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艳嫣,郑卫军,卢肇骏,何富乐
(浙江中医药大学 1.基础医学院;2.中医药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5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具有突发性、感染性的疾病,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将COVID-19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的流行扩散,对各个国家、社会、家庭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疫情的发展,普通大众对新冠肺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其态度也不断转变,从疫情发现初期的不在意逐渐转变为密切关注,而对疫情的过度关注则会产生焦虑、恐慌情绪,甚者会造成心理抑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2]指出,要通过实时研判、分类干预,有针对性地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服务。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并探索食疗养生行为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为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状态调适提供建议。
1.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020年2月13日—14日,通过微信平台在线调查的形式,通过转发、分享邀请调查对象在线填写问卷。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569份,研究对象常住地以浙江省内为主(74.52%),其中来源最多的地级市前3位为:丽水市140人(24.60%)、衢州市87人(15.29%)、杭州市79人(13.88%)。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146人(25.66%),女性423人(74.34%);年龄在30岁以下114人(20.04%),30~60岁429人(75.39%),60岁以上26人(4.57%);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133人(23.37%),高中108人(18.98%),大专及本科287人(50.44%),硕士及以上41人(7.21%);职业为学生40人(7.03%),工人55人(9.67%),农民43人(7.56%),医务工作者73人(12.83%),家庭主妇70人(12.30%),事业单位105人(18.45%),其他职业183人(32.16%)。
1.2 调查工具 查阅文献并结合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②疫情期间生活及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方式、饮食习惯、自感心理状态),自感心理状态划分为很平静、较平静、略焦虑和很焦虑4个层次,将很平静及较平静判定为“平静”,将略焦虑及很焦虑判定为“焦虑”;③对食疗养生的认知与选择意向(是否认为食疗养生可以预防传染病、是否会选择食疗养生来预防传染病、食疗方式选择意向、食疗养生知识获取意向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疫情期间民众生活及心理状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对象生活方式以限制出入为主(占54.31%),隔离或者定点治疗的占14.58%,认为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的占31.11%;平时饮食习惯荤素均衡的占82.25%,其次素食为主的占15.11%,荤食为主的占2.64%;饮食方式基本上为日常烧煮(98.60%),有8人(1.40%)为统一配送;疫情期间470人(82.60%)认为自己心理状态平静,自感焦虑的有99人(17.40%)。
2.2 疫情期间不同人口学特征民众的心理状态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职业、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的被调查对象间心理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疫情期间心理状态[n(%)]
2.3 疫情期间民众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心理状态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职业、饮食方式是心理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浙江省内被调查对象焦虑情绪是浙江省外的0.201倍,非医务工作者焦虑情绪是医务工作者的4.673倍,饮食统一配送者心理焦虑是日常烧煮者的13.372倍。见表2。
表2 疫情期间民众心理状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 疫情期间不同人口学特征民众的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相关认知和意向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不同职业的被调查对象对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认知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心理状态的被调查对象在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选择意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人群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相关认知和意向比较[n(%)]
2.5 疫情期间民众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认知及意向的多因素分析 以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认知度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职业、饮食习惯是对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认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选择意向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状态是对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选择意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见表4。
表4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认知及意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 心理焦虑人群对食疗养生的需求情况 调查中自感焦虑共99例,其中51.52%的焦虑人群认为食疗养生总是能带来快乐感,47.47%认为偶尔能带来快乐。在食疗养生项目的选择上,药膳位居首位(71.72%),其次为药茶(39.39%)和花茶(37.37%)。在食疗知识的获取意向上,71.72%焦虑人群想要获取养生保健食谱,53.54%想要获取抗疫膳食配方,45.45%想要获取药食同源知识,38.38%想要获取养生茶配置方法。
本研究通过电子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共调查了569位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其中17.40%的受访对象自觉心理略焦虑或很焦虑。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包括居住地、职业和饮食方式,疫情期间浙江省外、非医务工作者、饮食统一配送人群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影响对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认知与居住地、职业、饮食习惯相关,对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选择与心理状态相关,心理焦虑人群选择食疗养生是心理平静人群的3.113倍,98.99%焦虑人群认为食疗养生能给自身带来快乐感。
对于焦虑心理的产生原因,分析为以下几点:①对传染病的生疏感[3]:近年流行性传染病大暴发较少,人们缺少对传染病的体验,在新传染病暴发时容易造成恐慌心理。医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对传染病的认知度与相关防护措施知晓度较高,即对传染病的焦虑低于非医务工作者;②网络舆论导向[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网络舆论场,面对COVID-19的强传染性以及一定的致死率,谣言在网络中迅速扩散,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③人际关系减弱[6]:本研究结果显示饮食统一配送人群更容易产生焦虑,疫情期间长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下,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减少,统一配送的人群可能缺少烧煮条件,或正处于单独隔离时期,而日常烧煮方式的人群多为居家生活,这有助于人们将关注点从疫情上转移,从而降低心理焦虑的可能。
在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相关调查中,素食为主比荤素均衡和荤食为主人群对食疗养生预防传染病的认知度均更高,考虑素食为主人群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注重身体健康的调理。此外,医务工作者比非医务工作者对食疗预防传染病的认知度更高,医务工作者平素接触医学领域较广,更容易接受以食养生的观念。心理焦虑人群选择食疗养生的概率是心理平静人群的3.113倍,且绝大部分心理焦虑人群认为食疗养生可以起到改善心理焦虑的作用。在传统中医药领域,养生包括了运动、饮食、情绪及其他特殊健康养生,其中情绪养生在中医中相对成熟,情志失调可影响五脏功能失常、气机紊乱而发病[7]。而食疗养生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是中国人一贯坚持的食疗养生观念[8-9]。总之,情绪养生是直接改善心理状态的养生方式,食疗养生行为也可改善心理状态,建议根据个人意向选择感兴趣的食疗项目,多途径获取食疗养生知识,提高对食疗养生的认知度;对于政府,建议增加食疗养生知识的教育宣传,包括养生保健食谱、抗疫膳食配方、药食同源等多方面内容,既可帮助焦虑人群疏导心理、提供心理援助,又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状态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干预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干预时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既可有效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又能起到预防作用[10-11]。如今我国已进入“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结合疫情期间的横断面调查结果,对心理健康状态调理提出以下建议:①对于个人,建议提升自身心理管理能力,通过多途径知识获取了解传染病及防疫技能,提高辨别舆论真伪的能力,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向他人或社会寻求帮助。②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做好应对紧急心理危机工作的同时,拓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广泛并精准宣传,加强公众的自身心理健康管理能力。③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对其正确引导和监管并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