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儿童家庭复原力及其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

2021-01-16 07:23刘潇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4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复原残疾

刘潇女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

1 问题提出

特殊儿童家长在获知孩子的特殊之后,往往会经历“否认、自责和罪恶感、困惑、沮丧、接纳”5 个心理历程。部分家长能调整心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国际上将这种在危机状态下的良好适应称之为“复原力”[1]。

关于复原力的内涵,无论是“特质论”“过程论”还是“结果论”,都离不开家庭。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复原力视为家庭的特征之一。随着对普通儿童家庭复原力研究的深入,特殊儿童家庭复原力也正受到关注。

从现阶段看,视力残疾儿童的视力障碍大部分属先天性的,因而,许多事情都得依赖家长,家长在其康复和教育过程中无可替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2-5]。只有了解视力残疾儿童家庭复原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视力残疾家长进行指导和支持,才能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促进视力残疾儿童的发展。

基于此,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H 省C市C 校一年级两位盲生的家长及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家庭复原的现状、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对视力残疾儿童家庭复原的支持因素进行探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男孩:微笑,女孩:音乐,两人具体情况如下。

(1)早产儿,音乐被诊断为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穿孔,微笑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2)农村家庭,家庭健全,在家排行老二,都有一个哥哥;(3)为了治疗,曾经的小康之家都已负债累累;(4)学校康复部接受一年康复训练后升入小学,均由家长陪读[6]。

2.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两位家长分别进行4次访谈,每次访谈的时间控制为90 min。

2.2.1 资料的整理

每次访谈都会录音,做好笔记。结束后,先填写访谈札记,再反复听录音并转誊成文稿:第一次整理出访谈的主要内容;第二次进行补充,力求与录音一致;第三次结合札记再次对文稿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2.2 资料的分析

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编码。一级编码中,研究者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二级编码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将意义相近的概念归纳到一个类属中;三级编码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最大程度上把其他类属囊括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参见表1。

表1 编码代号及其说明

表2 研究对象对事物看法的积极转变或认识的加深情况

表3 家庭支持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研究者与协同编码者归纳出自我的转变、 自我认识的发展、家庭支持、身心健康的维持、有效教育行为、社会支持和生活压力7 个主题。研究对象的反应及其发生频次如下。

3.1 自我的转变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言语、行为及性情的变化。音乐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由从前的沉默寡言变得越来越爱说话,出现了9 次。微笑爸爸原本喜欢社交、爱说笑,如今却变得沉默、忧虑,出现了7 次。

3.2 自我认识的发展

研究对象对事物看法的积极转变或认识的加深情况见表2。

3.3 家庭支持

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是否关心,能否予以研究对象情感上的支持,调查结果见表3。

3.4 身心健康的维持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平静的心情,是更好地担负起教养残疾孩子的基本保证。为了维持心理健康,两位研究对象都采用了自我安慰、自我宣泄的方法。其中,音乐妈妈身上出现了13 次,微笑爸爸身上出现了2 次,主要出现在培养孩子遇到困难或不顺心导致心情差、脾气躁的时候[7-9]。

3.5 有效教育行为

研究对象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发展,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教育措施,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性格品质进行塑造。音乐妈妈提到,盲孩子应该多接触大自然,培养良好心态,并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教育措施,出现了48 次。微笑爸爸表示孩子出生后一直给别人在带,5 岁之后才把孩子带在身边,并不清楚应如何培养孩子,出现了10 次。

3.6 社会支持

就社会支持而言,来自农村地区的两位研究对象已经对残联这类的机构失去了信心,对于经济上的救助并没抱太大的希望。他们更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理解和关怀残疾人,让残疾人有个更舒畅的生活环境。两位研究对象的此类反应共出现了3 次,均是在养育孩子,尤其是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之后。

3.7 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大是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压力不仅来自经济重荷,同时也源于心理负担,音乐妈妈和微笑爸爸对于生活压力的感慨各出现了26 次,他们均表示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生活压力一直存在[10]。

4 结论

4.1 复原的现状

当务之急是解决经济问题。知晓孩子出现视力问题之初,求医是首选。多年求医无果后,小康之家已债台高筑。怎样重建家庭的经济基础,始终困扰着两个家庭。

家庭情感问题是家庭复原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主要原因是家长尚未接受孩子成为盲人的现实。家长的无法接受和不得不面对之间的矛盾,使得心理上和孩子产生一定距离感,也容易引发夫妻间的矛盾冲突。

对孩子未来的过分担忧是第三大问题。想起未来的种种,视力残疾儿童的家长表示很担忧,这增加了自身的焦虑,同时也让原本敏感的孩子变得更加不安[11]。

4.2 复原的过程

复原前期,家长不敢相信、不愿接受,当被一再告知事情的真实性后,悲伤和痛苦接踵而至。

复原中期,家长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日常生活上,为了孩子有更好发展,在亲友开导和家人支持下,慢慢调整心态。

复原后期,生活步入正轨,孩子各方面得到发展,家长在此过程中成长,勇敢面对生活,对未来持有信心。

研究发现,复原过程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各阶段交替出现,呈整体向上的螺旋状;二是复原初期,融洽的家庭关系和家人的情感支持尤为重要,后期主要是依赖家庭成员将前期的支持转化为内在动力;三是整个过程,既是家庭和个人获得良好发展的过程,也是家庭、个人、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

4.3 复原的保护因素

4.3.1 自我支持

自我支持是最重要的保护因素。坦然接受现实,相信并肯定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并不断认可自己。此外,家长对残疾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3.2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中最主要的是夫妻间的情感支持,不仅能够及时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而且在遇到个人问题时愿意与对方倾诉,为对方分忧解难。

4.3.3 学校支持

学校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积极开展家校协同工作,对家长进行培训。此外,学校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负担。

4.4 复原的危险因素

4.4.1 自我否定

自己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负向发展,渐渐失去从前性情上的积极与乐观。因为看不到及时的回报,家长认为所做的一切毫无价值,总在与明眼孩子的不断对比中变得失望。

4.4.2 家人漠视

主要是情感上的漠视。由于家长无法接受现实,因而当一方表现出自我否定时,另一方则是情感漠视。多子女家庭中,因为父母对视力残疾子女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导致明眼子女心理上的落差和不平衡。若不及时疏导,易致使明眼子女产生叛逆心理。

4.4.3 经济负荷重

不论是访谈或平日与家长的交谈,“钱” 是每个家庭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谈及此都表示很无奈。

4.4.4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家长们期待社会能平等对待残疾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不要可怜甚至鄙视他们。信息咨询的匮乏,致使视力残疾儿童家长在遇到难题时手足无措。地方政府及福利部门支持的疲软,让家长屡次碰壁,觉得形同虚设[12]。

5 建议

5.1 社会的观念支持

视力残疾儿童家长希望社会能够正确对待残疾,平等看待残疾儿童。因而,“接纳”与“融合”是社会支持的目标。利用互联网、电视传媒、手机信息平台、报纸杂志等,加大对残疾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优生优育、 视力保护以及视力残疾儿童康复的相关知识,做到无病防病、有病防疾、有疾防残。

5.2 政府的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残联“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始终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残疾人及其家属;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支持服务,同时加大对残疾人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承担政府委托的部分行政职能,依法管理并发展残疾人事业,尤其是残疾幼儿的康复、残疾儿童的教育以及成年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成立视力残疾儿童亲友会,作为家长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和残联交流的纽带。委员会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交流会、组织各种户外或亲子活动。此外,为当地的视力残疾儿童建立档案,提供康复治疗,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教育安置方式,并对经济困难家庭予以援助。

5.3 学校的教育支持和机构的专业支持

5.3.1 加大早期康复的专业支持

包括动作技能训练、言语训练、感觉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以及人际交往训练等,不仅有特教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参与,也有家长的陪护。

5.3.2 加强家长的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围绕心态的调整和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这两部分进行。心态的调整包括如何帮助家长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教育康复涉及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早期康复等。

5.3.3 建立专门的家长咨询室

提供信息咨询,让家长及时了解视力残疾儿童求学、就业、经济救助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解决心理难题。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复原残疾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要“全覆盖、零拒绝”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
风之彩 墨西哥残疾儿童绘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