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知行合一”思想的思政教育价值

2021-01-16 03:53戴真真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学知行合一良知

戴真真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对于知与行的讨论古来有之,从先秦时期的诸位大家的各抒己见,到明朝中期的心学思想体系建立后趋于统一,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先秦时期,关于知与行的讨论有孟子的“知先而行后”之说,亦有荀子的“行先而知后”之说。在南宋理学兴起后,关于知与行的讨论又走向了“知为先而行为后,重行而轻知”的方向。直至明朝中期心学体系的建立,关于知与行的讨论首次归于一统,“知行合一”的思想也逐渐被确定为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康梁等人对于知与行的讨论也是沿着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中的“知行合一”思想而进行,只是略有扩展和深入。当代,关于知与行的讨论依然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1]。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一种信仰凝结于学生的心里,仅仅是做到了知,而只有当学生真正地将内心的信仰外化于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发展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当今多元化社会,物质生活极度发达,人的私欲膨胀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一点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中流砥柱,大学生道德水平的下降及内心信仰的缺失,将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作为教育者而言,有必要从中华民族古代先贤的智慧之中寻找解决当代思政教育困境的方法,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处,找寻曾经属于我们的那一份道德传承与践行的方法,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弘扬提供保障。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1.知行本体

从心学思想体系而言,本体指的是知与行本来所应当具有的状态和关系。这里的本体对于知与行而言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当代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理解知行本体,即可以理解为二者互相包含、互为依托、互为联系。知为行的前提,行为知的结论。没有知则不会存在行,而没有行,则知也不会具有意义。在心学思想体系中,知与行并没有被分开讨论,而是始终将二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进行讨论的[2]。知与行不仅在内容上相互包含,而且在观念上也是本质趋同,只是在层次上有所不同而已。知可以认为是行的“前形态”,相对应的,行也可以认为是知的“后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知与行根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致良知,为善去恶

致良知是心学思想体系的根本,也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结果。“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即可以理解为“良知”,而“行”即可以理解为“致”,是对所知的践行而最终达到“良知”的行为。良知对于人而言并不是外来之物,而是本就存在于人心中的心之本体。之所以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够表现出良知,是因为人所处于的环境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知与行,也才有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过程[3]。善与恶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也由于人的改变而转变。人在“良知”的状态下,即心之本体的状态下,是无善亦无恶的。而之所以人无法表现出“良知”的状态,是因为恶的存在。知的过程是认知善恶的过程,而行的过程则是去恶而存善的过程,也就是将阻碍 “良知”的恶祛除的过程。

3.知行的浅深难易

虽然在心学思想体系中,一直强调的都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但却并不意味着二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明确提到,“……学知利行者,只是试试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是以不能,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从此可以看出来,王阳明并不认为所有的知行都是在一个难易层面之上,有的人敏于知而勤于行,而有的人则怠于知而惰于行。而且每个人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不同,其致良知的过程中的困难阻碍也不相同。不仅如此,在知行二者之间亦存在着难易之分,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明确记载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虽然在心学思想体系中并没有对知与行的难易程度进行对比,但从知行合一的思想及致良知的理念来看,阳明先生还是对于行和致的过程更为看重,这从其平生非常看重“格物”并身体力行之中就可见一斑。

二、知行合一思想与当代思政教育的关联性

1.目标相同——以人为主体

心学思想体系与当代思政教育的目标都是育人,都以人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此处所指的目标相同更包含另一层含义,即人之本性。对于心学而言,人人皆有良知,无间圣愚。而于当代思政教育而言,每个学生都有着其无可替代的价值闪光点,对教育者而言,不应当将学生塑造成同一种人格的人。作为教育者而言,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可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都可成为能够继承、践行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社会中流砥柱。而教育者所需要做的是帮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帮助学生去实现自我价值的觉醒,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嵌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心学的“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思想给了当代思政教育很好的启示,尤其是在当代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接触思政教育之前都有着其既有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事物的方式,教育者不应刻意纠正这些已经存在于学生心里的东西,而应当以引导的方式去唤醒学生心中对于信仰的渴望,让学生可以自发地去“致良知”,从而逐步认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

2.实现路径相同——重知亦重行

知行合一思想在强调知与行关系的同时,也对二者的重要性做出了肯定。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同等重要的,缺少任何一个过程,知与行都无法合一,也违背了知行本体的基本原则。从这一点来看,心学思想体系与当代思政教育有着极高的共识。当代思政教育的目标绝不仅在于培养具有很高道德认知能力的人,更在于培养可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的人,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信仰,并为整个信仰付出努力的人。

3.责任相同——以天下为己任

心学思想体系秉承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内圣外王”的价值思想。知行合一是为了致良知,而致良知的目的则在于修身养性,从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好基础,也就是做到“内圣”。虽然心学思想体系的知行合一思想并没有提及“外王”的思想范畴,但从阳明先生的一生来看,其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儒家“内圣外王”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道德情怀。当代思政教育重知亦重行,这里的知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行则是指践行这一理念,而所基于的心理和责任便是当代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儒家思想体系强调的天下情怀和当代的家国思想是有着高度共通性的,二者均强调了个人与家国天下的关系,而且明确指出了先国而后家的重要性[4]。当代思政教育所欠缺的就是对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强调,在个人主义思潮风行的当代,许多大学生感觉不到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也感觉不到个人的努力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三、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1.树立信仰,坚持责任

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作为教育者而言不应当仅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认为这样便完成了“知”的过程。这样 “知”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牢固,学生很难真正地将“知”的结果进行内化。教育者应当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不是知识,而是信仰,是要求教育者进行提炼和升华而注入到学生心中的,是指引学生成长的明灯。只有如此,教育者才可真的认为自己帮助学生完成了“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育者才可真正引领学生去践行信仰,做到知行合一[5]。

在鼓励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疑将是学生自觉践行信仰的动力源泉。因为有责任,才会去践行;因为有使命,才会去付出。在借鉴心学执行合一思想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深刻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外延,同时,更要去理解知行合一思想所依托的儒家思想体系,从中找寻执行合一的精神动力,并将其付诸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中,给予学生以知行合一的内在推动力,唤起学生心中的民族情怀,让学生能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明确个人努力前行的方向。

2.因材施教,鼓励知行

知行合一的目的在于致良知,而良知在心学思想体系中被认为是人人均具备的。这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如出一辙,也与当代教育理念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圣人和君子人格被认为是最高人格,是人人均可以通过修身而达到的人格。心学致良知思想中的良知,即为人心的本体,其更加肯定了人人均可养成圣人人格或君子人格的可能。当代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育人,而学生在接触高校思政教育之前本就存在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在道德认知方面也是参差不齐。这便是在修身以及致良知之前人的状态。作为教育者而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既有的个性,以鼓励知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完成致良知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知行合一,唤起心中的良知本体。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政教育所要做的并不是消灭其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而是要在尊重并承认其他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者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学生心中信仰的同时,一定要允许学生心中其他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存在,即便是有阻碍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意识形态或价值理念的存在,教育者也要通过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净化思想的方式来完成知行合一的过程。

3.自我认同,价值觉醒

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同以及价值觉醒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受功利主义及既往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往往都是被动的,而且其学习也往往是为满足父母的期望,甚至很多学生都是活在别人的议论与评价之中。这样的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为不利[6]。心学思想体系强调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这对当代的思政教育而言,借鉴意义非常大。在如此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学生都有独属于其闪光点和价值所在。作为教育者在为学生树立信仰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致良知”的思想去鼓励学生将所知与所行合而为一。

只有真正做到价值觉醒,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发去“致良知”,才会真正直面自己的内心。也只有这样,教育者的思政教育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去完成“知”的过程,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觉醒的价值体系中,让大学生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同时,自觉自发地将其上升为个人内心的信仰。在这样的力量之下,学生对于人生的看法将会大为改观,将会不再迷茫,也会更有奋斗的方向。自我的认同会让学生懂得“知”的重要性,会在大学学习期间更加注重省察克己、存养慎独。价值的觉醒会让学生自觉完成“行”的过程,在“行”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结语

心学“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社会而言,可谓是意义非凡。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当代,“知”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但也正因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使很多人 “行”的过程却变得异常的艰难,甚至是与“知”背道而驰。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的大学生,“知”与“行”的过程是否能够做到和谐统一极为关键。作为思政教育而言,应当积极从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中寻找当代思政教育的出路,以心学思想体系的“知行合一”思想来重新审视当代思政教育。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对于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化及升华,要让学生将核心价值理念上升为人生的信仰,并在日后的人生奋斗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心学知行合一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汲取阳明学精华, 构建共产党员“心学”
良知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