力,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只注重理论讲解,德育实践能力缺乏。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在实践中育人,这样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学生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虽然较高,但是部分教师或是过于注重科研、或是热衷于评职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应有的育人责任,弱化了大学德育应有的功能。
第二,其他学科教师育人能力不足。首先,其他学科教师自身对德育知识的学习不足。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不愿去也没有精力再主动地学习德育知识,学校组织的进修学习也仅限于本学科的学习。这造成了教师自身德育知识的欠缺,也就无法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其次,其他学科教师未能将德育知识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无论在大中小学哪一阶段,多数其他学科教师都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去挖掘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他学科教师育人功效未能充分发挥。
2.3.3 教师协同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传统的教师工作模式偏向于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这会导致各级学校教师“单打独斗”,融合、协同不足,制约着大中小学教师同向同行。
第一,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师之间缺乏纵向沟通交流。这使得教师对于其他学段的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内容、德育手段与方法了解较少,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其他学段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与此同时,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促进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政策,而且也没有搭建起有效的沟通平台。
第二,大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交流。无论备课还是教研,都是围绕各学科展开。其他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备课、教研的情况很少出现。这使得各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其他学科教师对德育知识的不了解,也就无法将德育知识融于其他学科阶段教学中,制约着大中小学教师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
总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在隶属部门、职责、分工上存在很大差别,在实现德育目标、创新德育方式和整合德育资源等方面缺乏协调与配合,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要实现德育总目标,首先,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每一阶段、每一年级的德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其次,在制定出目标之后,要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各级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评估机制,实现德育效果的可量化性。同时要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把德育的工作实绩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奖优罚劣。依据各级学校德育的工作实际,加强对教师的考核。
要整体设置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第一,完善德育课程标准。制定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层次分明,要精准把握不同学段德育课程的总要求。要按内容深度、广度分层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制定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和各年级的课程内容。第二,出版高质量的德育课程教材。教材是德育教师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统编教材,以学生的不同年龄发展特征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编制教材,教材内容必须体现层次性、阶段性。同时加强网络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为实现德育同向同行助力。第三,充分利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德育资源,加强整合。依托互联网和高科技手段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资源的相互借鉴。
德育教师是德育同向同行最主要的落实者。提高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育人能力,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能够有力地推动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
第一, 大中小学教师队伍要转变育人理念。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协同育人意识。教师要意识到与其他学段教师协同育人的巨大力量,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积极主动加强与不同学段教师的交流互动。其次,其他学科教师要树立德育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育人责任。③其他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教学中应起的德育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与思政课教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育人力量。
第二, 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首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一方面,提高教师选拔的标准。不仅要考察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更要考察教师的政治素养、实践能力等。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德育。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进修培训活动和覆盖大学、中学、小学全学段的讲课比赛,还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德育。其次,提高其他学科教师的育人能力。一方面,加强教师对德育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德育知识;学校要加强宣传并举办一些德育知识讲座或培训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另一方面,其他学科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本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
第三,形成教师的育人合力。首先,促进各级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促进教师之间的纵向互动。德育主管部门要借助互联网,以德育教师学习论坛、公众号或微信群等方式搭建线上沟通交流平台,还可定期举办各级学校德育教师的座谈会或研讨会,进而促进各学段教师之间的线上线下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促进大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动。通过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有效互动,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德育知识,增强各类人员合作、协同育人意识,形成大中小学教师的育人合力。其次,开创大中小学教师协同育人新模式。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必须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交流沟通、力量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集约化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合力聚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大中小学教师的协同创新必须从整合维度和互动维度展开。其中,“整合维度”包括目标、价值、原则等,而“互动维度”主要包括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所掌握的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系统匹配等。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这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新时代下,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工作平台。
第一, 国家教育部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各部门,建立覆盖大中小学全学段的德育网站。在这个网站中设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又分为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五个部分。在技术支持下,五个部分的知识可以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增强趣味性,提高教师、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建立起这样一个全学段一体化的网络德育工作平台之后,各级学校的教师、学生都能在这个网站上了解、学习德育知识。这就有利于教师、学生把握全学段的德育知识,增强各个学段德育的有效衔接,从而促进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
第二, 德育主管部门加强管理。通过注册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增强与教师、学生的互动。首先,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实时推送一些包含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德育知识,强化学生对于各学段德育知识的学习,增强德育知识的同向同行。其次,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与教师、学生的有效互动。通过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德育网站的建设,使全学段一体化的德育网站持续不断地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
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领域尤其是德育领域必然会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大中小学德育同向同行是全新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同向同行”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机衔接和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德育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加快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新时代,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不仅要切实完成既定的德育目标,继续推进各级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形成教师队伍的育人合力,健全全学段德育管理机制;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手段,利用新技术建立全学段德育网络工作平台,最大程度地发挥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的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②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3-55.
③郑忠梅.同向同行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