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1-16 05:51吕文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脑组织

吕文志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生率较高,发病后会对患者脑组织、神经细胞造成严重影响,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其中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广泛,但手术时间长且创伤较大,术后再出血风险高,因此临床重视找寻更为高效的治疗方式[1]。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不断推广,但其与传统开颅治疗方式相比具体优势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进一步探究。本文旨在探究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术式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每组46 例。A 组男27 例,女19 例;年龄58~77 岁,平均年龄(67.17±4.77)岁;出血部位:丘脑17 例,脑叶18 例,小脑6 例,脑室铸形5 例。B 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56~76 岁,平均年龄(66.83±4.92)岁;出血部位:丘脑18 例,脑叶16 例,小脑7 例,脑室铸形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 组 采用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术前CT 定位,体表标记,根据血肿情况确定穿刺点,采取局麻浸润麻醉,头皮设置小切口,颅骨钻孔,行血肿穿刺,使用颅内血肿引流管抽吸血肿,若患者脑室内铸形出血,或者存在脑积水情况,则进行脑室额角钻孔外引流术,术后开放引流管,复查头部CT,若暗红色血肿引流顺畅,可不给予患者尿激酶治疗,若患者残留血肿较多,且可预估无再出血风险,可给予患者尿激酶、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夹闭引流管1 h,随后开放引流管,持续给药2~3 d[4,5]。

1.2.2 B 组 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评估患者具体状况,检测血肿情况,确定血肿侧额颞顶部,于此处开颅,形成骨瓣,大小约7 cm×8 cm,随后悬吊并将硬脑膜剪开,将外侧蛛网膜分离,保证岛叶暴露,定位血肿部位,使用脑穿刺针准确确定血肿部位,沿穿刺道达到血肿位置,吸引血肿,观察血肿壁、底部是否存在点状小凝血块,可不强行刮除,预防再出血情况[2]。若患者存在深部边缘凝血块,借助脑搏动力量将其慢慢挤出,观察皮质、脑搏动和脑压情况,恢复良好后对血肿腔进行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监测血压,待血压恢复正常后在血肿腔放置引流管,关闭颅脑,术后进行脱水和止血等治疗[3]。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分率≥9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NIHSS 减分率为50%~8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使用NIHSS 评估患者意识水平、面瘫、凝视、上下肢活动等情况,满分42 分,分值越低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小。②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再出血、多器官衰竭。③日常生活能力,使用ADL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情况,以分值评判生活能力,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能力越强[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A 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B 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A 组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B 组对比,b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发病率较高,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脑底小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管壁出现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情况,存在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问题,降低了血管壁弹性,多由过度脑力劳动、情绪波动等因素直接导致,目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具体术式选择尚存争议,值得进一步探究[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 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后的ADL 评分均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9-11]: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促使患者颅内压降低,清除内部血肿,但是手术创伤较大,治疗时容易伤及周围脑组织,影响疗效,且不利于预后恢复。而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操作简便且创伤小,治疗时利用CT 引导,血肿定位及治疗操作准确,能够有效避免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损伤,同时具体引流速度可控,也可结合患者血肿特点和具体性状等情况对抽吸压力进行调整,进而在保证血肿清除效果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并且引流系统密闭状态理想,吸除及引流血肿效果理想,对患者具体干扰较小,同时引流管为软性管,可随着脑组织搏动而摆动,不会对脑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高龄及体质较弱患者仍适用。但是为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更佳,术前必须精准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尤其在穿刺点选择时明确血管行走区,避免损伤正常脑组织,对于血肿较大的患者需合理控制血肿抽出量,第一次抽取量要小于总量的1/3。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引流术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临床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更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脑组织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JNK通路抑制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38MAPK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