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从业者研究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解析
——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

2021-01-16 07:12唐智婷
科技传播 2020年23期
关键词:场馆科普作家

唐智婷

1 研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对科普的目的进行了定义。该法提到科普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1]。目前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普状况相比于发达国家依旧落后二三十年,科普事业在我国依旧是任重道远。科普从业人员作为科普道路上的领头人,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普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尝试对我国现阶段科普从业者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从而推算未来的研究趋势,为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概念界定

2.1 科普

学界对于科普一词存在着不同的界定,并且流传着“科普”“科学传播”“科技传播”三种概念来解释“科普”是什么;在国外科普又被称为“科技传播”或者“公众理解科学”。本文对于科普的定义采用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的界定,笔者认为科普的基本目的是让公众理解科学。

2.2 科普人才

科普人才指从事科普类相关的活动,本身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知识和技能。科普人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科普人才队伍主要包括专职、兼职以及科普志愿者,是我国科普事业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2.3 科普辅导员

科普辅导员即“从事科学知识普及和辅导教育的人员”。一般科普类的场馆中科普辅导员承担了科普解说、科普教育活动设计及开展等职责。这一类工作人员的存在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普活动的意义,有效提高科学素养。

3 数据、方法与工具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以题名“科普工作者”“科学传播者”“科普作家”“科技记者”“科普人员”“科普创作人员”“科普人才”以及“科普辅导员”进行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8 月26 日,通过人工方法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过滤对于科普工作人员个人的采访、企业或者单位对于科普人员的表彰文章、重复发表的文章,共筛选出98 篇有效文章,对其抽取关键词字段进行统计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知识图谱分析

以往的文章综述里,很少有利用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学术界正兴起的知识图谱技术为文献综述的科学计量提供了工具,使文献综述的相对准确性成为了可能[2],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在处理关键词时主观经验偏多,可能会产生错误或不当的归类和总结。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3],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审视一个领域的发展概貌和研究热点[4]。

3.2.2 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现象的分析,判断学科领域中主体间的关系,从而展现该学科的研究结构的方法[5]。本文首先从98 篇文献数据中通过BICOMB 软件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并通过人工合并意思相近的关键词,通过设定一定的阈值提炼出能够代表该研究方向的高频词,进而形成共词矩阵;最后围绕共词矩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3.3 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用到的工具有4 个。分别为中国知网、BICOMB2.0 共词分析软件、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以及Net Draw。第一步,借助中国知网导出所有相关题录信息,并将所有相关信息保存成Note-First 格式;第二步,使用BICOMB2.0 对所有题录信息的关键词以及共词矩阵进行提取;第三步,将共词矩阵导入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获取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第四步,通过Net Draw 绘制二维社会网络关系图谱;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读文献,使结果更丰富、全面。

4 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4.1 论文发表时间

从文献发表年限可以看出国内对于科普从业者的研究比较薄弱,1994 年至2008 年间文献量很少,其中1994、1996、2001、2005 以及2008 年都只有1 篇相关文献,2009 年文献数量相对来说有了突破,2011 年数量达到16 篇,可以看出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国对于科普从业者有了较大的关注,也意识到科普从业者与科普之间重要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公众了解科学更是响应了“让科学流行起来”。尽管2011 年开始,对于科普从业者的研究有了起色,但是相比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依旧显得单薄。

4.2 高频关键词分析

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某一段时间内的关注、研究热点的词称之为高频关键词。针对某一领域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出来的关键词,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这一领域发展的大致重点与未来趋势[6]。研究通过BICOMB 书目分析软件统计关键词,其中关键词总量是531 个,在统计过程中,合并了意义相近的关键词,比如科学素质、科学素养统称为科学素养。本研究对高频关键词的定义标准为:词频大于或等于3。

经过筛选,本研究选取出来的高频关键词共有24 个。在后期对 所有高频词统计分析后可发现,科普人才、科普作家、培养策略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由于在检索文献时,将科普人才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以科普人才为高频词是意料之中的;科普作家的文献较丰富,并且很多文章将科普作家与科学家相联系,认为科学家也应该加入科普写作的队伍,提升科普的魅力,呼吁公众参与科学;培养策略一词较多与科普人才为一体,很多学者分析了我国目前科普人才的现状,科普人才队伍虽然庞大但是专职人员缺少,科普人才的创新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学者意识到科普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科普从业者的区域分布体现在城镇资源丰厚,而农村、西北较落后省份科普人员不足,质量不高,导致科普停滞不前,所以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农村的科普事业,认为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科普从业者走向农村,实现城镇农村资源共享。

4.3 社会网络分析

仅凭词频统计还不足以准确描述我国科普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内部关系。在已得高频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软件BICOMB2.0 提取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最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形成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如图1 所示。

图1 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

从社会网络图谱中可以读出科普人才、科普作家、科普场馆三个关键词的节点突出,说明这三个关键词在整个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很关键。科普场馆泛指科技馆、博物馆等公益性场所,随着我国科普法的推出,公民科普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科普场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从科普场馆的建立到开放,其科普教育功能逐渐被重视,很多研究转向科普场馆的展教活动策划、场馆工作人员培养等;科普人才所涵盖的范围较广,除科普场馆的工作人员外还包括社区、科学中心等一切从事科普活动的人员,关联整个科普事业的发展,根据社会网络图可以看出其作用最大;科普创作是为科学赋予人文内涵的创造活动,那这个创造活动的责任主体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科普作家[7]。公众了解科学的途径一是教育,二是科学普及活动,一切形式的科普活动都离不开文本,而科普读物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其语言、配图等都需要作者的精心设计与斟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向公众传播,当然,科学普及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播撒,也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传输,所以科普作家大多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对科学充满热情的人,他们怀抱着奉献精神进行科普创作。

5 文献解读

从以上关键词和社会网络分析得到的结果不够全面,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研究方向的动态,笔者对部分研究热点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

5.1 科普人才总体研究现状

现存的很多研究都是针对科普人才的培养或培训进行阐述,科普人才的质量决定科普工作开展的成绩,学者认为科普人才的培养是当下我国应该重视并加强推进的任务,但目前高校对于科普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全国具有专业培养科普人才的高校并不多,出现专职科普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李念在她的文章中总结了科普人才的主要类型并指出科普人才队伍很庞大,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是现有的科普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8]。但实际上,我国专职科普人员数量并不可观。其次,科普人员老龄化也是学界的一个焦点,以从事科普创作工作者队伍为例,截至2008 年底,年龄在40 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普作家仅占整个队伍总数的20.6%[9],所以作为掌握新一代科学领域发展的青年,更了解该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但是由于人员不足,作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更多的青少年儿童,而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出版的科普读物虽然具有权威性和信服性,但是相对来说缺乏时代感,题材创新不足。科普人员的老龄化应该受到国家更多关注,以福利政策来吸引更多的青年投入科普事业。

5.2 科普作家(科普创作人员也称为科普作家)研究

对于科普作家,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科普作家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论证。陈锦荣认为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首先是文字功底,通过巧妙的文字假发大众的阅读兴趣,乐在其中;其次是扎实的科学知识,至少要保证知识的正确性;最后是有深入浅出的“翻译”能力[10]。科普作家是科普读物的撰写者,不仅要了解科学的前沿知识,也应该掌握写作技巧,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公众了解科学。

5.3 科普辅导员的研究

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势在于可以基于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此外,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并不止为学生群体服务,它是一个公开的场所,也是科普教育以及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在这个过程中,支撑起场馆科普任务的就是场馆内的科普讲解员队伍。田巧玲提出了科普辅导员应具备的素养,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职业素养谈到普通话应达到一定的标准,具备整洁的仪表,除外表还应该深刻理解展品的内容,传达出来的科学精神;在职业道德素养中谈到诚实、尊重、服务观众以及奉献[11]。

6 总结与反思

科普从业人员的研究目前还比较青涩,选题的创新性不大,并且文章大多是质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一方面科普从业人员对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目前我国科普从业人员中主要以兼职科普人员为主,专职科普人员还需要后期培养,高校应加强科普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双向培养。另一方面科普从业人员存在专业不对口,对传播学领域没有较深的理解或者没有接触,在设计活动时没有意识用传播模式去策划活动,分析活动的有效性,对传播学的五大要素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在实施科普活动时难免会存在一些误区。

科普事业虽然在前进,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很多弊端逐渐显露,对于科普工作者也是。我想我们需要有危机感,公众只有更好的了解科学,才能平等地参与科学决策,虽然我们国家可能还未能达到科学实验过程的公开,但是科研的成果是为公众服务,需要公众接受,公众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才能去更好地理解科学。

猜你喜欢
场馆科普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场馆风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