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定 京
(湘潭大学 哲学系,湖南 湘潭 411105)
尽管个体化时代中,思想个体总是依照自我的独特思想与自由意志不断地述说历史和阐扬哲理;但自某种程度而言,本无绝对迥异于前人的崭新思想,今日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创造多多少少总是对以往哲学史的综合与新阐。思潮汹涌的新世纪看似众说纷纭,但当代各式各样的思潮终究难以避免被哲学史所匡正与修整的命运。世人常言“文史哲不分家”,然而对21 世纪哲学史的探索却比对21 世纪文学史的建构迟到了许多。这或许是由于哲学毕竟不同于文学,新世纪哲学思潮的痕迹,尚需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方能呈现。经过学者们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能大致把握21 世纪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而蔡志栋老师就是为新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贡献良多的一位青年学者。笔者纵观蔡老师近年来的研究论文及专著,结合《个体的时代: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研究》一书(以下简称《个体的时代》),发现蔡老师的学术研究有如下特色:首先,在秉承冯契学派哲学精神的基础上,对其近年来敏锐发掘的各种思想资源逐一进行散点透视,并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其进行纵深贯彻。其次,对21 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思潮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跟踪研究”,努力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凸显了出来,从而为21 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理性审视与准确定位提供学术支持。再次,对21 世纪以来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甄别与精选,关注到了大陆新儒家等产生了热烈反应与广泛影响的思想派别,且在叙述上学术性与通俗性并重。
哲学即人学,学者叙述的思想史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作者的风格。蔡志栋老师的《个体的时代》便具有鲜明的研究风格,本书的谋篇布局与字里行间透露出冯契学派的“智慧之光”。“冯契学派”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于2013年提出,陈教授称之为“冯门学派”,并认为此学派正在中国哲学界崛起。一年后,著名哲学家方克立先生发表题为《冯契研究与冯契学派——兼论当代中国的学术学派》的文章,高度肯定了作为学术流派的“冯契学派”之存在。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契学派的“真善美的统一”论与张申府、张岱年两先生的“综合创新”论在哲学精神具有高度一致性[1];并认为1995年冯契、牟宗三两位哲学家“对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蔡志栋老师亦认为1995年冯契、牟宗三两位哲学家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哲学的角度预示着新的时代的揭幕。他还延续了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及《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历程》中“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的哲学方法[3]2,力求深入于中国当代的各种社会思潮中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这些都表明,蔡老师接续了方克立、陈卫平诸先生所秉持的“冯契学派”之精神,对新的时代之哲学思潮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
首先,蔡志栋老师在把握新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准确辨明了“21 世纪哲学”区分于“20 世纪哲学”的时间节点。蔡老师以异乎常人的高妙视角,提出“21 世纪哲学”的开端始于1990年代,且认为哲学时代的划分不应完全拘泥于时间的束缚,而应根据“新世纪”哲学的“特质”而对其进行具体把握。他认为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为“新世纪”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分子的命运随之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李泽厚与刘再复的“告别革命”论彰显了“新世纪”哲学自觉的呼声,“启蒙”占据了“救亡”进而沉潜于学术研究的海洋之中;冯契与牟宗三的相继逝世宣示了哲学意义上的20 世纪之结束,预示了思想意义上的21 世纪之揭幕;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入户不仅为个体思想的昌明提供了技术支撑,更为富强国家中的自由个体之觉醒提供了开放窗口。基于以上特质,蔡老师将“21 世纪哲学”区分于“20 世纪哲学”的时间节点大致拟定于1990年代。这是他准确把握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后所做出的准确判断。
其次,蔡志栋老师在把握新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以来的各种思想资源进行了较为宏观的散点透视。蔡老师在《个体的时代》一书的注释中,透露出其研究受到了高瑞泉先生的《20 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之影响。与高先生相似,蔡老师也别具一格地对21 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诸如“世纪以来的左派、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包括新儒学、新墨学等)、新权威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进行了宏观的把控。蔡老师不仅对1990年代末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尤为瞩目,而且还及时捕捉了近年来的社会思潮热点,关注到了诸如张维为《中国震撼》等具有新权威主义色彩的作品。蔡老师不但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进行了散点透视,而且对各个思潮内部的分歧亦进行了宏观的散点透视。譬如蔡老师在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时,即通过跟踪诸如“9·11”事件 “2012 保钓事件”等实例,说明了“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著作之出版”等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具体分析了“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与“民族主义”的密切联系。蔡老师就是通过这样及时跟踪“事件”、深入把控“媒介”等方式,进而理性分析中国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
再次,蔡志栋老师在把握新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以来的各种思想资源进行了较为通透的纵深贯彻。蔡老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上述各类社会思潮进行贯彻式纵览,并基于此核心思想对之进行了恰当精准的品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当然包括冯契学派内在蕴含的哲学精神,更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百年以来的艰辛历程中所蕴含的所有思想精粹。蔡老师既将“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光辉思想看作是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有机组成,更将其作为对于新世纪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逻辑总结。作者在《个体的时代》一书中没有将研究视角仅仅停留在对“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核心要素的知识性阐述,而是站在哲学的新颖视角对之进行了抽象化审视。作者通过对“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思想背景之回顾,具体考察了“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大思想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对话与互动。不仅如此,蔡老师还依照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发展的逻辑安排了叙述的次第。一般而言,人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而“中国梦”则是向国内彰显社会奋斗的方向。但蔡老师认为,“中国梦”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自然包含着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内容”。因而他先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内容,紧随其后又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层内涵。蔡老师以“纵深”贯穿“散点”的结构编排,可谓深得冯契先生“以类行杂”之神韵。
蔡志栋老师不仅自宏观上对21 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思潮进行了总体扫描,更自细小处对各种思潮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跟踪研究。作者以“跟踪研究”的方式把控“个体的时代”,可谓是抓住了此中精魂。蔡老师的“跟踪研究”并非是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全面且系统把控,而是通过“即时素描”的方式捕捉“一日三变”的各种思想潮流。“即时素描”是在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与碰撞中产生的,热点往往在争鸣中显现。作者敏锐地捕捉了各种文化现象及学术热点问题,并透过这些现象及问题的表面直达核心。蔡老师不仅说明了各种文化现象与学术争鸣形成的根源,而且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各种思潮在中国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第一,横向跟踪素描。蔡志栋老师在《个体的时代》一书中采用了“跟踪研究”的方法。“横向跟踪研究”亦称作“横向追踪研究”,由于蔡老师的自谦,本文在此沿用作者之语,称之为“横向跟踪扫描”。这种横向的研究方法,即时地反映了各种时代思潮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碰撞与争鸣。正如作者所言,这种碰撞与争鸣的时代,俨然又是另一个“战国时代”。但即便是“战国时代”,任何思想争鸣终究将会紧紧围绕某一核心进行展开。以《个体的时代》对于“现代新墨家”的研究为例,当今学界将研究视域投射于“现代新墨家”的学者本就不多,因而蔡老师在叙述中国当代社会思潮之时能将眼光放在“新墨家”身上实属难得。更为可贵的是,蔡老师并未单纯地就“现代新墨家”泛泛而谈,而是根据“现代新墨家”与“大陆新儒家”的思想争鸣对其进行了理性考察。1997年张斌峰与张晓芒两先生首次提出了“新墨学”之概念以“复兴墨家”[4],彭永捷先生随即又推出了“现代新墨家”这一思想派别[5],作为学术派别的“现代新墨家”正式登上了思想舞台。近年来,黄蕉风、刘永在、顾如、南方在野等“新墨家”代表人物,纷纷撰文参与到同“大陆新儒家”的论争中。他们认为“孔家店”中卖得不尽是些好东西,而“墨家店”中卖得也不尽都是坏东西。蔡老师则根据郭沫若先生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现代新墨家”所参与的各种论争,提出墨家在政治治理上具有专制主义的倾向、在科技思想上蕴含非科学因素,且认为黄蕉风等人提倡的“工匠精神”亦非墨家独有。此外,“现代新墨家”诸先生对于复兴墨学的赤诚态度固然可敬,但亦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新墨家”如何能将墨家经典所蕴含的精神真正灌注于普通中国百姓的心灵之中?“新墨家”该如何不断扩充自我的研究领域、开掘自身思想深度,以打动现代中国公民的心弦?“工匠精神”如何真正融通地成为“墨家精神”的有机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新墨家”的代表人物刘永在先生随即撰写了题为《为黄蕉风君一辩——工匠精神非专其美,然舍墨家其谁呢?兼与蔡志栋博士商榷》之文章[6],然蔡志栋老师似乎未曾将随后回应收录于本书之中。凡此种种终究瑕不掩瑜,这都说明吾等后学皆应追随诸如蔡老师等前辈的脚步,努力加强与中国当代各种思想学派的交流,及时追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问题。
第二,纵向跟踪素描。蔡老师不仅对新兴的思想流派“现代新墨家”进行了即时的跟踪素描,更是对诸如“大陆新儒家”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流派进行了理性洞悉。不同于“现代新墨家”,“大陆新儒家”诞生的时间更早、产生的影响更大、参与的事件更复杂。因而,蔡老师对于“大陆新儒家”的把控,是通过时间的纵向顺序来进行跟踪素描的。他依照2015年至2017年先后发生的蒋庆发表《儒家如何才能令当代女性信服?》、干春松发表《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凤凰网发表《学者联合倡议中国高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 培养儒学专才》、狄百瑞去世及其《儒家的困境》之思想等问题,对“大陆新儒家”的思潮进行了总体的逻辑把控。蔡老师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即并非依照事件发生的次第论述“大陆新儒家”总体的思想演变,而是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依照其重要性来安排论述次第的。通过这些问题,蔡老师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大陆新儒家”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大陆新儒家”难以处理好传统的儒学教育与现代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所具有的必然矛盾、“大陆新儒家”难以处理好儒学发展与女性主义思潮之间所具有的必然矛盾、“大陆新儒家”难以处理好儒学发展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必然矛盾、“大陆新儒家”难以处理好“儒教建设”与其他宗教思想之间所具有的必然矛盾。除却以上矛盾之外,“大陆新儒家”尚面临一个较为棘手的困境:一方面,他们提倡展开“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却又认为面临“民者暝也”的实际困境。精英化的“儒教”倡导与平民化的文化现状之间所造成的落差应该如何弥补?“康有为式”的崇高描绘与“章太炎式”的世俗践履之间是否能架起一座宽阔的思想桥梁?这种种的复杂问题都尚待“大陆新儒家”的各大方之家去解决。
蔡志栋老师对21 世纪以来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甄别与精选,关注到了张维为及其《中国震撼》等产生了热烈反应与广泛影响的思想,且在叙述上学术性与通俗性并重。蔡老师的研究,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凸显出新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精准定位。
其一,认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蔡老师将21 世纪以来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当作是时代思想风云的历史记录。他别出心裁地采用鸟瞰式的视角宏观打量中国当代各社会思潮的整体风貌,而不是仅仅将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局限于某一专题之中。蔡老师以“鸟瞰”的视角俯观中国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某些侧面,让我们在流畅且又自然的语句中酣畅淋漓地感受到了中国当代的思想舞台上所出演的哲理戏剧之精彩片段。《个体的时代》真实地记录了文化保守主义者、左派民族主义者、右派自由主义者等为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他们的思想探索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多多少少的偏颇,但这些珍贵的探索总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发展脉搏、反映出最新颖的思想发展动向。每当我们读到《个体的时代》中所描绘中国当代社会上各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方法与思想理路时也多少会有所触动与感悟。我们或许应当追随蔡志栋老师的思想脚步,努力追踪这个时代的各种思想潮流,以求真实反映中国当代思想发展的完整版图,整合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有益资源。一方面,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史”“21 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哲学史、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中国当代思想史”“21 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似乎尚且阙如。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新世纪”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壮剧不能缺少即时的追踪,幸好《个体的时代》为记录时代的思想发展贡献了力量。
其二,认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是时代哲人思想探索的写照。蔡老师的《个体的时代》表现了199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整合前人思想资源的前提下,反思家国命运的心路历程。在论述“大陆新儒家”的代表陈明等人关于“公民儒教”的思考时,蔡老师将其“称之为孔教的德性化”,认为陈明等先生“让儒学发挥建设道德的积极作用”,因而蔡老师对此也抱有热切的期望。对于吴根友等先生延续冯契先生的哲学精神,发表《当代中国道德箴言三字经(征求意见稿)》的做法,蔡老师则认为“对于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上下求索,本道德箴言勇气可嘉,心志可悯,然路途依然漫漫”。可以看出蔡志栋老师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中的各类代表性思想家都抱有真诚的敬意,对他们的思想都怀有同情的深入理解,或对之进行真诚的学理批判。蔡老师将这些哲人所做出的努力都看作是一种动态的思想探索,认为他们或在某一方面尚嫌不足,或认为他们在某一层面尚需提升。总之,蔡志栋老师注意到了中国当代各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所做出的思想探索,并以“问题意识”作为引导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剖析。
其三,认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展现了广阔的思想空间。蔡志栋老师对于中国当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钻研,但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却颇具特色。笔者认为,《个体的时代》具有鲜明的“冯契学派”的研究风格,极大程度上采用了以“问题意识”为主导的研究方法。正因如此,蔡老师在论及中国当代各种思想潮流的时候,往往不会轻易对某一思想派别或是思想潮流作出武断的定性。譬如在论述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时,蔡老师往往以诸如“民族主义的定义为何”“民族主义在中国当代的具体表现与承载媒介”“民族主义难道是新时代凝聚人心的底线”“民族主义是否还占据如此显要但却隐而不彰的地位”等内蕴丰富的问题,引导读者逐步加深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理解。实际上,中国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本就是错综复杂的,很难以三言两语对之加以定性。蔡老师以问题的形式,逐步描画出中国当代社会思潮中涌现的各类思想浪花;在客观叙述新世纪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的同时,不断地迸发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思维火花。这种具有极强开放性的叙述方式,决定了《个体的时代》必将向关注新世纪的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读者展开广阔的思想空间。
综上所述,蔡志栋老师的《个体的时代》秉承了冯契学派的哲学精神、采用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包含着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他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所进行的多角度、多侧面之审视与观照,不仅站在宏伟视角将各类社会思潮置于社会环境的广阔背景中进行深入考察,而且还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分析了各类社会思潮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蔡志栋老师的新世纪中国社会思潮跟踪研究视野广阔、立意高远,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研究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学术领域,为今后学者实事求是地研究新世纪中国社会思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